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脏是如何与筋腱关联的?消化系统发育与肌腱发育同步发育机理

 醉牛988 2019-07-03

第一章 骨骼发生与肌腱腱发育机制

第一节 经脉诱导与消化器官发生机制

当动物中胚层演化出脉管结构后,内外胚层藕连通道逐渐完善起来,从消化管吸收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就可以通过脉管向中胚层,外胚层组织流动,这是动物经脉系统发生发育的原始动力。

动物体液的通路从最原始的组织间隙通路演化到有形脉管结构,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脉管,但不能直接输送到机体组织器官,这就需要出现一种提前的结构功能才能完成循环系统要求,这一要求导致内胚层消化腺细胞的迅速发育,消化腺细胞尽量将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小分子化合物,以便于通过经脉到达组织器官位置被利用。

消化腺细胞在扁形动物已经出现,但是相当简单原始,到软体动物才真正演化出器官结构,软体动物的肠管周围演化出唾液腺,肝脏,胰脏,这些消化腺分泌消化酶,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变成小分子营养物质(脂肪,蛋白,糖动员变为ATP),输送到脉管之中,通过各级脉管到达微循环端,然后进入原始的组织间隙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这一动物发育发生学原理告诉我们:动物经脉发育诱导作用下才出现了消化腺器官的发生。

第二节 消化腺衍生与经脉结构重组

当内胚层衍生出消化腺器官时,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增强,给循环经脉系统带来很大的负荷,经脉系统必须重新组合才能适应这一功能变化,首先是脉管系统的重组,环节动物经脉看上去多心结构很完善,但是多心结构的脉动力太过分散导致动力不足,无法推动消化腺器官出现后的能量流输送要求,由此多心脏结构逐渐退化,演变出一心结构,一心结构虽然面积缩小,但脉动力加大,能够将来自消化腺的能量流推动到全身各个细胞位置,这就是软体动物以上的动物逐渐成为单心脏结构的成因。

心脏由多心结构演变为单心结构后,食物能量流出现集约化现象,气血交换机制也发生集约化形态,皮肤的呼吸功能逐渐退化,演变为腮呼吸结构,气血交换结构集约在腮气管位置,气血交换后,经脉中的体液集约到固定的特定的区域,也就是有氧血端和无氧血端的脉管中,其他位置的血量减少,脉管结构就发育成近心脏位置的脉管越来越粗,远脉管位置脉管发育越来越细,成为以心脏为中心放射状结构,近心脏端成为主要脉管主循环结构,远心脏端成为微循环端连接着原始的组织间隙体液循环结构。

自消化管-消化腺-呼吸腮端的脉管体液是无氧血端;呼吸腮-心脏-器官组织端经脉是有氧血端,经脉体液循环出现了循环方向结构。因此,消化腺器官衍生导致了经脉结构重组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结构。

第三节 肌膜向肌腱演化的发育机制

肝脏是如何与筋腱关联的?消化系统发育与肌腱发育同步发育机理

图3-1-1 肌腱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肌腱外科学》; 出版社名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5年9月;作者: 汤锦波;ISBN编号: 9787547827321)

从两胚层动物向三胚层动物发育过程中,首先出现的间充质中胚层,是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的基质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细胞网。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胞质弱嗜碱性。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有很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因为不含纤维物质,所以这一时期的中胚层发育只能形成结缔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最初主要是肌肉组织,也就是扁形动物肌肉层,因为没有纤维成分,肌肉两端只能称为肌膜,不能称为肌腱,也就是只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间充质层发育发生机制上有这样的顺序,依此是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硬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细胞的发育发生顺序,在这一过程发育演化过程中,在肌膜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构变化,就是肌膜与骨骼连接的新结构出现。

从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和非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硬骨组织)结构变化看。固有结缔组织发育成的结构是软体的,而有了软骨和硬骨出现结构就成了硬体,这一变化对于动物机体非常重要,软体结构只能通过肌膜结构的收缩舒张运动,而且软体也无法对内脏器官发育构建出坚固的空间;而骨骼的出现将肌膜和骨骼结构连接起来,不单提高了运动功能,而且体壁骨骼系统的形成为内脏结构提供了安全的空间结构。在动物这一发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外骨骼和内骨骼两种分化演变方向:

