分享

身为名将,明知远征失败,前有埋伏,会怎么做,且看大明李文忠

 昵称413468 2019-06-27

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472年,明军十五万三路北伐。

这一次,是继两年前的那一次之后,明军的第二次远征塞外,此行主要战略目标是彻底消灭王保保的重兵集团,王保保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虚构的“赵敏”的父亲,次要目标是寻机攻陷和林,摧毁蒙元统治核心。

三路大军各有五万兵马,分由冯胜,徐达,李文忠统领。

具体作战策略为,

1,西路冯胜为疑兵,向甘肃方向攻击前进,迷惑对手,让他们不清楚明军动机。

2,中路徐达为正兵,高调出雁门关,大肆宣扬攻击目标为蒙古和林,并有意持重缓行,引诱对手重兵来攻。

3,东路李文忠为奇兵,隐蔽出居庸关,千里奔袭,直插和林,得手后,回兵与中路集团前后夹击蒙古主力。

和林,是蒙元帝国的前身,窝阔台大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的首都,又称“神都”,即今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

二月,三路大军陆续出发,中路军,徐达遣蓝玉领军一万为先锋。

蓝玉领军攻击前进,一路势如破竹,所遇蒙军一触即溃,他年少气盛,忘了徐达的千叮咛,万嘱咐,中路先锋越走越快。

消息传到后方,徐达也开始犹豫,蒙古主力迟迟不见,如果对手直奔西路或东路去了呢,而此前与蒙军的交手经验,也让他也有些轻敌,最终他决定中路主力加速前进,追上前锋,一面保障前锋安全,一面观察待变,准备将诱饵打成主力。

三月中,蓝玉前锋抵达和林以西土剌河,遭遇王保保部,激战后,王保保领军败逃,消息传至后方,徐达再次误判,领主力急进,试图与前锋蓝玉合兵一处,追剿王保保。

促成徐达误判的因素,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就是在徐达领军自江南起兵收复北方的过程中,蒙元内部,内讧不断,自相攻伐,连近在身边的和林,都能不顾,徐达判断可能是蒙元再次内讧,使得王保保实力大减,不敢与明军主力交锋。

五月,徐达中路军已然进至和林东北,翻过了杭爱山,蒙军贺宗哲部十万兵马,挡在他的当面,而王保保,领精锐骑兵五万,其中更有重甲骑兵五千,则出现在徐达中路军的身后。

被包围了,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已设好的圈套,徐达此时明白了过来。

徐达领中路军急退,步骑配合,拼死冲破王保保阻挡后,已然伤亡过万,他们并没有急于逃命,徐达心里很清楚,此时在蒙军骑兵的重兵合围下,一味逃命的后果就是全军覆灭。

徐达中路军全军收缩,一路架设寨垒,节节坚守,稳步后退,利用火器,弓弩大量杀伤蒙军,同时在蒙军的不断冲击下,也付出了惨重伤亡。

至八月,中路大军退出草原,已是伤亡近半,损失不可谓不惨重,唯一庆幸的是,各部将官好歹都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至此,中路军惨败而回。

与中路军几乎同时出兵的西路军冯胜部,由于元军主力东移,一路顺风顺水,五月中于甘肃酒泉大胜元军,进而一路追杀至甘肃安西,敦煌一带,得知中路军遇伏失利后,领军回师。

稍晚于中路军出兵的东路军李文忠部,自出居庸关后,一路急行直奔和林,沿路所遇元军同样是一触即溃。

至六月,已经得知徐达部加速行军的李文忠,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味,中路,东路同样进展神速,那么元军的主力哪去了?

