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微课总结(1)

 吴守防 2019-07-23

2018-09-03 06:12

心友们好!平台上最近推送的文章,基本上由潘鹰老师组织的“心即理探讨群”里整理而成,非常感谢心友们的分享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群,磨砺自己的心志,致良知!从今天起的2篇推文,是心友对知行合一的精彩点评,感谢潘鹰老师的推荐分享。

对铉杰老师的主要观点(见8月31日的推文)各位师友精彩点评:

一心走路:我们反观自己的行为,很大部分确实是没有觉知才会犯下错误。还有一部分是明知道不能做而控制不住自己。这两个点都是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天使之翼:弦杰老师的总结非常棒"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与“心即理”一脉相承,是对“心即理”的发展与深入,是把“心即理”落实到功夫上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本意,是让我们克除私欲阻隔,依照良知的指引而行,从而我行即良知,良知即我行,臻于我的每一行都代表着天理良知的善境!",有同感,只是有一点点小的异议,此一段"就时间而言,知与行紧接发动,即知即行,随感随行,几乎不能分出先后,但又非完全同时。",我理解知与行原本就是一。

致一:理论加实例的讲解很有见地。对知是良知还是认知的分辨,可能来自于对“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的模糊认识。简单说,“知行合一”三个层次是:依良知身行(属于误解先生本意)、依良知意行、依良知天地行。

磨镜生:知行合一,应该是一个点,那一倏忽间的良知觉照。小偷行窃,明知不好便已是知行合一,仍去行窃是致良知解决的事情了

海阔天空:先生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是因为要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并不是先生硬要把他合起来。知行本为一体,只是私欲把他隔断了,所以,解决知行不一的方法还是致良知,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如果,把知当作了知识,或者理论前提,把行当作了实践,或者付诸行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良知莹彻,无私欲蔽障,所思行即是天理,则自然是知行合一的,也就没有必要强调这个了。按先生的语境,说成一个亦无用,说成二个亦无妨。

乘四骆:细体会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意思可知,先生的知行合一观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生发,是一念发动之下的率性而为,是自动自发无须外界助力推动的。就时间而言,知与行紧接发动,即知即行,随感随行,几乎不能分出先后,但又非完全同时。

换言之,可以说,就时间言,知与行间只有极短而难于区分的距离。如见父自知孝,见兄自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知往救等,皆是见即生起善的一念,我们无法估量在见父与知孝之间隔了多少时间,若有的话,只是那个当下。“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知行合一是即知即行的良知。

岩中花:汇报一点个人理解:先生对知行合一的论述:“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知行合一,是针对那种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知思维省察之人的对病良药。我们周围这种例子也有很多,事来了不知道怎么干,盲目蛮干乱干,无知无畏瞎干导致事故、造成危害的很多,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干呢?被私欲遮蔽了!还有一种每天只知道干活、挣钱,与机器无异了,而不明白为什么干活,不明白其意义何在,不知道省察思考,还自以为状态良好,人生一旦出现变故就不知所措,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向歪门邪道。这都是因为被私欲遮蔽,良知不能彰显的原因。先生的原意还是教人存天理、去人欲,即致良知。只有良知显现,才知道怎么行,知和行不能分开,二者为一体。

唐文一老师的主要观点及心友精彩评论:

今天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知行合一的意思

知行合一的意义,咱们生活为什么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等。

知行合一的知,是内心里的知,行是内心里的行,知行的本体就是心的本体,知行只是一个本体,只有导正知才能导正一切行,导正知的功夫就是修身立命的根本功夫,这就要求在心髓入微处去不断致良知,去与内心的涌动和平相处,恢复我们的至善中和的本体,也就是本立道生

知行合一,知是心上的感觉,心上的知,行是心上的行,一瞬间的一念之发,也就是行了

所以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要义,是帮助人们认识知行的本体,也是为了挽留时蔽,让世人在根本上、那个感知的发动处,去导正良知。

心学讲的都是我们内心领域的事,只能不被各种习气所绑架,才能解决内心的烦恼,这不是靠头脑里思维可以解决的,如果靠思维可以解决,背下论语,便解决了大部分的事,其实不然

正觉,正知,正的是什么啊?正的就是起心动念的地方,是不是全部是本位主意了,只有一个我字,那就是良知还是被遮掩了,良知粗了。要做精一的功夫

知行合一不是说一个事情就完成了噢,这个合一不是完成知行了的意思。那我看见老师,我心里尊敬,但是我看都不看他一眼,但是我心里尊敬。那真的心里尊敬吗?除非有外界特定情况限制了你和老师说话,要不你怎么会不想着去给老师鞠个躬,说声老师好呢,要么就是内心没有那个尊敬的觉知啊