(一)外骨骼方向

外骨骼方向支比较原始,外骨骼由3层组成:靠近体外的细胞为表皮层,含许多腺细胞,能分泌贝壳。中层最厚,为皮层,由肌肉与结缔组织交织而成。内层亦为表皮层,靠近内脏团的细胞,常生有纤毛,依靠纤毛摆动获得呼吸,排泄等生理功能需要的水流及食物。腕足动物的套膜与壳紧密结合,由套膜外层表皮伸出许多含分泌细胞的管状突起达到壳的角质层。

这种外骨骼结构呈现出内软外硬的结构,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发育,但是这种坚硬一体性外壳又同时限制了内脏器官发育空间,导致外骨骼动物只能发育成内脏团,不能发育成完善的内脏器官。

(二)内骨骼方向

内骨骼方向演化支比较具有演化潜力,以昆虫为例,昆虫的内骨骼:沟是骨板褶陷而在体表留下的狭槽;沟下陷入部分成脊状或板状者称内脊,而成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这些内突与内脊构成了昆虫的内骨骼,为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

这种骨骼结构不单将肌膜和小片式骨骼连接在一起,很容易发育出运动灵活的运动结构,而且构成的体腔壁由裂隙,便于向高效内外气血交换结构发育。

无论外骨骼还是内骨骼结构,从动物发育发生机制分析,说明动物消化系统演化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未出现骨骼之前说明动物消化腺无法吸收利用钙质形成肌钙蛋白,而出现骨骼组织说明动物能够吸收利用钙质形成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是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的复合物,是肌肉的主要调节蛋白质。在I细丝上以40毫纳米周期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直接参与钙所控制的肌肉收缩。它占肌原纤维蛋白的5%。钙从肌质网释放出来,与肌钙蛋白结合而结构发生改变,于是被抑制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开始,而肌肉发生收缩。如果钙被除去,肌钙蛋白恢复原来状态,肌肉便发生松弛。(见图3-1-1)

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及肌钙蛋白C(TnC)三种亚单位组成。

TnC:分子量为18000,呈晶体结构,是肌钙蛋白的Ca2+结合亚基。骨骼肌和心肌中的TnC是相同的。

TnI:分子量为23000,是肌动蛋白抑制亚基。它有3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这3种TnI亚型分别源于3种不同的基因。心肌亚型(cTnI)相对两种骨骼肌亚型约有40%的不同源性。AMI后cTnI的释放形式(游离形式还是与其他肌钙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氧化形式还是还原形式)迄今为止还不完全清楚。

TnT:分子量为37000,可能为不对称蛋白结构,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TnT也有3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它们在骨骼肌或心肌中的表达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

肌钙蛋白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为大约数小时,由肾脏排出体外。游离cTnI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大约为67min。

肌钙蛋白出现改变了原始肌膜的结构,是在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微观结构,也就是肌腱的发生,筋腱的收缩-舒张力比肌膜大了很多,所有高等有骨类动物都有这一结构。

第四节 肌腱与骨骼同步发生机制

(一)软骨硬骨的胚胎发育比较

从软骨骼到硬骨骼的出现是动物发育发生机制上又一新模式出现,软骨组织(如文昌鱼软骨脊索)是内胚层发育成的组织,而硬骨骼是中胚层发育而成的组织,这就说明从软骨到硬骨是胚层演化高度的又一次飞跃。

骨骼是脊中胚层(也称为体节中胚层)发育而来,这一分化支发育出生骨节,生皮节,生肌节,躯干肌,附肢节等组织,软骨骼起源于内胚层原肠胚,而硬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硬骨骼发育又晚于软骨骼,这就说明内胚层原肠胚向外分化发育到一定高度才引发硬骨骼的出现,硬骨骼出现是胚层另一发育模式出现。

因为中胚层处于内外胚层之间,临近外胚层位置非常容易诱导外胚层神经细胞内迁与之结合,使得中胚层分化支首先与外胚层耦合发育成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内胚层分化延伸发育;这一发育方式与软骨骼发育正好相反,软骨骼是内胚层分化,内胚层诱导外胚层细胞内迁耦合发育,然后再向中胚层发育,这种胚胎发育时间轴性的不同也就导致不同形态结构的出现。

