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与钱锺书的牛津留学时光

 街心舞苑 2019-06-28

前言

民国时期出过很多著名伉俪,钱锺书和杨绛是其中一对,他们的故事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那么错综复杂,也不像胡适和江冬秀,鲁迅和朱安那样包办婚姻,是很多人眼中理想的爱情。

他们是幸运的,茫茫人海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彼此最美好的年华相遇。他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说,遇到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过,她说她亦然。一路走来,几多坎坷,几多波折,他们眼里始终彼此最好。

二人在清华园中初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结婚后共赴国外留学,享受他们一生中最为快活的时光——

那段时候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杨绛《我们仨》

牛津,少了伦敦的繁华喧嚣,多了一份宁静清幽。它位于泰晤士河上游,因牛津大学而闻名世界。

钱锺书和杨绛到达牛津大学后,钱锺书由官方安排好进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却遇到了难题。她原打算进不提供住宿的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名额已满。如果想要入读,就要改修历史。杨绛不愿意改修,也不愿到别的城市读书。综合考虑后,她决定不入学院,在牛津大学旁听文学课程,自学西方文学。

同时,他们在校外靠近学校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房间很大,可兼做卧室和起居室。一同居住的还有两位学医的中国留学生。房主姓金,负责提供一日三餐和下午茶,房间的打扫由金夫人和女儿负责。

钱锺书初到牛津,就表现出了身上的“痴”气。

那天,他独自出门,下公共汽车时,脸朝地摔了一跤,直接磕掉了大半颗门牙。杨绛只知道他生活自理程度很低,比如说不分左右脚穿鞋子,不会系鞋带打蝴蝶结,吃饭抓筷子的方式也跟小孩子一样。她又怎能想到,他出门会摔掉门牙呢?钱锺书拿一块大手绢捂着嘴回到住所,抖开手绢,全是血,还有半颗断牙。还好同住的房客学医,他们指导杨绛带钱锺书去医院拔掉断牙,又镶上假牙。

杨绛婚后渐渐懂得为小家庭打算,在国外开支多,每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她想,摔断牙这类意外要列入应急开支中,万一以后还会有突发事件呢。

很快就开学了,钱锺书领到一件黑色布背心,带有两条黑色飘带。在牛津留学的两年里,他就穿着这件黑背心,穿梭在校园里。校园里满是穿着黑背心的学生,杨绛看到后,难免心中失落。她只能穿着旗袍去上课,坐在教室一侧的旁听席上。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记得,曾经有一位中国女子,穿着优雅的旗袍,出现在牛津的课堂上。

在牛津度过的日子是他们一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经济不宽裕,精神却很享受。两人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学殿堂里。他的课程满满的,她则自由地穿梭在课堂和图书馆之间。

图书馆古老而优雅,临窗设有一排单人书桌,杨绛占据了其中一张。她从书架上取下书来读,读不完就放在桌上,下次来接着读。图书馆里的学生并不多,面对满室图书,杨绛欣喜不已,她正好可以从容地学习西方文学。她给自己制定了课表,按照文学史的顺序,一个个经典作家精读下去。她觉得简·奥斯汀的作品笔调轻快,人物鲜活,令人过目不忘。但她更喜欢乔治·艾略特,她的作品社会剖析和心理刻画结合巧妙,思想价值更高。这些为她以后创作戏剧和小说,奠定了基础。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也一定是杨绛当时的心境写照。

钱锺书因为要上很多必修课,还要准备考试,便没有太多时间自由读书。他把自己满满的课表给杨绛看,觉得杨绛很幸福,能自由自在地读书,自己却只能趁假期去图书馆读书。

“赌书消得泼茶香”,他们不仅读书,还时常交流想法,还会比赛两人谁读书更多。杨绛常常耍“无赖”,把小册子和中文书籍都算在内,勉强与钱锺书持平。钱锺书依然喜欢记笔记,还总结了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

他们二人在国外也不忘读中国古诗,一起背诗时,如果某句诗哪个字忘记了,那么那个字一定是诗中欠妥帖的字,因为“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不仅背诗,钱锺书还作了很多古体诗,每一首都饱含着思乡之情。从其中一首《牛津春事》中摘录如下:

不见花须柳眼,未闻语燕啼莺。

开户蒙蒙细雨,故园何日清明。

唯一遗憾的是,思乡之情会不时袭来。杨绛特别想家,想念家中的每个亲人。她每星期都会往家中寄信,每星期也会收到家中的来信。“家书抵万金”,每当读家书时,她都异常开心。信由父亲亲自写,母亲会附上几句,有时两个淘气的小妹也会写上几句。钱锺书也会收到家书,数量却比杨绛少很多,而且大多是严父的谆谆教诲之词,钱基博总是叮嘱他诸多学习之道。

