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华新医案汇集 1.三叉神经痛 患者:石某.性别:女年龄:52岁初诊时间:2012年12月17日 症状:右侧三叉神经痛数日,经治疗服某药后,变作疼痛麻木,自述服某药尚且无效 ,不知中医能治此重症否。体胖壮实,舌苔黄厚而腻,脉沉弦滑。 处方:大黄附子细辛汤 方歌:胁下偏疼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 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组方:制附片30克 生大黄45克 细辛30克 剂量: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方法: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 诊:12月19日时述:二剂药后已经不再疼痛,再进原方二剂。 后数日特来告知,服完药后因门诊人多不愿久等,遂凭记忆到院外药店又抓二 剂药,且三味药全部记成45克,从初次来诊前后共六剂,自觉数十年间,这几天最为 舒服轻松。 后记:2014年12月5日从患者邻居口中得知,近两年间此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从未复发 笔者按:临床上见内有寒实积滞,外现一侧偏身某处疼痛,脉象弦滑者可考虑应用。 如偏头痛、一侧三叉神经痛、一侧胁同、带状疱疹、胆囊炎、一侧腹痛、坐骨神经痛 、等现上述脉证者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但大黄和细辛要按3:2的比例应用较宜。 2.肌衄 患者:郑某 唐河县人性别:女年龄:30岁 初诊日期:2013年11月26日 症状:检查显示血小板数仅为9,体瘦,面色苍白,皮肤多处散发淤斑,舌紫暗,有淤 斑,边齿痕,脉沉迟细。久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时某省十数中西同道在此交流学 习,对接诊此患深表忧惧。 处方:四逆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30克 干姜45克 炙甘草45克 山萸肉90克 红参15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 嘱:停服他药,多多静养,禁食苦寒类食物和药品,并如实告知病情确为严重。 11月29日:瘀斑变淡,上方三剂。 12月2日:双臂皮下出血已平,双下肢淤斑减少,原方三剂。 12月6日:原方三剂。 12月9日:腿上瘀斑已经很少,但大便二日一行,原方加白芍45克、龙骨45克、牡蛎45 克,三剂。 12月13日:全身仅有少量淤斑点,原方五剂。 12月20日:血小板上升至16,原方三剂。 12月26日:各项指标继续转好,期间未再输血或进行其他抢救治疗,自觉身体状况满 意,因准备回四川,故开药带回服用。 处方:制附片30克 干姜45克 炙甘草60克 山萸肉90克 红参15克,带药回去服用。 四逆汤方歌: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需二两少阴方。 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籍草匡。 四逆加人参汤方歌: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 利虽已止知亡血,需取中焦变化乡。 3.药物过敏 患者:陈某 唐河人性别:女年龄:40岁初诊日期:2013年12月25日 病症叙述:口服氯霉素片后咽痛恶寒,手足肿胀,察其手足掌面满布大水泡,部分已 溃烂流出黄色液体(现代医学诊断为“药物过敏性大泡剥脱皮炎”),颜面发红青紫 亦肿,且身体强,行走活动困难,今已数日更添张口说话困难,不数言即在门诊内痛 哭,舌淡红,苔白滑,脉迟缓;嘱其不必担忧。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组方:柴胡60克 党参20克 茯苓20克 龙骨20克 牡蛎20克 肉桂20克 磁石20克 黄芩20 克 制半夏60克 生大黄20克 乌梅30克 生姜25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 剂量: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二诊:12月27日,手足肿消,行走活动顺利,觉鼻中干,眠、纳差。 修改处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即前方去乌梅)两剂 诊:12月30日 手足溃烂均减少,以原方两剂。 效果:2014年1月9日来述,上次服药后已愈,故未再来复诊。再以原方两剂以资巩固 。 4.久咳 患者:余某性别:女年龄:68岁初诊日期:2014年7月8日 症状:面暗体瘦,苦于久病干咳。检查显示左室舒张,他法杂治不效,刻下,干咳阵 作而喉中无痰,纳差便干兼乏力失眠,舌淡红,苔黄腻兼滑,脉迟缓。以健脾胃调理 心脏共六剂乏效,考虑有柴胡证。 处方:四逆散加味 组方:柴胡15克 枳实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制附片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 姜15克 茯苓15克 寇仁15克 砂仁15克 龙骨45克 牡蛎45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一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效果:服后干咳大减,而大便亦通畅;再进三剂,诸证愈。 