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想在朋友圈假装自律了”

 蓝天碧水应有期 2019-07-02

作者:槽值小妹

首发:槽值

ID: caozhi163

讲个恐怖笑话:2019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但还有个更恐怖的:

回看年初在朋友圈分享的 flag,已经惨兮兮倒下一片。

所以才知道,生活和时间是会对你这种小可爱“下死手”的。

健美的人还是健美,自律的人依旧自律,你还是你。

“间歇性自虐”明明也算在努力,但怎么总是事与愿违?

1

沉迷“伪自律”,是因为不知自己要什么

“新的一年,新的自己!希望2019年对我好一点!”

在朋友圈见证一个个 flag 倒下的过程,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大趣事。

1月1日,新年计划:每天学30分钟英语,一周看一本书,多充电。

1月2日,第一天上班。下班到家已经晚上8点了,先下载一堆英语学习软件,上购物网站买一些想看的书,干完这些后就觉得很累了,那不如第二天再学再看吧。

1月3日,加班回家,上班已经很累了,不如明天再学吧。

……

几个星期、几个月过去,手机建议你卸载掉“xx英语”APP,因为已经太长时间没点开;

买的书堆在角落已经积灰了,有些可能连塑封都还没拆。

看见夸明星自律、身材好的文章,非常羡慕,马上发朋友圈:

“我决定了,以后每天运动!不喝奶茶!”

结果,疯狂购买一堆运动装备,办好健身卡,前几天还兴致勃勃,过了几天:

“今天下雨了,不想出门,不去了吧,反正已经去了好几天了。”

“今天吃得不多,可以不锻炼了。”

人们都说“自律”太难。

但似乎没人真正注意,坚持不下来,很多时候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看到朋友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和外国友人交朋友,所以希望自己也可以像那样;

看到身材很好的明星,似乎都已经看到了自己拥有马甲线的模样……

很多人的立 flag 其实是种跟风。周围的人都在说,要早睡早起、要少喝奶茶、要健身、要多看书……

对人生有好处的事情,你都想获得。

所以人们也将这些事,美其名曰“目标”。

斯坦福大学的 Kelly McGonigal 在《自控力》中写:

人们都有“虚假希望综合征”——我们会为想象中的美好未来感到快乐。

目标越宏大,期望值就越高;

想象一时爽,去实践时却发现,事情不如预期。如果长时间达不成目标,人们会产生挫败感;

之后,不断怀疑自我,在恐慌中彻底放弃。

这种坚持,本就是”伪自律“。

恶性循环起来,大家就都就成了“积极废人”。

2

忍受痛苦,比解决问题容易多了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里面好像总住着两个小人:

一个任意妄为、及时行乐;

一个克服冲动、深谋远虑。

这两个“小人”,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控力。

1848年,美国的铁路工人菲尼斯在工地遭遇意外。

他在一次爆炸中被飞来的钢筋击中,刺穿了头颅。

万幸,他活了下来,数月后就伤愈。但人们发现菲尼斯的性情发生了180度转变。

之前的他彬彬有礼、安静、意志力顽强,人们都特别尊敬和喜欢他;

痊愈后的他暴躁易怒、毫无耐心,稍有不顺就破口大骂,完全不会控制自己。

菲尼斯大脑的“前额皮质”区域受损了——这个区域主要控制人体的运动和自制力。

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控制“我要做的事”、“我不能做的事”以及“我的长远目标”

这三块区域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我们拥有自控力。

菲尼斯丧失的这种能力,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后才得到的“礼物”。

又是什么让“自律”这件事变得如此艰难?

很残酷、也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罪恶感”不一定催人奋进。

很多“自以为是”的努力,并没有积极作用。

小时候,父母、老师、长辈,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错了就有惩罚。

惩罚让人成长,也让人有了面对未知生活的安全感。

长大后,很多人惯性地成了自己的“监护人”,同时还把自己当成孩子——他们把表面形式做到位,时刻反思忏悔,却在生活中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美国两所高校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心理学研究,记录144个人的饮酒情况。

研究显示,前一晚喝了太多酒的人,更容易出现头痛、恶心、疲惫的不良感觉。

这些感觉并不全部来自宿醉,还有对前一晚放纵的羞愧和后悔。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种罪恶感会让他们觉得已经破坏对自己的期待,于是在当晚喝更多的酒,从而恶性循环。

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那又如何’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破罐破摔。

同理,减肥时多吃了一口高热量食物,沮丧和懊悔让人安慰自己“既然已经吃了,计划已经破坏,再吃一口也没什么”。

整个计划的落空,是一瞬间就能看到反应的。比起十天半个月后才能见到的身体变化,当然是先解决当下的不开心比较要紧。

人们对“更好的自己”急于求成,所以很容易对自己“屈服于诱惑”产生愧疚;

却也无法掌控自己,为了排解愧疚而产生新的放纵欲望。

导演徐峥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对30岁时自己的懒惰后悔:

人都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没当回事儿。

因为人活在一个痛苦里面比他解决问题要容易,非要病到需要做手术不可。

吃药多苦啊,解决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敢。

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不停地解决问题,直接面对你人生当中的各种困惑,到了中年其实就好一些,他就能悟到或者说休息得更早一些。”

比起豪言壮语,没跳出痛苦的怪圈,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知的懒惰。

3

用适合你的方式,对自己再狠一点

身边有位同事,对生活的计划很多:

学语言,学乐器,学画画……最开始也是说干就干,精力满满,每天都花了很多时间在自己的新计划上努力。

然而最短一个星期,最长半个月,这位斗志昂扬的同事就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模式。

问她为什么不坚持,她自己也很疑惑:

“我也想不清楚,刚开始自己恨不得每天早起两个小时来学习,可后来,心里面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而且白天做其他事情的效率也在下降。

最后,看到过去喜欢的那些事,心里却是种厌恶的感觉。

如果把人原有的生活比作一个有机体,那给自己定下的自律计划就是无端插入的“异物”。

在无法让它成为你原有生活的一部分之前,人都需要分配出多余的精力甚至毅力去处理它,协调它和原有生活之间的矛盾。

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加强我的意志力就好了?

人的自律能力也是有限的。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 Roy Baumeister 教授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者们靠意志力拒绝甜食、抑制愤怒、把手浸入冰水里。

通过长达数年的研究,他发现无论被试者被安排了怎样的任务,他们的自控力总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逝。

毅力就像肌肉,过度使用只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甚至消耗身体的能量。

自律的终极目的,是让优秀变成习惯。

顺理成章做出的事,又怎会觉得没有额外的精力完成?

做好一件事很重要,把有限的意志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十分关键。

心理学上有一个“五秒钟原理”,意思是说,当你有了想法,就要在5秒钟内开始行动。

所以趁现在,对自己“”一点。

当自律成了习惯,所谓的 flag,就是锦上添花,不是负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