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的来临 云南又进入 一年一度 吃野生菌的好时节 野生菌虽然美味 却也“暗藏杀机” 2018年,自野生菌上市至11月统计的数据显示,云南相继发生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19起,导致93人中毒16人死亡。 2019年6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7名缅甸籍入境务工人员食用野生菌中毒,其中危重6人,重症1人。 两周前,德宏盈江一家人因为食用了自己采的毒菌鹅膏菌,一家四口全部死亡,其中两个孩子一个十四岁,另一个只有四岁。 …… 云南野生菌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其中存在不少有毒品种 且不易鉴别 如何安全吃菌? 来听专家说 医生提醒:不认识的不要随意购买食用 剧毒菌“黄罗伞”,学名黄盖鹅膏。 医生提醒,不认识或不常见的野生菌一定不要随意购买和食用。 红会医院作为云南省中毒救治中心,每年都会接诊大量中毒患者,其中不少人是食用野生菌导致中毒的。 医生介绍,食用野生菌导致中毒比较深的菌种,最近几年最常见的就是亚稀褶黑菇和鹅膏菌。由于亚稀褶黑菇和火炭菌外观相似,鹅膏菌和鸡枞外观相似,所以很容易误食。此外,一些常见的野生菌烹饪或食用不当也可能导致中毒,包括见手青、牛肝菌,都有中毒的风险。 毒粉褶菌 医师刘萍介绍,野生菌在采集和销售过程中,有些商人为了运输和保鲜的需要,加用一些有毒的保鲜剂,那么除了本身菌毒素导致的中毒外,也有保鲜剂导致中毒的可能,所以买回来以后要彻底进行清洗。 食用菌专家:同时具备三个特征多有剧毒 剧毒菌裂皮鹅膏 “用过去传说中的一些方法,识别有毒还是无毒蘑菇是极不可靠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食用菌专家杨祝良说,全世界毒菌估计有1000种以上,我国有400多种。由于一些野生食用菌和毒菌之间形态非常相似,凭肉眼、依靠经验很难做到完全分辨清楚。 剧毒菌“白罗伞”,学名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杨祝良说,虽然不能用传说、常识区分有毒菌和无毒菌,但却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区分剧毒菌。“‘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同时有这三个特征的蘑菇大多是极毒的,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吃,这样就可以避免所有蘑菇中毒事件中50-70%的死亡。”总的说来,市民自己不要随便去野外的林子里采蘑菇。市场上销售的蘑菇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因为这些蘑菇都是经过好几道筛选。另外,在加工的时候,牛肝菌的加工时间要长一点,如果时间短的话也可能发生中毒。 野生菌加工注意这几点 加工野生菌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买来的野生菌不要混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另外食用野生菌最好不要过量。 第二,在加工烹调野生菌时采用的方法要得当。不论是哪种菌子,都不要凉拌吃,其次,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 第三,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同时,酒精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加速,增加毒素的吸收,进而引起中毒。 如果不小心中毒怎么办? 医生表示,野生菌中毒后的毒性,和食用的量以及在肠胃道里存积的时间长短有关,所以一旦发现有中毒症状,送医前可以在家里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医师刘萍介绍,如果吃了以后觉得不舒服了,并怀疑是食用野生菌中毒,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刺激咽喉部进行呕吐,然后大量地喝水。另外,在烹饪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菌子熟透,切忌食用不熟的野生菌。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韩斌说,如果已出现相关症状,并且虚弱无法行走,或者觉得病情严重,就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吃菌后6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还在胃排空的时间窗内,可以采取催吐的方法促进毒物排出。但是,如果中毒的同伴或者家人已经意识不清,就不能催吐、喂水了,很容易造成误吸甚至窒息。另外,千万不要忘记,如果怀疑中毒,不要忘了把还剩下的未加工菌类、食物残渣、呕吐物等带到医院,可以进行相应的鉴定,确定是哪种毒菌引起的,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 省疾控中心发布野生菌食用常识图谱 每年的6—9月 是云南因误采误食 而导致野生菌中毒案例 集中发生的时间 野生菌虽美味 采集食用也要提高警惕哦 云南日报记者:陈鑫龙 云报客户端综合自春城晚报、云南日报、云南网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云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