5.急性眩晕吐泄 患者:张某 唐河县人性别:女年龄:33岁就诊时间:2014年7月24日 症状:数日前或因饮食不调出现头晕、呕吐、水米难进、心悸、每日泄泻多次,口略 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 处方:五苓散 组方:猪苓15克 生白主术15克 茯苓15克 泽泻25克 桂枝1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方法:水开后再煮二十分钟,分三次热服。 因考虑其尚在哺乳幼儿,上吐下泻,中气大伤,遂额外加一付桂枝人参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15克 桂枝60克 炙甘草60克 党参45克 生白术45克 干姜45克 结果:果如所料,周末病人来电述:服一剂即觉所有症状大为减轻,今已三剂服完诸 证均除,始觉奶水不足。对曰上吐下泄,中气大伤,宜乎奶水不足,初诊已早有准备 ,遂教其煎服最后一付药,加一两生姜,水开后再煮20多分钟,分三次温服, 结果:胃气恢复,奶水自足,病人乃称谢唯唯。 6.低烧 患者:刘某 唐河上屯镇人性别:女年龄:55岁初诊日期:2014年10月7日 症状:每晚低烧,恶寒,乏力,半夜乃止,胃中及两胁下胀痛,打嗝,微恶心,心悸 ,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迟缓。 处方: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15g 柴胡60g 制半夏20g 党参20g 黄芩 20g 炙甘草20g 桂枝20g 白芍 20g 小茴香15g 生姜25g(切片) 干枣6个(撕开) 剂量:三剂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复诊:10月10日,诸证均已,唯余胃及两胁下胀痛未完全消除。 处方:大柴胡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15g 柴胡60g 枳实30g 赤芍30g 黄芩20g 生大黄15g 制半夏60g 生 姜45g(切片) 大枣6个(撕开)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后特来告知胃及胁下不胀痛了,求再开药以滋巩固。 嘱:其用附子理中丸巩固。 :绿豆及绿豆制品。 7.小儿咳嗽 患者:常某性别:女年龄:2岁就诊日期:2014年10月23日 症状:其母怀抱来诊,咳嗽,流涕,有痰,无汗,已两周,打针输液不见效果,听旁 人介绍,故来寻求中医。 处方: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方歌: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组方:制附片15克 桂枝15克 麻黄15克 干姜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细辛15克 制 半夏15克 五味子15克 剂量:二剂(每日一剂) 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25分钟 分三饭后热服 效果:已痊愈。 8.甲状腺炎 患者:刘某 唐河县古城镇人性别:女初诊日期:2014年11月3日年龄:44岁 症状:影像显示,甲状腺峡部体积增大,甲状腺炎,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 自述颈部疼痛一月余,在当地治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现颈部疼痛不能忍受,烦躁 ,希望中医治疗,舌淡红,苔白腻,脉迟缓。眠、纳、二便无大异常。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15克 柴胡60克 党参20克 茯苓20克 龙骨20克 牡蛎20克 肉桂20克 磁 石20克 黄芩20克 制半夏60克 生大黄20克 生姜25克(切片 )大枣6枚(撕开 )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付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只煎一次分三次服,停服其他药物。 结果:12月3日其女儿代述,所有自觉症状消失,为防复发,希望再开五付备用。 9.产后恶露不尽 患者: 刘女士就诊日期:2014年11月5日年龄:35岁 症状:新产多日,亲人代述“产后恶露不绝久久不能干净,欲求中医治疗,问之纳差 ,体瘦,素来脾胃偏弱,且奶水不足。 处方:附苓理中汤加减 组方:制附片15g 茯苓60g 党参45g 生白术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 生白芍45g 生 姜45 g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效果:恶露尽而奶水亦足 注:此处方兼有理中、真武之妙,临床加减后可用于多种产后病。 10.咳喘 患者:石某性别:男年龄:2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6日 症状:咳嗽,气喘,半月余,一直治疗未见进退,经其母同事介绍来诊,其舌淡红, 苔略白腻,指纹淡红。但见患儿端坐,闻及侯中呼吸漉漉有声,其母述遇冷加重,辨 为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 处方:小青龙汤 组方:制附片30克、桂枝15克、麻黄15克、干姜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 15克、制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茯苓45克、杏仁15克(捣)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多次少量喂服。 