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铉杰:知行合一之我见

 善易人生 2018-08-31

致心友们

 

先提供我自己的三个事例做引子,供各位讨论这些情况下,我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

事例一,大致是2007年底,国家整合稀土行业,整治滥开采,这对稀土行业的大企业来说,是天然的良机,但是体现在股票上,股价变化不大。那时候,我预见包钢稀土将会在未来的两年里出现巨大的涨幅,于是,向很多认识的人表达了我的观点。那时候,我还没有房子,仅有的一点钱用来买房子付首付还是买股票做长线投资,我犹豫了许久,终于,我选择了在一个不入流的四线城市买了第一套房子。后来,我看着包钢稀土惊天地泣鬼神的长线上涨,惋惜着买的那套房子不怎么涨价,还被按揭贷款绊住脚步无法做别的投资……各位老师,我认为包钢稀土会上涨,向很多人宣讲了我的判断,而我自己选择了买房子,这是不是知行合一?

事例二,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我直觉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北辰实业会涨停,于是我果断买入了北辰实业,结果真的出现了预期的涨停。这个判断只是直觉,我对这件事记忆深刻。各位老师,我在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因一念直觉而买入北辰实业的股票,能不能算作“知行合一”?

事例三:我以前有个习惯——见到微信里感兴趣的好文章,就可能会使用办公室的打印机打出来拿回家看,一来便于保存,二来看纸版的文字眼睛舒服。随意使用打印机这种事情,在我们单位没人管。有一次,要按下打印按钮的时候,忽然觉得这难道不是行窃吗?天天谈修身,怎能容忍自己经常干这样的事情,于是收手了。各位老师,我这一念觉察处的收手,能不能算作“知行合一”?

各位老师,且不忙回答这几个事例里面浅显的问题,待我展开阐述我对“知行合一”的粗浅理解。

一、“知行合一”之“知”是觉知,不同于“言行一致”,也不是“思想、知识与行为一致”

把“知行合一”理解为“言行一致”、“思想与行为一致”是最常见的误区。何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对知行合一的“知”缺少正确的认知,仅依据已有的知识,按照主观经验作此推想。透过《传习录》里的字句,我们可以看出来,先生所讲的“知”,并非知识、经验,而是见闻当下生发的那一念,是觉知(作名词用)。

且看传习录里先生如何说:“……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如果“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还会让我们以为“知行合一”的“知”是知识、经验的话,细思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一语可以明辨“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觉知无疑了。鼻塞人见臭在前而不甚恶,何以如此?因为鼻塞而不曾闻得,不曾闻得即是未觉,未觉自然无有觉知。

上次群里交流时,有一位兄台说他“至少有时候知行合一”,我想他要表达的本意应该是有时候言行一致。

我们通常所说的“言行一致”是说这个人不是说的一套,做的另外一套,与先生“知行合一”本意相去甚远。至于“思想/知识与行为一致”则是说人们按照一个思想理论/方法去执行,亦不同于先生知行合一之本意。

二、知与行谁先谁后?知与行孰重孰轻?

仔细体会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意思可知,先生的知行合一观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生发,是一念发动之下的率性而为,是自动自发无须外界助力推动的。就时间而言,知与行紧接发动,即知即行,几乎不能分出先后,但又非完全同时。换言之,可以说,就时间言,知与行间只有极短而难于区分的距离。如见父自知孝,见兄自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知往救等,皆是见即生起善的一念,我们无法估量在见父与知孝之间隔了多少时间,若有的话,只是那个当下。“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知行合一是即知即行的良知。

先生的“知行合一”是就当下觉知而言的,并不是树立一个崇高理想,经过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践行,最终实现目标,这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纯粹是两码事。

《传习录》: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知是行之始”,若无行,我们站在起点上有何用?徒有觉知亦属枉然。“行是知之成”,有行才能有成,行是成的必要前提。“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不行即不知,遑论有成?由此可见,行才是落脚处,行才是根本,行才是先生强调的重点,行也是我们修学做功夫的着力处。若行,则必须克除私欲,不欺本心,不昧良知。

三、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知行本体不被私欲阻隔

《传习录》: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我们需要留意先生此处所说知行的“本体”二字是什么含义。依我愚见,所谓知行合一,其本意在于知行本一事,知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先生这里所说的知行本体,其意思就是知行未被分割时的那个状态——体用无间的状态、没有被私欲阻隔的状态、良知显发的状态。

当我们要随手丢弃一片垃圾的时候,一念而觉,此行为不妥,若未被懒惰和图自己方便的私欲阻隔,我们马上会四顾寻找垃圾桶;若被偷懒、图方便的私欲阻隔,则四顾无人注意时随手抛弃之。这一觉即是良知示现,依良知指引而行,则知行合一;违良知而行,则知行被私欲阻隔。由此可见,是我们的私欲硬生生把知行分作两半了,并非知行原本是两个。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用阳明先生在《传习录》里的话说,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做到知行合一很难吗?做到知行合一很容易吗?其实只需要我们克除私欲,依照天理良知而行。所谓“知易行难”,难在我们抬脚要“行”的时候,总被私欲绊住脚步。

四、知行合一的“知”究竟是不是良知?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作者度阴山先生提出一个观点,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诸位老师如何看?

我以为,分析知行合一的“知”究竟是不是良知,可以从在圣、在凡两个方面来分析。

于圣人而言,心体光明,觉照常在,心底无私,每一行都代表着天理良知;孔子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何以故?因为圣人无我、无执,心体光明,意念纯净,无我故无私,无执故随心所欲、率性而行亦是天理显发。圣人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应无疑。

于凡夫而言,心体暗昧,觉照时在时不在,小我私欲常常作祟,有时依良知而行,有时依私欲而为所欲为,但是我们仍然否认不了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何以故?若说某人某行“知行合一”,则势必这个人是按照其觉知而行的,觉知到好的便好行,觉知到恶的、坏的便趋利避害,若觉知到不好而宁让此心不安也要去满足自己私欲,则这个人的知行本体被私欲阻隔断了,这个一体的知行也就不存在了。被私欲阻隔断了,自然就没有知行合一了。所以说,凡是知行合一的,其“知”必是良知。

所以,我认为度阴山先生说的是对的,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

回到分享开始时的三个小事例,事例一,我只是根据知识经验推断包钢稀土会上涨,不过是一种股评行为,不是觉知,也没有落到当下的行为上,自然不是知行合一了。

事例二,直觉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北辰实业股票会涨停,我认为那仍然是一个经验推断,不是道德直觉,只不过我反应灵敏立即执行了买入罢了,并且因为尝到了甜头而记忆深刻,仍然不属于知行合一。

事例三,觉知到使用公司的打印机这种行为不好,于是马上收手,也是依照良知而行,没有被私欲阻隔,当然也是知行合一的。

总结: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与“心即理”一脉相承,是对“心即理”的发展与深入,是把“心即理”落实到功夫上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本意,是让我们克除私欲阻隔,依照良知的指引而行,从而我行即良知,良知即我行,臻于我的每一行都代表着天理良知的善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