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cxm54666 2019-06-30

我读《临证指南医案》之八十七

今日医案,颇可玩味。足见叶天士诊病之严谨,用药之精当。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此案为风温夹湿之痹症。风、温皆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阳夹一阴。风胜则肿,其症四肢流注肿痛,皮肤宣热,发红或不红,甚则黄汗流水。

《金匮要略》有麻黄加术汤治疗风寒夹湿痹症,【方药组成】麻黄 9克(去节);桂枝 6克(去皮);炙甘草3克;杏仁 6克(去皮尖);白术 12克。【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治疗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叶天士借用此方之意,化裁用之。变风寒夹湿痹症而为风温夹湿痹症矣,此又一叶天士善用古方,灵活化裁,用其意而易其药的经典案例。

鼻头发亮,邪入阳明,法当宣通经脉,祛湿清热为治。

去麻黄之辛热发表,白术、甘草之温药呆滞。加羚羊角、天花粉之清热凉血,桑枝、姜黄之通经活络,海桐皮、防己之祛风除湿。

二诊脉通湿去,症已渐安。唯余热留恋,热灼津伤。连翘、杏仁发散余热,玄参、绿豆皮清热解毒,花粉、梨汁退热生津。

三诊症又变幻,“晨餐颈汗,下午足寒,大便微溏”,此为上热下寒之症。缘为风热伤津,津伤而心火独胜于上,水火不济,肾水独寒于下,成上热下寒矣。

《伤寒论》云: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又云: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由此可见,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热下寒之症。

然上热下寒之症,上热为真,而下寒却有真寒假寒之别。观其一诊二诊,此症必无真寒。

前贤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治疗此症。然本案已无大热,乃病后真阴不足,心火不能下交所致。治当滋补真阴,稍佐宣通。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补液,川贝、陈皮、谷芽宣通脾肺。

天士三诊,从风、湿、热为痹,到湿去热孤,热灼津伤,最后水火不交,上热下寒。病症层层递进,而天士用药,纷而不乱,法度严谨。此真为大师之用矣。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此案与上案病机相同,唯季节相异耳。上案“冬月温舒,阳气疏豁”,此案则“春暖开泄,骤冷外加”。冬宜护阳,春宜治气。桂枝、杏仁、防己同上,意在宣通。滑石、石膏泄气分之热,萆薢、薏仁、通草祛气分之湿,此皆治气也。

二诊脉通痛减,唯春之生气不足。卫阳不固,营阴萎弱,此为湿去而气泄营亏矣。黄芪、白术、防风乃玉屏风散之意,以固卫阳。炙甘草、桂枝辛甘化阳,白芍、当归以建营阴,茯苓、薏仁化未尽之湿。

三诊痹痛全止,唯行走无力。此乃患者本肾髓亏损所致,春暖泄越,更增其剧。然春泄当季,亦应培扶生发之气。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以应春令。肉苁蓉、当归、牛膝温补肝肾,仙灵脾、虎骨胶、金毛狗脊强筋壮骨,以治痿症。

在此多说一句,黄芪、人参等大补元气,切不可在痹痛之时使用,否则徒增其痛耳。此如沟渠,需先行疏通,再行灌溉,方得水津四布。如淤阻未通,强行灌水,必得水患四漫,泥泞一片。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此案虽初为寒邪,然冬去春来,已入里化热。桂枝、防己、杏仁亦如上案,意在宣通,石膏清气分之热,桑枝、姜黄通经活血。

二诊气分邪热得宣,痹痛已减。然此邪乃冬寒入里,遇春热化,邪气已入血分,所以左肢痛势力未衰,其所谓脉右为气,脉左为血矣。一诊方药去石膏之清气分热,加羚羊角、天花粉清热凉血生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