事例:今天开车时候,有几件事需要微信上解决,然后就心痒痒的,红灯时,开得堵的时候,总是想看手机,一开始也看了几次,然后想到昨天刚给大家分享的怎么在发动处格物,在觉知处正觉,自己却又要捡起自己的旧伎俩,很是惭愧,这不正是戒慎恐惧,慎独的时候吗?跟胸口涌上来的的气血和痒痒的感觉共处,正是最要用功的当下,不在这时,在哪呢?平时说念念要发一颗良知,仁义之心,却把自己和路人置于危险之地,这是一个所谓的在反观觉照、内观的人,该做的事吗?念头起来了,也就起来了,我后来一直都好好开车,坚决开车不碰手机,除非特殊情况,接个电话,有什么事都开车之后。

各位师友精彩点评:

诗韵梅音:唐老师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源头性核心性的,知觉一旦产生马上就会有意动,这就是知行合一了,所以我们要正知觉,以确保意动的正确性。但我觉得知行合一还有更广阔的内涵,从觉知到行动上的落实是个有次递的不断的知行合一的累积过程!我觉得先生提出知行合一,一是揭示了本心的特性和功能,二是反证人有恶行必有恶恋,所以任何人做错了事都不应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要反省自身,勇敢承担后果,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觉知,以求进步!

这是我昨天听了唐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对知行合一解读后自己对知行合一的理解!

唐文一:第一次讲,一开始背上都是汗,后来好一些……也是紧张情绪来了。涓涓流水老师点评:最难做到的是在讲课这事中也能迅速感知到自己的问题,即时克去,向文一老师学习。

一物皆万物:知行合一要达到目的,应与现实相对应,从正确的心出发,采取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环境,必能成功。

知行合一我认为讲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从真正的内心出发,努力创造符合社会道义的成绩,真正为人民服务。

行小野:感谢老师的分享特别是您和亲人之间相处的例子,非常温暖,也深有同感。也有一点点思考:身边喜欢心学的朋友,大致有几个方向,一种当作哲学研究,切入点很多,例如,三教比较,中西比较,思想史等,用的是思维,着力在知道,想通;另一种当作修行法门,用的更多的是感受,着力点在改变自己的内心状态,进而改变与自己相联系的物的状态,非常赞同您提到的注重对情绪的觉察,我认为对情绪的觉察力,是心之镜是否明的一个标准,潘鹰老师推荐的真气练习,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锻炼觉知力的方法,通过意,气的交流,提升自己觉察力的细腻度和灵敏度;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学理和实修并进的,就综合了以上两种方向。个人体会,如果主要属于第二个方向,可以结合对《传习录》及相关儒学经典的学习,以练习对情绪的觉察力为入手。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周末,再次谢谢您和朋友们的分享。

李忠翔:一边广场漫步一边听完您的分享,心有所感,讲的真好。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心学是实践的学问,但是根源却在觉察那最精微的一丝念气处。一念起,万水千山。听到您分享和母亲老婆和孩子之间的事,我感同身受。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值得称道!

王学洪:看了这么多心友的见解,我感觉要改变我对《知行合一》中知的理解。意是行之始;意和行,一个是外人看不到的行,一个是外人看到的行。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良知;执行合一中的行是指看不见的意和看得见的行。知行合一是一个思想基础,良知和意是同一个事、物。

承认良知和意是一个事这个思想基础,阳明构建的心、良知、意、行的哲学框架就可以解释感应到的万事万物大千世界。利根之人,通过顿悟,感受到了良知,良知自知意,依善意执行,去除恶意。钝根之人怀揣诚意、立志、慎独,通过致良知的方法;执行善意,杀死恶意与萌芽之中。

磨镜生:昨天下班,连上车内蓝牙,一听到文一老师平和中正的声音,心也立即静了,车速也放缓了。回去家里人多,没敢听,刚才戴上耳机慢慢聆听文一老师缓缓分享自己的修学体会,真是近人。讲自己所体的,体自己所学的,行顾言,言顾行!真是棒!事上磨有大磨,有小磨,以前总觉得自己学有所得了,直到前日开口,才知所学之浅。愈不敢开口了,今天听了文一老师的分享,更觉理论不在多少,唯能用于自身的才是真知。谈的愈多愈流于口耳,离道愈远。惭愧惭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