禁忌:禁食绿豆类制品和所有水果饮料。 结果:后知一剂而咳喘大减,三剂痊愈。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脉证 互参,辨证为外寒内饮,或内有寒饮引起的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用之均有良效。 11.牙龈肿大 患者:葛某性别:男年龄:72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13日 症状:心下痛,胸部不适,与他人生气后喘,左侧下牙龈肿大,二便可,眠纳一般, 舌淡红,苔薄白,有裂纹,脉迟缓。 处方:柔肝合剂 组方:制附片15克 柴胡15克 枳实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党参 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生大黄15克 细辛15克 龙骨45克 牡蛎45克 生姜45 克(切片) 剂量: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20多分钟,分三次温服。 二诊:2014年12月1日 效果:诸证均已 原方三剂以资巩固。. 注:柔肝合剂为涂华新先生以四逆散、理中汤、大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的合方。 12.腰痛下肢冷凉 患者:涂某 唐河县城关镇人性别:男年龄:50岁初诊日期: 2014年11 月17日 症状:自述腰痛,晨起加重,腰及下肢冷凉,手脚关节活动微觉不利,饮食睡眠二便 无异常,舌淡红,苔略白腻,脉沉缓。 处方:桂枝汤合真武汤 组方:制附片30克 桂枝45克 生白芍45克 炙甘草30克 茯苓45克 生白术30克 生姜45 克(切片) 大枣12枚(撕开)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 煎服方法:一剂药添三碗水,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或 加1500毫升水煮剩 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结果:病人自述第一剂服完冷凉感大减 ,尽剂后一切症状均消除,唯有长时间劳累时 觉腰困沉。 值得一提的是病人述若一付药分两天服则疗效较差。 嘱:病人服金匮肾气丸善后,禁服绿豆类制品。 13.带状疱疹 患者:刘某 唐河县人性别:女年龄:27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4日 症状:本意调理脾胃和月经,不料左胸胁多处刺痛,于县人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带状 疱疹,因平日脾胃不舒,惧服西药,乃来求诊中医。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 沉缓。大便三日一行,小便可,余无不适。 方剂:五苓散 五苓散方歌: 术猪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组方:猪苓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泽泻25克 肉桂1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服用方法:水开后再煮二十分钟,分三次热服。 再诊:11月27日基本未再疼痛,偶遇天气变凉时似觉不适,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12月2日 近数日未再疼痛。脉证相参,嘱可停服此药,开始调理脾胃。 五苓散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起效的关键在于猪苓:白术:茯苓:泽泻:桂枝——3:3 :3:5:2 14.腹胀吐利 患者:吕某 唐河县城关镇人性别:女年龄:65岁初诊时间:2014年11月28日上午 症状:素来脾胃虚弱,体瘦面黄,由老伴搀扶来门诊,自述今晨四点钟左右已觉头部 不舒,至早上起床后头痛头晕几乎不能站立,腹胀,上吐下泄多次,全身怕冷;测体 温39度,口渴,面色苍白,手足觉冷。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寸尺不显,关部 沉数。 对照《伤寒论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 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处方:四逆汤 组方:制附片30克 干姜45克 炙甘草60克 剂量:一剂 服用方法: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热服。 ●嘱至下午四点前服完再诊。 下午其夫代述:面色转好,已不吐泄头晕,体温38度,仍腹胀不能食,头疼,仍恶寒 怕冷。 改方:桂枝人参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30克 桂枝60克 炙甘草60克 党参45克 白术45克 干姜45克 剂量: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方法:每付药水开后再煮半小时,分三次热服 效果:第二日上午约十点,其夫来电:能吃饭了,体温正常,所有症状均除,已外出 散步,特来电表示感谢。 