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1 一、病史与诊疗经过 刘某某,女,47岁。 2011年9月9日来诊。患者素有胃食管返流病史2年。现咳嗽月余,外感后引起,咳嗽夜间、饭后加重,痰多难咯,多嗳气,平素反酸、烧心,情志不畅时加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左金丸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黄连6g 吴茱萸5g 党参10g 法半夏10g 枳壳10g 旋覆花10g包煎 竹茹10g 厚朴10g 茯苓15g 紫苏子10g 枇杷叶10g 炙百部1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莱菔子10g 生甘草6g 7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分析与讨论 患者素有胃食管反流病,情志不畅时加重,《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可知此病与肝气有关。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气火犯胃,胃气上逆,则反酸烧心。外感后,外邪虽解,肺气未降。肺主肃降,胃主通降,肝主疏泄,三者相互影响,调节一身气机。肝气不畅,胃气不降,则肺气难以肃降;肺气上逆,胃气亦难以下降。气机逆乱,痰湿凝聚,痰随气升,故咳嗽痰多。尤怡说:“伤寒发汗,或吐或下,邪气则解。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故多嗳气。辨证为肝胃郁热,痰气上逆。治以降逆化痰,清肝和胃,兼以止咳化痰。左金丸清泄肝胃郁热,为辛开苦降之法。黄连性寒,主入胃经,善清胃热,味苦降泄燥湿,胃火降则气自平,佐以辛热之吴茱萸,辛散性热,可入肝经、胃经,既能下气降逆,开胃腑壅滞,又能疏肝经之郁滞,还能制黄连苦寒太过折伤胃阳。旋覆代赭汤中旋覆花功善降逆下气消痰,法半夏降气和胃化痰,党参健脾养胃,脾运则痰消。不用赭石,是因为其性重坠,善镇冲逆,但亦易伤胃气,观患者诸证,尚不需用此重剂。加厚朴、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竹茹清热化痰,茯苓渗湿健脾,脾运湿去,痰无由生;加枇杷叶、炙百部、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 病案2 一、病史与诊疗经过 王某某,男,54岁。 2012年9月11日初诊。反酸、烧心五年余,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胸中烦热,食后嗳气,胃脘堵闷,恶心欲吐。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处方: 生黄芪15g 蒲公英20g 连翘10g 枳壳10g 姜半夏15g 姜竹茹10g 旋覆花10g包煎 代赭石30g先煎 炒栀子10g 淡豆豉15g 生麦芽15g 砂仁6g 炒莱菔子10g 厚朴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9月1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反酸、胃堵、胸中烦热有所减轻,饱食后诸症加重,情绪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处方: 生黄芪15g 蒲公英20g 连翘10g 枳壳10g 姜半夏15g 姜竹茹10g 旋覆花10g包煎 代赭石30g包煎 炒栀子10g 淡豆豉15g 生麦芽15g 砂仁6g 炒莱菔子10g 厚朴10g 焦槟榔30g 合欢花30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分析与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食管是饮食入于胃腑之关口,受胃主宰。若胃之受纳功能异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携胃酸、食糜上冲食管,则出现反酸、烧心、恶心欲吐。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见黏膜破损、充血、水肿,可认为是食管黏膜局部的内生疮疡,为胃热壅盛,灼伤局部组织。胃气不降,气结在胸脘,故胃脘堵闷;胸中气滞,郁久化热,热郁胸膈,故胸中烦热;观患者舌红,苔黄腻,可知胃中有湿热酝酿,随胃气上呈舌面。治以和胃降逆,清热化湿解毒。生黄芪补益脾胃之气,蒲公英善清胃热而不伤胃气,善消痈散结,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内外痈疡之要药,三者相配,祛邪不伤正。旋覆花降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使胃气下降,减少反流。枳壳、厚朴、砂仁理气宽中,行滞除胀,姜半夏、姜竹茹和胃止呕,炒栀子、淡豆豉为伤寒栀子豉汤,原治发汗后热邪内陷胸膈,“虚烦不得眠”,本患者因胃失和降,气机失畅,热郁胸膈,胸中烦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加生麦芽、炒莱菔子消食助运。二诊诸症稍减,仍呃逆嗳气,患者饱食后症状加重,加焦槟榔辛苦降泄,入胃肠行气除胀,焦者长于消食导滞。情绪不畅加合欢花解郁安神。 作者:谢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