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上是大埠岗镇芜窟村的一个自然村,分成陈家、黄家两处。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激流飞瀑,烟霭缭绕。因为山歧地僻,如今仅有7个留守老人,村庄几近荒芜。 山顶平地有一寺叫竹山寺。古庙历史悠久,乾隆时犹盛,附近还有清代僧人的墓葬群。 2015年8月的一天,来了一个背着行囊的青年,看中了简陋的竹山寺,便一头扎进这清净之地,如同候鸟般,时来时去,偶尔闲居会友。 早两年,他在竹山寺门前种了十几亩水稻,不施肥不打药,稻子一半是草一半是稻,一半供鸟兽,一半作收获,且美其名曰“云谷稻”。 乡人说,他是个仙家,不知道从哪里来。 我知道他从哪里来 他从邵武“雨花斋”走来 雨花斋是一家邵武最”傻“的餐厅,吃饭不收钱。 雨花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 听了几十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告诉人家不要痴心妄想,但是雨花斋就是提供免费午餐的地方,他就是干这种“傻事”的人,不仅自己干,还把老婆拖过来,不仅把老婆拖过来了,还拖来了140多个服务员,有家庭妇女、自由职业者、退休干部甚至公职人员,许多人把孩子也带来体验。他们都叫义工,没有工资,年纪最大的85岁。 食客按自己的意愿想付多少餐费就付多少,不给也行。义工奉上碗筷时,都行90度鞠躬,不知道是谁欠谁。 我知道,谁都不是吃素的,但来这边都是吃素的。我去吃过几次,感受到雨花斋充满的爱和善良温暖人心,热饭食之如饴。 善良总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感染着更多的人。 他说:“是大家一起做的,场地和设施都是爱心人士的捐助,每个参与的人都是无偿奉献。“ 我知道他从哪里来 他从邵武义工联盟走来 2011年,他拉起了一个民间慈善组织,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快乐自己“为宗旨,倡导”让爱成为习惯,行动从心开始“。他以一己微薄之力凝聚了许多爱心人士,帮助了许多生活困苦无奈的人。 2016年开始帮助独居重症病人陈飞,每月募捐2000元,供其治病生活,至今持续三年。资助过高位截肢的“半截人”、坠楼的高三女生、外来务工的单身重病患者。
2013年4月组织邵武义工联盟为雅安地震灾区募集衣物、棉被、饼干、,药品等。 作为募集发起人之一,始终如履薄冰,深怕有丝毫疏忽而辜负每一位捐助者的善心,怀着“头顶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主持救助。 他说:”做慈善并不是要很有钱,而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且能够坚持下去。” 我知道他从哪里来 他从爱心墙走来 2016年,邵武的爱心人士设立爱心墙,引导市民把不穿的衣物挂到爱心墙上,让需要的人去取。倡导环保、奉献、感恩的理念。他积极参与其中,倡议闽北其它县市设立爱心墙。
与建阳爱心墙筹备义工合影 2016年开始徒步环闽北宣传,让“爱心墙,爱更强”的理念传播更广,在他的引导下,光泽、顺昌、延平、建瓯相继建立爱心墙。 我知道他从哪里来 他从诗人的意境中走来 山中一夜雨,天晓愈淋漓。 涛峰随烟隐,檐声因风急。 刹那几声雷,俶然三魂起。 天地皆空濛,万象俱迷离。 无语对柴门,唏嘘二三子。 同为凡尘客,浑然已忘机。 他的微信名叫“蓝布衫”,一首《宿竹山寺》让人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凉、山色、烟雨、世梦。 他是邵武作家协会的活跃分子,常有诗作发在微信群里。我喜欢读他的诗,清新淡雅,倒不是说他的水平有多高,我欣赏的,是他诗词中的那种意境。那种信手拈来,超然度外的意境之美,邵武多数诗人们是写不出来的;那种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自然之美,需要用“心”才能感受。 粗茶淡饭,素食,偶尔栖息山寺,一坏桌,一旧榻、一破帐。 或许,只有放得下,才能够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 他说:“从小受母亲的善良和勤俭的影响,并不是能帮到多少人,而是希望能为社会传递温暖,没有想过什么回报,只要有能力,有力量,就会一直做下去。” 他究竟是谁? 他叫黄太群,延平区樟湖坂人,住邵武城南花香维尔纳小区沿街的底楼,茶庄兼住宿。 我一直以为他是有点小钱的人,朋友们告诉我,房子是租的。 一个连房子都没有的人,却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别人,这种事也只有他能做得到了。 视富贵如浮云,把助人作己任,人世间 最初的梦想,多少人还会记得? 回归的路上,多少人还在行走? ![]() |
|
来自: 昵称213994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