内胚层诱导外胚层细胞内迁耦合发育模式不能产生体节分化,典型现象就是脊索结构,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在发生学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后与原肠脱离形成。典型的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鞘,即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脊索终生存在低等脊索动物中(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类脊索终身保留,其他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柱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余。

脊中胚层诱导外胚层内迁耦合发育模式能够分化出体节,最典型现象就是脊椎出现,脊椎在胚胎发育期分节作用将原始脊索分割成片状小骨,片状小骨的间隙便于神经纤维通过向体腔内发育,同时形成的体节结构也便于向体外附肢结构发育。

(二)软硬骨骼发育共构机制

动物胚胎模式演化到硬骨骼阶段,胚胎发育上出现了两种骨骼发育共构模式。

1. 体腔骨骼共构发育机制

肝脏是如何与筋腱关联的?消化系统发育与肌腱发育同步发育机理

图3-1-2 体腔骨骼共构发育发生机制示意图

(图片来源:《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7版/高专临床);作者:窦肇华,吴建清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07-01;ISBN:9787117188173)

胚胎发育早期首先内胚层脊索分化到胚体背侧中轴线附近(神经管下侧),诱导外胚层中枢神经细胞内迁发育,中轴线两侧的轴旁中胚层从两侧隆起,形成凹槽结构将中轴线处的神经细胞包裹在内,随着凹槽闭合形成脊髓腔,腔内形成中枢神经,也就是中枢神经发育机制;两侧的外胚层受到轴旁中胚层诱导向两侧分化发育,随着胚胎内卷向两侧深处迁移,与中胚层内胚层耦合分化发育,就是神经嵴细胞迁移机制。

在动物发育发生学上这一机制表现在从脊索动物向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在人体胚胎学上就是胚盘上隆形成神经管,胚体内卷形成中空筒状结构的过程现象,由此也就明白了体腔结构的软骨-硬骨的发育发生共构机制,人体胚胎发育期首先内胚层脊索分化支到达胚体背侧中轴线下面,诱导中轴线一带的外胚层细胞向里迁移,中轴线两侧的轴旁中胚层左右隆起形成凹槽包裹起外胚层神经细胞,形成脊髓腔和神经管,在这一发生机制下,脑脊髓中枢神经组织属于外胚层分化发育结构,底下的脊索是内胚层分化发育结构,两侧脊椎骨是中胚层分化发育结构。

发育到后期中胚层分化嵌入脊索中将脊索分割成片状结构,椎间盘软骨结构就是原来的脊索退化后的结构;腰椎属于中胚层分割脊索形成的结构,两侧的椎弓板和横突属于中胚层原始发育结构;在这些骨骼之间由肌腱连接整体,体腔外皮属于外胚层分化发育结构,体腔内膜属于内胚层发育结构,这样就发育完成了内胚层软骨和硬骨的发育共构体,在共构体之间的间隙中有神经纤维从此进入体内,后期胚胎内卷愈合形成肋骨盆腔结构也是延续脊椎骨的分化过程形成的,在这些结构上有组织间隙和脉管藕连于体液循环,来自内脏的血液可以提供营养供应。这样我们只要看到任何一个骨骼关节单位,就能做出三个胚层分化支耦合共构的生理解剖定位。(见图3-1-2)

2. 附肢骨骼共构发育机制

肝脏是如何与筋腱关联的?消化系统发育与肌腱发育同步发育机理

图3-1-3 附肢骨骼共构机制示意图

附肢体结构的发生机制也是通体腔骨骼结构发育相同的原理,不同的是在演化时间轴上又高了一步,原始的原索动物没有附肢结构,鱼类出现简单的附肢结构,两栖类之上才出现真正的附肢结构,这就说明附肢骨的出现是在体腔骨骼基础上新的一种发育模式出现引发的。

脊椎动物的附肢发育是在附肢场决定的,中胚层分化出脊中胚层诱导脊椎骨的出现,随着脊椎骨的演化,脊椎骨中轴线两侧的外胚层神经细胞从脊椎骨两侧位置沿胚体远-近轴由近向远处迁移,随着胚胎做内卷运动;在胚胎前-后端两侧出现预定附肢场,当胚层耦合达到一定饱和度时,预定附肢场被激活开始分化发育附肢结构,最初的附肢也是软骨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硬骨为主的附肢。

