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心理学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亲不亲”

 wenxuefeng360 2019-06-30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试着建立一种亲密度极高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一时依赖,更对未来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从作为独立个体获得安全感,到成年后的择偶成家,无不受其影响。这种高亲密度的人际关系就是亲子关系,直白点来说,就是孩子和家长“亲不亲”。

亲子关系被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1969年、1973年和1980年的三篇论文中先后着重强调,这套着眼于情感、物质供给,且与安全感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被鲍尔比冠名为“依恋理论”。

通俗点儿讲,依恋是一种能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状态变得高兴,也能让孩子从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得到缓和,而且在孩子长大后,它依然变换着不同的形式延续着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依恋关系的泰斗玛丽·安斯沃思在1978年设计了安斯沃思陌生情境,用于测量亲子依恋关系。实验过程中观察者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给他们做出评估与分类。一般情况下,一岁的孩子会明显地表现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这四种依恋类型中的一种。

英国心理学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亲不亲”

对每个孩子来说,他们所形成的不同的依恋风格,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基因。毕竟相当多的心理表现是与遗传高度相关的,依恋风格有其先天性的一面。

其次是提供安全感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妈妈或爸爸,他们对孩子表现出的需求所给予的反馈是否及时和充分,会对孩子依恋风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

最后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充满威胁与剥夺安全感的重大变故,比如战争、饥荒、家庭暴力与父母离异,这也对他的依恋风格影响巨大。

英国心理学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亲不亲”

孩子的依恋状态对其后来形成的人际模式有非常大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善于交往,他们能体会到更大的情绪强度,也更容易被别人评价为积极、阳光。最重要的是,成人之间的关系与他们在小时候发展出的依恋风格有着远超想象的联系。

心理学家菲尔·谢弗和辛迪·哈赞发现:童年时期的安全感交互方式,造就了20年后不同类型的成人。

他们在报纸上刊登了三段简短的话语,分别对应三种不同依恋类型孩子,但并未说明这些话语的来源及其评价对象。他们在报纸上邀请看到这三段话的读者给他们回信,说明哪句话能最好地描述自己。最终,在他们收到的回信中,人们对这三段话认为形容到位的反馈比例,基本等同于安斯沃思陌生情境测试中不同状态类型婴儿的最终比例。

同样,一批197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在他们小时候就接受了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测试,心理学家通过他们在这项测试中的表现给参与的孩子进行了分类。20年后,心理学研究者又找到了这些已经成长为青年的孩子,针对他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对他们的依恋类型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定义。最终发现,20年来,对安全感的需求与态度完全没有改变的人占到了实验参与者总数的72%。而对于亲密关系的依恋,在成人后更不容易改变。另一项持续了4年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年人的依恋类型,起码在调查进行的4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英国心理学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亲不亲”

可见,对安全感的觉知是非常稳定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轻易地改变。所以,你跟孩子长亲不亲以及怎么亲,是一个远比绝大多数家庭想象得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与孩子建立安全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时,家长要预先做好相关准备,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不仅跟你“亲”,还能“亲”出未来的优势。

你准备好了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