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高考'趣话

 公司总裁 2019-07-03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清代1300余年历史,中状元的700多人,而连中三元的仅有13人。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读书人先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合称童生试),方可参加正式的科考,进行层层选拔。正式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取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则由皇帝或其钦定的代理人亲自主持,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但高中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充当了炮灰。有的考生从幼童考到耄耋,到百岁才得进士。最典型的例子,广东顺德一名考生黄章,40岁才取得县学生员,80岁选岁贡,康熙三十八年,他已百岁还不远千里到京城会试,入场时自书“百岁观场”灯笼,让他的曾孙举着灯笼给他照路。广东考生谢启祚,在乾隆六十年,以99岁高龄会试京城,才得授国子监司业衔。

现代高考考试科目很多,而古代科考主要考“诗赋”和“策论”,诗赋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策论考察考生对治理国家的计策。因为在古代科考试卷也是绝密的,考完就由政府统一处理,留传下来的试卷很少。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份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让后人得以目睹科考题目和状元答题风采。这份答卷有19折册页,书写的全是1厘米见方的工整小楷,共2460字。从试卷能看出,当时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而赵秉忠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包括大兴教育、强军固本、惩治贪腐、广开言路、消除积怨、安定民心等具体建议措施,至今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来稿请投:shiwenxuexi@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