鱼鳍一般由皮肤、柔软的鳍条和坚硬不分节的鳍鳍棘构成。由于着生部位不同,有背鳍、臀鳍、尾鳍、胸鳍和腹鳍之分,其中前三种都不成对,称为'奇鳍',后两种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前后肢一般是成对的,称为'偶鳍'。随着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不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某些鱼鳍功能和形状发生了改变,甚至有些鳍退化或消失。

在哺乳类中则有鲸鱼与海狮等动物拥有鳍。其他还有少数的爬虫类,如海龟;以及鸟类,如企鹅。有时无鳍的物种也会因为发育异常而长出形状类似于鳍的附肢。

早期的附肢也是由内胚层发育的软骨诱导外胚层细胞内迁耦合发育而成,随着脊中胚层的不断发育延伸到附肢场附近,同样发生切割附肢体软骨的分化运动,将软骨切割成片状结构,这一切割运动是按着胚体远-近轴由近向远过度,因此在脊椎动物附肢发育上出现了逐渐延长的趋势,沿肩髋关节-肘膝关节,腕踝关节-掌脚指关节依此演化,因此,看到脊椎动物附肢体关节的多少也就知道发育发生学演化程度的高低。

附肢骨骼关节与脊椎骨关节发育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附肢关节上没有骨骼间隙中的神经纤维通过,而是随着外胚层神经细胞与中胚层肌腱耦合形成连接,也就是外周神经主要分布发育部位;神经纤维分布于关键肌肉部位,加强了附肢关节肌肉的收缩-舒张圣经调节力度,导致附支结构运动理越来越强。

附肢体关节腔结构来做胚胎发育发生学分析,关节腔内侧的软骨膜和肌腱部分就是内胚层软骨分化而来,外侧的硬骨骼是中胚层脊中胚层发育而来,肌肉脉管组织是间充质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发育而来,肌腱两头上的神经是外胚层发育而来,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附肢体骨骼的共构原理。(见图3-1-3 )

3. 关节共构与中医五体论

当我们明白了关节共构的发育发生学机制后,我们就明白了中医关于关节原理的真正机理,也就是中医五体论的组织胚胎学机制。

中医关于四肢百骸的论述称为“五体论”,这一理论也不是从后天生理解剖学层面理论得出的结论,同样具有胚胎发育发生学机制。

(1)整体发育五体论

因为中医理论是从发育发生学立论四肢百骸的原理,所有第一立论必须从整个胚胎发育的高度讲述五体论,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素问·骨空论》中: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人体胚胎内卷发育运动过程中,胚胎背-腹轴组织分化和体腔骨骼发育的整体状态,以及起始连接部位。具体就是胚体内卷首先从胚体背侧中轴线位置开始形成督脉结构,然后做胚胎内卷,在内卷对接闭合前形成左右太冲脉,在胚体腹侧完全闭合后形成的腹侧中轴线位置组织结构就是任脉,三条脉是胚胎背腹内卷运动中最早形成的经脉(后面有详细讲解,此处只做简述),根据三脉的发生机制也就看到了古中医奇经八脉最初的发生学机理。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膕,膕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体腔骨骼和附肢骨骼分化的关系机理,也就是肩髋关节-肘膝关节,腕踝关节-掌脚指关节分化发育规律。躯干和附肢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同步的,在体腔骨骼和附肢场骨骼同步发育过程中形成经脉的藕连结构,也就是附肢经脉与体腔内组织器官藕连的最原始发生学机理(后面有详细讲解,此处只做简述)。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齗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孔。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外胚层神经细胞在体腔骨骼结构的内迁间隙,也就是神经孔结构,所谓的“骨空”就是骨骼的空隙孔道,也就是神经纤维穿越的位置。由此,我们知道古中医中所讲“俞穴”原理背后就是神经系统在分化发育过程中与其他胚层耦合发育节点,与经脉共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放射状神经,链狀神经,梯状神经,索状神经。这些不同的神经结构与组织发生藕连时,会形成不同的“俞穴”网络。因此,广义的“俞穴”理论机制应该覆盖于所有动物界物种,呈现不同的“俞穴”网络,换言之,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在与经脉耦合发育时呈现出不同的经络系统,当我们明白这一机理时就明白了所有动物都具备经络系统,但是经络系统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其本质就是在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构系统。