如果说,元军早有防备,中路,东路都是在诱敌深入,那么显然,此行的主要目标,消灭王保保重兵集团,是做不到了,摆在李文忠面前,有三个选择,

1,原地驻守,分出多个小队,各方向打探消息,相机而动,力求自身安全。

2,兵力收缩,持重谨慎前行,前方后方各以万人兵力,分成三个以上小队,轮流攻击侦察,并形成梯次布置,一旦有警,火速增援并通报各部。

3,放手一搏,为免此行大军出塞一无所获,以万人立寨垒,稳固驻守辎重,主力轻装急进,在前方元军合围尚未完成前,快速穿插,力求逐个击破元军主力,以求有所收获。

七月,东路军抵达胪朐河,即现在的克鲁伦河,李文忠召集众将,军情要势一摆,随即宣布,韩政领万人立寨留守,四万大军,每人带二十天口粮,步兵全部乘马,与骑兵共同行动。

李文忠帅东路军主力急速前行,没几天就抵达了土剌河,遭遇元军太师,哈剌章部七万大军。

此时,元军王保保部正在沿路追杀中路徐达部,贺宗哲部正在赶来会合中,哈剌章没想到李文忠来得这么快,此时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远远的得知明军到来的消息,哈剌章就安排将辎重,牧群,老弱留在土剌河北,自领主力五万众于土剌河南,迎面向前。

离土剌河七十里开外,两军斥候战的人马尸体,沿路不断,直到明军步兵披甲持兵列阵完成,前哨战的激烈厮杀,已在两军阵列之间,布满了尸体。

几个回合下来,哈剌章部扛不住,四散奔逃,明军沿路追杀,自土剌河,一路追至阿鲁浑河,贺宗哲部出现了,明军三千前锋一头撞上,几近全灭。

贺宗哲一部约五万,联合哈剌章残部三万,出现在东路军李文忠部面前。

几经确认,王保保部精锐集团不在,李文忠决定拼一拼。

三万骑马步兵,一万骑兵,明军四万对元军八万,以少搏众,李文忠成名以来,早就经历了无数次。

血战。

元军步兵,骑兵一波又一波,似海浪般拍击在明军步兵大阵上,枪刀,铁甲映日,火铳,小炮声声炸响,箭矢,标枪,飞斧如乌云般飞掠半空,人马倒地的声声惨嘶,混杂满地的鲜血,尸骸,硝烟腾起,整个几里方圆的战场,如同地狱一般。

战势胶着不下,元军集中各部两千亲卫,人马披甲,迂回突袭明军本阵,明军两翼骑兵大惊失色,急欲分兵来救,明军本阵令旗挥舞,擅动者,斩!

元军铁骑如楔子一般,深深凿进明军本阵,箭矢,飞斧雨点般向着将台上站立的李文忠招呼。

李文忠在亲卫持盾团团护卫下,走下将台,跨马提槊,领着亲卫左右冲杀。

赢了,元军扔下满地尸体,败逃而去,明军骑兵兜围截下两万元军,驱赶着他们,直追而进。

和林,近在咫尺,可是分明攻不得了,一旦被元军几路重兵合围,那就是必死之地。

一路追击,厮杀不断,到了称海,阿尔泰山脚下,元军再次集结,近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明军这时,箭矢几乎用尽了,人困马乏,人或许能坚持,战马实在是打不了一场大战了。

李文忠领明军占据一处高地,筑寨垒营,同时把已经不堪用的战马,和掠来的牛羊,驱赶,散布在周边草地上,作出稳守待援的姿态。

同时,在晚间,让明军悄悄地步行牵马离营几十里,到了白天,又大肆招摇地骑马分成小股先后回营,造成援兵不断到来的假象。

元军大军疑惑不定,不知明军底细,就这么干瞪眼,瞪了三天,居然撤了。

李文忠随即领东路明军返回,一路艰辛坎坷,路遇沙暴,迷路,断水,于八月回到明境。

明军东路李文忠部,死伤过半,战死将官就有五六人,连常遇春的族弟常荣,也死于这一次远征。

至此,洪武五年,明军的第二次远征,结束。

就总的战略目标而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失败,西路冯胜的大胜,实际上与此战的目标毫无关联,中路几乎是完败,靠着徐达的微操,侥幸逃离虎口。

那么,东路军李文忠部呢,我们该如何评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路追亡逐北,战绩确实不错,可是自身伤亡也是惨重。

这个问题的答案,打算留给各位,若是身处同样境地,你们会如何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