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 概述 1.热毒入侵乳房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2.西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1.内吹乳痈——发于妊娠期。 2.外吹乳痈——发于哺乳期,约占95%。 3.不乳儿痈——非以上两者。 病因病机 1.乳汁郁结:①乳头发育不良;②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③乳管不通;④乳房外伤。 2.感受外邪:即细菌入侵。 3.肝郁胃热:①情志不畅,肝郁气结;②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湿热蕴结,阳明胃热壅滞;以上均致乳络蕴阻,气血瘀滞。 1.好发于产后3~4周,初产妇多见。 2.局部肿块,红肿热痛,伴高热、寒战,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升高;表浅脓肿易发现,深部需穿刺。 3.“传囊”之变:脓肿溃后引流不畅脓液波及其他乳络而成。 辨证 1.郁乳期:兼见初起乳房结块,肿胀疼痛,常兼有恶寒、发 热、全身不适等症,为气滞热壅,此时脓未形成。 2.酿脓期:肿块增大,焮红疼痛,时有跳痛,为火毒炽盛。 3.溃脓期:肿块中央触之渐软,有应指感,或见乳头有脓汁排出,为毒盛肉腐,说明脓已成熟。 4.肝气郁结:胸闷胀痛,呕逆,纳呆,脉弦苔薄。 5.胃热蕴滞:兼见口渴、口臭,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 基本治法 1.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少泽、膻中、乳根、太冲、肩井。 3.配穴:肝气郁结者,配期门、行间;胃热蕴滞者,配梁丘、内庭。 4.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期门、肩井不得针刺过深,以免伤及肝、肺等脏器。郁乳期采用隔蒜灸。 其他治疗 1.三棱针法:在背部肩胛区寻找阳性反应点。反应点为大如小米粒的红色斑点,指压不退色,稀疏散在,数个至十几个不等。用三棱针挑刺并挤压出血,出血量以血色变为正常为度。若刺血后拔罐,则疗效更佳。 2.隔物灸法:选取阿是穴,用葱白或大蒜捣烂,铺于乳房患处,用艾条熏灸10~20 分钟, 每日 1~2次。用于乳痈初起未成脓时。 3.耳针法:选乳腺、内分泌、肾上腺、胸。毫针刺,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 4.拔罐法:早期选大椎、第4胸椎夹脊、乳根(患侧);溃疡期局部取穴;乳痈早期在所在穴位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火罐,每日1次。 按语 1.本病以预防为主,孕妇从孕后期应注意疏通乳腺管,保持乳房清洁,产后每次哺乳应劲量排空乳房,防止乳汁淤积。 2.本病早期应辨清发病部位,对针灸临床选穴治疗具有实用意义。 3.针刺本病对初起未化脓者有较好疗效,应强调早期治疗。已化脓患者应考虑转外科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