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预警:慎食野生菌! 每年5月—9月雨季来临后 是云南野生菌上市的季节 也是云南人“生死攸关”的季节 自今年6月以来 云南已有20余人吃野生菌中毒 7人死亡,最小的仅4岁 新闻君6日从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5日12时,云南德宏州、文山州、版纳州等5个州(市)相继发生家庭自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 6月11日,云南盈江县支那乡庐山村下拉马靠村民早某某一家4口误食野生菌中毒发病4人,至6月27日,死亡4人; 6月20日,云南陇川县王子树乡罗朗村吞吞武等7名缅籍入境务工人员在午餐和晚餐时共同进食自采野生菌汤后,突发野生菌中毒,其中危重6人,重症1人,应家人要求将7人送回缅甸治疗后,1人不幸离世; 7月3日,云南省疾控中心发布通报称,西双版纳州连续发生两起野生菌中毒事件,致8人中毒,2人死亡,其中,2岁女童甲刀因误食毒菌紧急送往昆明抢救,引发全省民众关注。 为遏制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高发频发态势,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云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有毒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公告。 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正确鉴别和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 野生菌中毒症状 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 中毒类型可分以下几类: (野生菌图片来源:云南省疾控中心) 1.急性肝损害型: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 ▲黄盖鹅膏(黄蘑菇) ▲灰花纹鹅膏 ▲亚毒环柄菇 2.急性肾衰竭型: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 ▲欧式鹅膏 3.横纹肌溶解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出现死亡。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4.胃肠型:食用后,潜伏期10分钟-6小时,表现无力、恶心、剧烈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此类型较为常见,约占发病率的80%。病程短,易治愈。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 ▲青褶伞 ▲苦味粉孢牛肝菌 ▲毡盖美牛肝菌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5.神经精神型:食用后,潜伏期10分钟-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为胃肠型症状外,主要有神经兴奋、幻觉、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dan?脉缓、瞳孔缩小,唾液增多、步态蹒跚等症状。病程短,无后遗症。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 ▲红葱 ▲中华红牛肝菌 ▲华美新牛肝菌 ▲白葱 ▲斑褶菇 6.溶血型:食用后,潜伏期6-12小时,除有急性胃肠型表现外,还会出现贫血、黄疸、血尿、肝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赭鹿花菌(俗名 赭马鞍菌)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 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1.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鲜艳的菌子有毒,颜色暗淡的菌子没毒?” 错!不能用颜色或形状简单地区别菌子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菌子的颜色鲜艳,却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的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菌子跟银器、大米、生姜、葱蒜一起煮,汁液变黑有毒,不变色就没有毒?” 错!多数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如毒蘑菇中剧毒的鹅膏毒素不能与金属发生颜色反应。 “用猪油炒见手青(牛肝菌)是为了解毒?” 错!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炒制有毒菌种见手青一般将菜籽油与猪油混合使用,但其中猪油并非具有解毒功效,仅仅是因为猪油本身动物油脂的香气更能衬托菌子独有的味道,使菌子更加鲜美。 大家都在看 ★★★★★ 看完记得分享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