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得天下者,首先学会的都是容小人

 昵称32353910 2019-06-30

你可能会说,一部《资治通鉴》,不都是在讲,要“亲贤臣,远小人”吗?亲贤臣没假,远小人未必。为啥?远不了。小人也是国君的臣民,远了就没有天下啦!

不只是我这样说的,其实孔子也是这样说的。

在《论语》“为政”篇中,第19章,是这样记载的: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这一段,显然是鲁哀公向孔子问政。“何为则民服”?“何为”就是要怎么做?“民服”,就是老百姓心服口服。

古人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民服非常重要。如果老百姓不服政府,这个政府就岌岌可危,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鲁哀公在这是其实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获得民心。

鲁哀公为什么会问这个话?这有当时的历史原因。

鲁国长期以来是三家执政,三个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把持朝政。国君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所以鲁哀公很不得意,才会问这个话。

孔子的回答,讲的是“举错之道”。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直”是指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错”是通假字,通措,意思是放置、废置。

孔子的意思是,任用人的时候,要举正直的人任职,将他们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自然人民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他们的心就服了。

反之,“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用邪曲自私的人,也就是小人,舍弃正直为公的大臣,也就是君子,贤臣,民就受其害,所以民心不服。

当时鲁国的情形正是这样,三家专权,就是什么?“举枉错诸直”,所以人民百姓不服。可见,孔子当时对鲁哀公的回答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当然这个道理也是贯通古今的,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如果你读的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孔子似乎并没有说不用不正直的人,而是说要将正直的人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君子置于小人之上。

因为他的对话对象为国君,国君就要有国君的格局,国君的用人之道。国君用人,不能像一般官员一样,喜欢的就用,不喜欢的就不用。君子与小人,对于国君来说,都是臣民,可能都得用。怎么用呢?把君子放置在上位,小人放置在下位。如此以来,小人就能受到君子的管制,难以为恶。

实际上,孔子的这种说法,并非是因为换了国君,就有了不一样的说法。在《论语》中,孔子关于这个话题的回答,一直是统一的,只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对方的理解能力不同,他有一些表达方式上的调整而已。

比如,在《论语》第十二章里,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人。樊迟没听懂,孔子于是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提拔正直的人(君子),让他们管理邪恶的人(小人),可以将小人变成君子。

孔子对鲁哀公问题的回答,在没有说的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传达,就是:老板,你要先学会修身啊,国君治国,如果自己不修身,就不能使民心服,不能服民心,就无法使国家大治啊!

你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是被孔子这样,有意无意,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渗透在他的谈话和思想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