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纪录,女,72岁,主诉,病史二十年,味觉丧失,腹胀,食欲不振,无饥饿感,头重昏沉,像戴着一顶重帽子,脚浮无力,近月来眼胀模糊流泪,视力日差,大便稀,日两次左右,口稍渴,舌暗,无苔但尚润,血糖10点左右,脉,左弦数,右浮紧重按无力,尺弱。 该病人三年前胆切了,现食凉及油腻则加重腹泻,两脚脚气严重,多水泡状,痒,四诊合参,此风湿在太阳之表,太阴脾虚,厥阴挟少阳相火上冲,少阴湿热郁阻,处,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5g,防风20g,藁本10g,蔓荆子15g,炙甘草8g,菊花10g,白蒺藜10g,白芍15g,制附子3g,车前子10g,苍术15g,黄柏6g,炒白术10g,陈皮10g,三剂,二诊,诸症缓解,头上戴帽子的感觉大为减轻,原方稍为调整,继三剂,三诊,诸症大减,继以健脾养肝之剂善后. 羌活胜湿汤岀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组成:羌独活各10克、 防风10克、藁本10克、 蔓荆子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此方号称为治湿之圣剂。主治: 1、湿郁太阳,肩背痛,脊痛项强,或一身尽痛,或身重不能转侧,脉浮;邪在少阳、厥阴,卧而多惊。 2、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凡湿从外受者,无论在上在下,俱可以用此方随证加减治之《 脾胃论》: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小肠经名)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项强、腰似折(象折断)、项似拔(象抽起)、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这一段的意思是:如果肩背痛不能回转头来看东西,原因是手太阳小肠经气郁阻不能活动。手太阳经脉始于小指尺侧少泽、沿上肢、循肩胛、经颈侧上行,过颊,止于耳前,所以肩背疼痛不能回顾。当用风药以散小肠经气的郁阻。这种风药,即是羌活胜湿汤. 第二段的意思是:如果脊骨痛、后颈硬、腰象折断、后颈象抽起般疼痛,上冲到头部疼痛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气郁阻不能活动的原因。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沿额上行至头顶,经颈后脊骨两侧抵腰,至下肢。 风湿阻滞太阳经脉,所以表现这些症状。用羌活胜湿汤正以开散太阳经气的郁滞。 羌活胜湿汤用羌活、防风、蒿本、都是足太阳经的发散药,解除太阳经证;配独活驱除足太阴经的伏风留湿,防止外内合邪;助以蔓荆子、川芎以清头风、止头痛,灸甘草以调中. 《医方考》,脾胃虚弱,湿从内生者,二陈,平胃可用,水停于膈,湿胜濡泄者,五苓散,六一散主之,肢胀黄肿者,水渗皮肤,五皮,茵陈五苓类主之,今湿流关节,则非上方所能治,当以风药胜之,无窍不入,惟风所能,故关节之病,风药显奇效,只是过风则伤津液,故本方用甘草缓之,小发其汗,使汗出湿去而津不伤. 又论外感,风寒者,麻黄汤,参苏饮类,风热者,银翘散,桑菊饮类,风湿者,麻黄加术汤或羌活胜湿汤类,湿气在表,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头昏重或肩周头颈腰脊酸胀,甚至一身尽重痛,《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长期工作而没有适量的休息活动致使颈椎肌肉一直处与紧张状态也是现代人颈椎多发病的原因之一,故在诊疗过程中应嘱患者注意休息和适量活动,肩周炎,颈椎病患者,用葛根汤,柴胡桂枝汤,指迷茯苓丸,大青龙汤等,无效时,就应该想到还有羌活胜湿汤,或者蠲痹汤,可以辩证合方加减应用. 附,刘渡舟的一则医案, 丁⨯⨯,女,39岁。1993年4月28日初诊。 患颈部关节疼痛数年。现颈项后背酸痛重着、不可回顾,上臂屈伸不利、腰部酸困、手脚冰凉。每遇阴天下雨、症状加重、痛不可忍。带下量多、色白、粘腻。口不渴、时有恶心、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溏薄。曾服用“芬必得”等药物,当时痛减,过后疼痛如故。舌苔白厚而腻、脉沉。证属风湿相搏,郁于太阳之经。治当祛风胜湿,以痛太阳之气。用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炙甘草3g、蔓荆子10g、藁本6g、防风10g、桂枝6g、生姜6g 服五剂,项背之痛即止、带下减少,仍舌苔白腻、小便短黄。转方用胃苓汤: 苍术6g、厚朴10g、陈皮10g、生姜10g、茯苓30g、猪苓20g、桂枝10g、白术10g、泽泻15g 药服三剂,诸症皆愈。 [按语]本案为风湿侵犯于太阳经输,经气不利之证。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湿伤太阳,经气不利,故见颈项疼痛、连及腰背。湿邪循经入府,气化不行,则见小便短涩。湿性重着粘腻,故疼痛伴有酸沉困重感,以及带下粘腻、舌苔厚腻等症。治应祛除太阳经之风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桂枝、生姜,以通太阳之经气,并能止痛降逆。服后当微发其汗,可使风湿尽去,如发汗太多则恐风去湿留而痛不能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