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在“心性自由”

 小桥大水人家好 2019-06-30

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在“心性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学在宋明时代直接就叫心性学。但是从基本理念上来说,宋明理学并非创新,而是回归,回归孔孟,回归《五经》,回归中国固有的传统。所以,并不能因为“心性学”一词直到宋朝才出现,就说儒家学说只有到了宋朝才发展成为心性学。儒家思想从产生以来就是心性学,心性从一开始就是儒家思想和核心,就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中国传统也实质上就是心性传统,中国文化就是心性文化。

儒家思想,中国文化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我们的历史典籍记载的很清楚,伏羲是中国的人文始祖,而伏羲最重要的贡献是画出八卦,发明了易经。如果我们真的懂了《易经》,就会发现《易经》的确是心性学,其核心就是号召人们“贞”。贞就是守正,正就本心之正,就是坚守本心。伏羲在神农之前,神农是农业出现的时代,所以伏羲就是农业尚未出现的渔猎采集时代,根据考古证据,应该在10000年之前。

心性学的核心是在说心性的独立和自由。何为心性独立心性自由?三皇时代(伏羲时代、渔猎采集时代)的《易经》,春秋的孔子,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大学》,宋明理学,现代的陈寅恪都有很好的总结和说明。

上面已提及,《易经》和核心要义就是劝导人们要去“贞”。“贞”就是“正”、“守正”。“正”就是人自然的本心、本性,“守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按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事,无论外境如何变化,无论“吉凶悔吝”,都要去坚守本心本性。

从技术和形式上看,《易经》的确是算卦的书,也的确会用占筮的手段去预测未来的“吉凶悔吝”。但是,无论预测的结果是吉是凶,是悔是吝,《易经》最终给出的应对和破解之道却都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字“贞”,即守贞,守正,顺应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坚守自己的本心。

“贞凶”、“贞吉”之类的卦辞在《易经》中反复出现。“贞凶”是说当预测结果是凶时,你要贞,这样就能自然逢凶化吉;“贞吉”是说,当预测结果是吉时,你要贞,这样吉的状态就能持续的更长久。所以,重要的不是预测的结果,而是你自己要贞。所以,“善易不占”。《易》的重点不在“占”,而在“贞”。

“贞”不是别的,就是心性的独立和心性的自由,相对于外境的独立和自由。《易经》不是讲别的书,而是讲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的书。《大过》一卦的象辞直接说“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应该是心性独立心性自由的至高境界。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心安”,“心安”是一个人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标准。《论语》中有个著名的典故,“宰我问丧”。宰我认为对父母的“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了,他想改为一年,就去问孔子可以吗。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你自己觉得心安,就可以。宰我说自己很心安。孔子的结语是,既然你自己是心安的,那就去做吧。但孔子自己的观点是“三年之丧”不应该压缩,但是,他并没有凭借作为老师的权威去强行阻止宰我,只是背后抱怨几句。

判断心安与否,实际上是一个权衡的过程,“权”的过程,权衡的标准就在自己的内心之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天然具备这些标准的基础,就是《易经》所说的“贞”。所以,尽管主张“克己复礼”,但是,孔子最重视的并非“礼”本身,而是支撑“礼”的人心。孔子认为,礼是本于人心,是人心的外在表现。礼是“文”,人心是“质”。

所以,孔子的“心安”、“权”的思想,与《易经》的“贞”是一致的,也是在说心性的独立和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在“心性自由”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做了更进一步,更精到的阐述,也是对心性的独立和自由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

孟子最著名的思想是“性善”,“性善”的要义并不在对人性进行善恶判断,主张是善不是恶,而是在强调人性的完美,人性是完美的完全的,没有任何瑕疵的。之所以说人性是完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外在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是根植于人心的,内在于人心的。而这些道德、价值标准也是整个社会能够实现和保持良好秩序的基础,也就是说,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根植于人心的,内在于人心的。

孟子进一步用“四端之心”、“义内”来说明这一点。“四端之心”是说,“仁义礼智”这些外在的道德标准是发端于人心的,是人心的自然外在表现。“义内”是说,“义理”“道理”并非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发端于人心之内。所以,执行道德标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非服从外在的规定,是奉献的痛苦的,而是每个人内在的需求,是满足的快乐的,“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所以,要让每个人都有道德,要让整个社会能够实现和保持良好的秩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让每个人都顺应自己的本心本性,也就是说是让每个人都保持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而不需要有一个外在权威来制定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去对个人施加管理和约束。

但是,由于外境外物的引诱,人总会偏离自己的本心本性,于是“恶”就出现了。消除恶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教化,让偏离本心本性的人们去回归本心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放心”就是流放之心,偏离本心本性了,“求放心”就是把迷信流放的心重新找回来。所以,“求放心”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干脆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可以接着孟子往下再说一句,“求放心无他,心性独立心性自由而已矣”。

尽管荀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孟子截然相反,但他对人心的理解却与孟子,与中国更古老的传统高度一致,他甚至差一点直接就是说出了心性自由。

在《解蔽篇》中,荀子写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默)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

这段话中,荀子一口气用了六个“自”来描述心,而这六个“自”可用一个“自”来概括,那就是自由。荀子实质上就是在表达,人心是绝对自由的,是绝对自我管理,而不接受任何外在的约束。

