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txskz 2019-10-20

刚好最近在重新阅读《传习录》,就简单说说我对“心即理”的理解,有不当之处,也请朋友们多多指教。我个人认为: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最基本的核心,也是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核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这其中,心即理更是其最基本的核心,也是阳明心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如何理解心即是理呢?

  • 什么是理?
理指的是天理、天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程颐:“性即理。”因此,天理即天性。宇宙万物,都各有其生成之理,也各有其运行之道,这便是万物的天性,也即是天理。
  • 什么是心?

这里的“心”不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心”,而是指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本心

关于本心的说法,王阳明继承的了儒家哲学的体系。儒家哲学认为我们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人类生来就拥有恻隐之心(即“仁”),羞恶之心(即“义”),辞让之心(即“礼”),是非之心(即“智”)。因此,儒学认为,仁义礼智之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就是人的本心。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而王阳明在继承了这一体系的同时,对本心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是指没有被丝毫私欲所遮蔽的心的原本状态,那么这个心自然就拥有仁义礼智,自然就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自然就能够对于外界的事物有一种符合天理规律的反应

因此,王阳明认为,未被私欲所遮蔽的本心是完全符合天理规律的,天理原本就存在于本心当中的,也即是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本心天然就拥有圣人之道,拥有天理;天理也是本心的反映,是寄托于本心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心和天理只是一体两用,因此,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如果我们的本心没有被私欲所遮蔽,那么本心对外界的事物自然能够拥有一种符合天理规律的认识,这种对天理规律的认识也即是“知”;而如果我们能够遵循本心,对事物所作的反应自然也就是符合天理规律的,而这种反应也即是“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行也是一体的,那么知行合一”理论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么我们要追求“圣道”,追求天理,就无需去他处求,只需要从本心去求,要去私欲,让本心不被私欲所遮蔽,回归其自然的符合天道规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即是“良知”。因此,“致良知”理论的形成也有了其逻辑基础。“致良知”不仅是阳明哲学体系的方法论,而且也是对“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进一步阐述和发展。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心即理”指的是本心和天理是分不开的,本心是天理的寄托,天理是本心的反映,本心即是天理。“心即理”不仅是王阳明心学最基本的核心,也是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和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