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平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经验(二)

 369蓝田书院 2019-07-03

 吐酸多热证、实证,或肝胃不和或中焦湿热壅盛或摄生不当,感受外邪致胃气上逆,升降失司;亦有寒证、虚证,此多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饮食不消,致使痰浊内生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本病。此病虽小,却不能轻视,如未及时治疗,后期多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甚至会出现反胃、噎嗝等不良结局。

辨证走衷中参西之路

在治疗胃食管反流时,周平安教授强调应以中医辨证为主,同时应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参考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衷中参西。胃镜下对病灶的直视实为中医望诊之延伸,是疾病的客观表现。周教授主张要参考内镜下病理改变辨证,从而指导治疗:

1、内镜下食管黏膜无破损者(非糜烂性反流病)多为疾病的初期,病多轻浅,临床多为肝胃不和,尚未化热,表现为时有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灼热,多于饭后或夜间发生,伴有胸脘痞满,两胁胀痛,走窜不定,嗳气不舒,每遇情志刺激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多弦。

2、内镜下食管黏膜破损者(反流性食管炎),可认为属于急性期。急性期多为肝胃郁热,胃气上逆,临床症状相对较重,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而痛、反胃、呕吐酸水痰涎、口苦咽干、胸闷脘痞、两胁胀痛、暖气时作、心烦易怒、大便干或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多弦数或弦滑。

3、内镜下橘红色黏膜上移超过胃食管交接线,活检确认有肠化生者(Barrett食管),属本病后期或并发症期,多属气机郁滞日久,痰阻血瘀;或郁热伤阴,阴亏血瘀,症见吞咽胸痛或吞咽不利,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反酸,烧心,干呕,舌暗红或有瘀斑,或舌红少。

治疗从理气降逆立法

叶天士说:“脾益升则健,胃益降则和。” 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一旦胃失和降,气机壅滞,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故理气降逆为常法。肝胃不和未化热者,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通降。久郁化热,胃气上逆者,治宜清肝泄热,降逆和胃,清热解毒。中焦湿热,胃气上逆者,治以清热化湿,理气降逆和胃。后期脾胃气虚者,酌加益气健脾之品;气郁痰阻血瘀者,宜化痰、开郁、活血;偏于阴亏血瘀者,宜养阴、益胃、活血;脾胃阳虚者,宜温中健脾。另外,也应重视肝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由于本病多因肝郁气滞,肝郁化火导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胃酸上泛而发病,故治疗中亦应根据情况酌加疏肝、泄肝的药味,肝气条畅则助疏泄降逆气,达到治肝安胃之效。

用药注重胃黏膜改变

周教授又常根据胃镜下黏膜的改变有针对性的用药。镜下食管和胃粘膜充血、水肿明显,患者舌红苔黄腻,加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黏膜糜烂或溃疡加生黄芪、当归益气托毒、养血祛瘀生新;黏膜苍白变薄,加南沙参、百合、太子参等益气养阴;若黏膜颗粒状粗糙不平,加浙贝母、莪术、白花蛇舌草等解毒散结,既病防变。

肺胃同降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不单单表现发酸烧心等胃食管的不适,也可导致多种食管外症状,常见有呛咳、哮喘、呼吸不畅等肺系症状,常发生在平卧时,这是因为咽喉、气管对酸敏感,反流物吸入引起喉头和支气管痉挛。这些研究与中医肺胃相关的理论不谋而合。肺主肃降,胃主通降,胃气上逆,肺气亦难肃降,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为这类病人的主要病机特点。故反复发作、常规治疗无效或者效果较差的慢性咳嗽、声音嘶哑或睡醒后声音嘶哑、无季节性的发作性夜间哮喘样发作及咳嗽、进食不当诱发的呼吸困难及哮喘样发作等,要考虑存在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治疗上,周平安教授主张肺胃肝同治,疏肝和胃,清肺化痰,理气制酸,常可收到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