风和日丽的晴天,他们早晚都会去散步,杨绛美其名曰“探险”。

除去牛津大学公园,他们专挑没去过的地方溜达。他们走过闹市、郊区,穿过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全部走了个遍。路上碰到亲切的邮差,家信会直接递到他们手中;旁边经常会有外国小孩子,有礼貌地讨要中国邮票;有魁梧的警察,也常常在街区悠闲地散步。牛津真的是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小城。

日子一天天过着,金家的伙食却没有了最初的品质,越来越差。钱锺书一直不习惯吃西餐,常常吃不饱。杨绛见状,就把钱锺书能吃的食物省下一半给他。即便如此,钱锺书还是饿得面黄肌瘦。杨绛想,他们必须换房子了,得找一套带厨具的房子。

她趁着“探险”的时间,跑去找房。有一次,她看到一座三层洋楼贴着招租启事,便去询问,租到了二楼的两间屋子。两间屋子前面有个大阳台,下面有大大的花园和草坪,卫生间独立使用,也有厨房。这里地段好,环境也很幽静,钱锺书看后觉得“绕庐密树缀疏花,经籁钟声绝市哗”,十分满意。

在新年前后,他们搬入新居。他们从杂货店预订好牛奶和面包,每天由一个男孩送货上门。

搬入新居的第一夜,杨绛十分劳累,第二天起得很晚。钱锺书大显身手,他刚从同学处学会了冲茶,兴奋地冲了醇香的红茶,还烤好面包,煮了牛奶和鸡蛋,连带着果酱和黄油全部端到杨绛的床前。杨绛惊喜万分,惊讶“笨手笨脚”的钱锺书竟能做出如此丰盛的早餐。她赞叹不已,钱锺书得到鼓舞也很开心,以后除了特殊情况,二人的早餐都由他来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老。

家里有了厨房,渐渐热闹起来,不时会有国内友人前来蹭饭,换换口味。向达和司徒亚是他们家的常客。杨绛这时已经能做出红烧肉和其他中式佳肴,常常“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

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快活,仿佛自己打造出了一个新天地。

读书读累了,杨绛会照着父亲寄来的《元曲选》唱上几句,钱锺书也在旁边跟着学,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杨绛有练毛笔字的习惯,钱锺书像个顽童一样,趁她午睡,用浓墨在她的脸上乱画,笔刚触碰到脸,杨绛就醒了。浓黑的墨汁沾到脸上,怎么也洗不干净,而且杨绛的皮肤很薄,最后都洗破了。钱锺书这才不再恶作剧。

这一学期,钱锺书考完试,他们决定出趟远门,到伦敦和巴黎去。在伦敦,他们从繁华的东区逛到破败的西区,从动物园逛到植物园,当然少不了光顾书店,见到好书也会买来品读。到了巴黎,国内的同学很多,但还没来得及叙旧,他们就一起去瑞士的日内瓦参加1936年1月召开的第一届世界青年大会了。他们在车上遇到了陶行知,三人聊到极致处,一夜未睡。

会议结束后,他们又返回巴黎游玩了一两个星期。巴黎大学可以提前注册,在杨绛的清华老同学盛澄华的帮助下,他们提前办理了巴黎大学的注册手续,但仍然回牛津读书。

回想在牛津的这一年,钱锺书和杨绛不仅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还都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杨绛成长为一位细致周到的女主人,钱锺书也学会了做早餐。

他们还迎来了更大的惊喜——杨绛有孕了,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

 

钱锺书这个原先连自己都不会照顾的人,早已学会了做很多饭菜。杨绛产后,他为了第一时间看到醒来的妻子,一天大汗淋漓地跑了四个来回。女儿的出生,为两个人带来了另一种欢乐。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钱锺书都会苦着脸汇报:“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家的桌布。”下一次,他说:“我不小心砸碎了台灯。”再一次,又苦着脸说:“我把门轴弄坏了一头。”

杨绛应该是哭笑不得的吧,她每次都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修。”回家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蚕豆,她也把一切损坏的东西恢复了原样。

他们的爱情之花在生活的琐碎中,继续绽放着。

本文节选自

《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杨绛与钱锺书,一位是温婉从容的一代才女,一位是学贯中西的博学鸿儒,从清华初遇的一见钟情,到新婚前往巴黎留学,之后回国工作……两人始终相伴,在乱世中相濡以沫,在文学上相互成就,彼此成为了对方的支撑和力量。

作者林舟唱晚,知名媒体撰稿人、文学研究者,潜心文学事业近十年,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几度成为媒体头条热文。

她用最细腻温暖的笔触,将这对民国伉俪几多沉浮、患难扶持的一生娓娓道来,从中参透他们人生和婚姻的独有智慧,体会两位文学大家如何相互成就,用一生守护彼此事业与婚姻的“围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