孟子之所以能在中国圣人排行榜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孔子,成为亚圣,就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归纳和解读。人性本善,然而外在环境的变化又总能引发人们偏离本心本性,所以,最终孟子认为问题的关键在“求放心”,让偏离本心、迷失本心的人回归本心。那么具体“放心”怎么去“求”,怎么才能实现回归本心?《大学》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回答。

《大学》的核心是所谓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八条目是对孟子心性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其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前四条,是对“求放心”的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实现求放心后的外在效果、外在表现。所以,八条目是平行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解决和描述同一件事,这件事就是“求放心”,回归本心本性,也即心性独立、心性自由。

“格”是“正”,“格物”就是“正物”,就是让物各归其正。怎么才能让物个归其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君臣父子都是“物”,“君君”就是君应该象个君的样子,就是“正君”。同理,“臣臣”,就是“正臣”,“父父”就是“正父”,子子就是“正子”。孔子说的“正名”其实就是“正物”,就是“格物”。

所以,“格物”绝非研究物,通过研究物发现物之理,发现“客观规律”。恰恰相反,格物是把“义理”应用到物上,让物符合义理,从而实现“正物”。前文已经提及,“义理”、“义”并非外在的规定,而是“义内”的,根植和发端于人心。所以,格物的过程,也是发现“义理”的过程,发现本心,回归本心的过程。

格物就是让物符合人的本心,就是回归本心。当人人都回归本心时,人人都会按照本心去面对物、处理物,这就是“格物”、“正物”。所以,“格物”实质就是“格心”、“正心”。

“致知”就是“致”内心本来之知,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所以,“致知”就是回归本心,也是“正心”。

“诚意”就是发挥本心,用自己的本心、真心去面对世界,去处理外物,所以,“诚意”也是“正心”、“格物”、“致知”。

“正心”就是“格物”,就是“致知”。有人就会提出疑问,既然“格物”、“致知”,都是“正心”了,那直接说一个“正心”不妥了,干嘛还要说“格物”、“致知”。这就是涉及到“心-物”关系的问题。

人心是什么?是一个情感、知觉、思维主体,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以及对事物的知觉和思考,都是由心这个主体所发出的。但是,心本身却是个抽象事物,我们无法认识和感知到心本身,而只能通过情感的变化,以及对事物产生的知觉和思考,来反推心的存在,来反过来认识心。而情感的变化和知觉和思考的产生,一定和物相感时,才由心所发出。所以,人心离开外物无法独立存在,人心必须通过外物才能呈现出来,外物是人心的载体。因此,认识心、发现心、回归本心,一定要通过物才能实现,这就是“格物”。

同时,外物离开人心也无法独立存在,外物的存在也是人心赋予的结果。我们感知到一个物存在,并非人心在被动地知觉物、接受物,而是主动地赋予物,这种赋予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物理层面和价值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在“心性自由”

在物理层面,外物的物理性质并非客观存在于物,而是人心赋予的。譬如树叶是绿色的,绿色并非客观地属于树叶,而是人心把绿色赋予给树叶。人看见树叶的过程,不是树叶的绿色输入人心的过程,而是人心把绿色赋予给树叶的过程。感知绿的能力存在于人心,树叶只是一个诱导,激活人心感知绿的能力,把绿色赋予给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绿并不是存在于树叶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中。离开了人心,树叶有无颜色,以及是何种颜色,我们不得而知。也就是说,物理属性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所谓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那是人们的一种错觉,把本来是人心所发出的东西,错误地当成是人心之外的东西。

在价值层面,物的任何价值都是人心所赋予的。价值属性是由人心所赋予,这一点比物理属性也是人心所赋予好理解的多。需要强调的是,对具体的外物来说,当发生感知时,象人心必然地会对其赋予物理属性一样,也必然地会赋予价值属性。更准确地说,物理属性一定附着有价值属性。譬如,比较极端的,香的好的、有价值的,臭的事坏的、无价值的。事实上,对人更重要的不是物理属性,而是价值属性。更进一步说,人之所以会赋予物理属性,就是为区别和发现价值属性,通过物理属性来标注价值属性。我们会通过物理属性选择和接近有价值的东西,拒斥和远离无价值和负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孟子说说的“善善恶(wu)恶(e)”。更是有一些外物,只有价值属性而没有物理属性,认为他们是人为的抽象之物,譬如法律、制度、道德、道义等。

如果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求放心”的方法,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求放心”的验证和外在表现,还是一回事。

怎么去“修身”,并不是在“格致正诚”之外,还另有一个修身的方法,没有!“格致正诚”就是“修身”,“修身”就是“格致正诚”。同样,“齐家”就是“格致正诚”,“格致正诚”就是“齐家”;“治国”就是“格致正诚”,“格致正诚”就是“治国”;“平天下”就是“格致正诚”,“格致正诚”就是“平天下”。

如果说《大学》是对孟子思想的注解,那么宋明理学就是对《大学》的注解。宋明理学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才能回归本心本性,即如何才能保障心性的独立和自由。宋明儒将注意力的聚焦在《大学》上,他们把《大学》置于四书之首。《大学》之所以赢得如此殊荣,原因在于它给回归本心,归实现和保障心性的独立和自由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即八条目。而八条目又以“格物致知”最为关键,所以,此二条也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

直接用“独立”、“自由”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陈寅恪。王国维跳湖死后,陈寅恪给自己的同事写了篇墓志铭,他说王国维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死,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死。晚年的陈寅恪双目失明,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花十年的时间去写一部小说《柳如是别传》。小说的开头,他又点名中国的传统充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下层民众中尤其如此。显然,他把烟花女子柳如是看成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