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即理”与“心即理”

 阳光满城6536 2019-06-29
                    “性即理”与“心即理”
    “性即理”是宋明理学全部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心即理”是阳明心学全部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那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性即理,性是天性,天命之谓性,天道在人和事物上存在方式。理是性的条理,是性的存在样态。从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出发,它告诉我们,理在事物那里,因此,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即穷物而及理,要想得到理,就必须去探究事物。
        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性与物性都是不变的,心是能够认识性的,也就是说,人是靠心动去认识自我和认识事物的,心动符合性的就是道心,不符合性的就是人心,即是私欲,主张存天理而去人欲。性即理就是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解读。这里涉及三个核心词,性、理、心,这里的心是认识自我和事物的桥梁和动力。
        心即理,心是本心,是人一切活动的主宰,本心是天道在人层面的存在方式,本心本身就是天理,心即理。从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出发,它告诉我们,理就在心中,而不在事物中,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主张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致知是格出物欲,达致良知。
       心即理的观点认为,本心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本心在没有接触外界事物的情况下,处于本然的中正状态,表现为寂,当主观与外界发生关联的时候,便产生了意,因此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动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心发出的意,符合本心就是诚意,不符合本心就是私欲,诚意就是正心。心即理告诉我们,理就在心中,格物就是诚意,就是正心,致知就是致良知。
        性即理与心即理,两者的基本不同点,一是”性即理“告诉我们,理在那里,即在事物上。“心即理”告诉我们,理在这里,即在人的心中;二是“性即理”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心作为认识理的桥梁和动力,心和性是分离的。“心即理”把心和理看做一体,心就是性,心是理。三是人的实践途径不同,性即理告诉我们格物致知,穷物及理,到事物上去探究真理。心即理告诉我们,人的实践就是不断呈现本心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性即理”与“心即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