人体作为高等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发生过程中重演网状神经,放射状神经,链狀神经,梯状神经,索状神经发育模式,与经脉构成了不同的经脉网络,故而是一项非常难的研究课题,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月耑)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这段经文是以“狂犬病”治疗为例“以犬伤病法灸之”,在讲述外胚层神经细胞在附肢关节处的内迁结合点位置。通过胚胎发育过程形成的“俞穴”网络,生理阶段可以通过针刺刺激神经““俞穴”网络”活性,通过艾灸可以激活“经脉”网络,由此激活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从而激活整体发育功能,这就是古中医针灸法背后的机制原理。

(2)脏腑连接五体论

骨骼关节的形成原理根据上述胚胎发育发生机制分析,是与组织脏腑分化发育同步形成的,其间必然存在着分化发育的关联,通过这一机制古中医找到了体节生成的整体关系,由此建立起独特的组织发生学机制,也就是“五体论“原理。

首先体节与体腔内脏器官关联机制,《素问·五藏生成》中具体讲: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这段经文所讲内如果从生理解剖学层面永远看不到其中的理论依据,但是从胚胎发育发生机制看就会感到机制非常严密,毫无缺陷,特别是其中“以克为主”原则:

肾水克心火,肾为心主。

肺金克肝木,肺为肝主。

肝木克脾土,肝为脾主。

脾土克肾水,肾为脾主。

常规的中医理解是用五行生客模型来理解,缺少人体结构的机制基础,严格意义上讲不能作为医学理论来使用,其实这一机理背后隐藏着胚胎发生发育学中组织分化诱导被诱导耦合机理,所谓“克”者组织分化遇到不同胚层细胞停止分化,与不同组织细胞耦合发育成实质性组织器官之意,故而“克者”反而为主(因为这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动物发育发生学机理,此处只简介到此,后面做详细讲解。)。

其次是后天生理层面的五体关联机制,《素问·宣明五气》: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这段经文中的“五脏所藏”是讲述外胚层神经细胞内迁到体腔内脏腑的对应关联关系;“五脏所主”是在讲述肢体组织与内脏之间分化发育的关联关系,同样这些中医结论原理从生理机制层面也永远无法找到任何依据,而从胚胎发育层面看就称为一种必然联系,是根据人体胚胎发育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神经调节(五藏所藏)和体液调节(五藏所主)论述人体组织结构间的整体结构功能,“五藏所藏”侧重组织结构的神经调节,“五脏所主”侧重体液调节,两者是不同层面的机制原理,虽然可以在描述模式上并列归纳,但是机制原理完全不同,不能简单使用类比归纳法等同看待,因为从动物发生发育学和人体组织胚胎学层面看,上述两种结论背后存在着发生发育时间轴上的先后性,“五藏所藏”在前,(五藏所主)在后,如果简单的平行类比归纳,就出现机制层面的巨大矛盾,无论在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等不同学科层面都找不到具体的机制联系,因为在后面章节还做细化讲解,此处特别提示。

(3)“五体论”与组织间神经连接

因为各个组织器官分化是从单细胞受精卵分化发育而来,不但整体和局部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分化发育的藕连性,而且局部与局部不同组织之间也存在这分化发育的藕连性,这就是中医组织间连接五体论,《素问·调经论》具体讲述了宏观,微观不同组织之间藕连的机理。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整体和局部不同组织之间分化发育的藕连性机理。整体上看“皆生于五藏也”,也就是讲人体组织结构发生发育皆起源与神经系统分化发育,心脏的脉动起源于神经调节“夫心藏神”,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的形成引发整体结构的发生发育“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因此全身任何组织结构都与中枢神经系统关联“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而外周组织结构都是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作用来实现组织功能展现,故而“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全经文系统讲述了人体结构功能同时受到中枢神经调节和外周神经调节的机制原理,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这段经文是在讲述神经系统整体调节具备组织器官的原理机制,“五藏”者神经调节,神经分化到脏腑和组织结构之上形成不同的神经调节功能(交感副交感),故而“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神经调节的不同功能会引起不同的体液调节作用,由于引发组织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表现,根据这一机理就可以诊疗疾病,即“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此处不展开细化讲解,只是提示古中医理论中已经具备了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发生发育学机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