不敢居为己功,实仲景先师早已预设此法,乃医圣经方之功也,特与同道共享。 15.结肠炎 患者:李某性别:男年龄:44岁初诊日期:2014年12月1日 病因及症状:青年于炎夏中午之时,吃一西瓜,又饮冷水许多,不数分钟即腹痛泄下 ,后每日大便数行,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甚则泄下赤白之物,时时腹痛,至今已二 十余年矣,期间一直治疗,无甚疗效。以桂枝人参汤为主调理月余 结果:大便日一行,腹痛基本未再发作。 近来因饮食无度,心下疼痛闷胀,大便日一行,夹杂赤白之物,腹痛,刻下:舌淡红 ,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迟缓。 处方:柔肝合剂 组方:制附片15克 柴胡15克 枳实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党参 15克 白术15克 干姜15克 生大黄15克 细辛15克 龙骨45克 牡蛎45克 生姜45 克(切片)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期间病人来电,泄下赤白之物反多,腹痛更甚,嘱服完药来诊。 12月5日复诊,心下痛大减,腹痛止,大便已无赤白粘滞之物。原方六剂。 12月11日复诊,诸证均已。原方四剂。 嘱:忌食绿豆类制品,生冷制品。 16.怕冷双足汗出 患者:李某 唐河县人性别:女年龄:32岁初诊日期:2015年1月28日 自述:近来身体怕冷,晚上覆被入睡一会儿,稍觉身体温暖后,则双足汗出如水洗, 每天晨起时少腹疼痛,大便三日一行。 查:舌淡红,边齿痕,苔滑腻,脉沉迟细。 处方:桂枝汤合真武汤 方组:制附片30克 桂枝45克 白芍45克 炙甘草30克 茯苓45克 白术30克 生姜45克( 切片)大枣12枚(撕开) 剂量:七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 忌:生冷之物 2015年2月12日:病人特来告知诸证均除。 17.长期低热患者:王某 唐河县人性别:男年龄:58岁初诊日期:2015年2月2日 自述:低热两年余,每日晨起开始发热,至晚上热始渐退,伴头晕,乏力,眠差,二 便可,纳一般。 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炙甘草 方组:制附片30克 麻黄30克 细辛30克 炙甘草30克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 每剂药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饭后温服。 效果:后陪同家属来诊病,知低热已止,睡眠好转,精神可,一如常人。 18.胸胁支满 患者:葛某性别:女年龄:40岁 症状:近来苦于两侧乳腺疼痛,两胁部及胸中胀窜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数日一行, 治疗半月余,今日又增纳差,胃中不适,时时头晕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开方思路:《金贵要略》条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处方:苓桂术甘汤 组方:茯苓60克 桂枝45克 白术30克 炙甘草3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付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效果:复诊诸证均已。 注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病情,并非所有的胸胁支满类病症均宜此方,请临床详加辨证 。 19.小便不利 患者:朱某性别:女年龄:53岁 症状:解小便时淋漓刺痛,小腹拘急不舒,服西药后改善不明显,病已数日,故来求 中医治疗;舌淡红,苔略腻,脉偏弦细。 处方:四逆散 四逆散方组论述:方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柔肝活血,甘草益脾缓急 。 组方:柴胡20克 白芍20克 炙甘草20 枳实20克 四逆散方歌: 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 白饮和匀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 效果:数月后又见此人,问知三剂而愈。 注: 《伤寒论》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 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按:四逆散临床应用涉及病种很广,另外四逆散要与四逆汤区别。 20.面部痘疹 患者:唐河县胡右,年四十七,体态中等,面色微黄。苦于面部瘙痒数年,杂进中西 药物乏效。 刻下:面部痒甚,痘疹多发,身困乏力,动则喘悸,心胸憋闷疼痛,腹胀烦躁纳差, 二便尚无异常,舌淡红,苔偏黄腻,脉弦滑。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组方:制附片15g 柴胡60g 党参20g 茯苓20g 龙骨20g 牡蛎20g 肉桂20g 磁石20g 黄 芩20g 制半夏60g 生大黄20g 生姜25g(切片) 大枣6枚(撕开) 数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用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效果:面痒止,痘疹已无,喘悸腹胀烦躁均痊愈,纳亦可。 患者自述:心下不疼了,走路也不喘了,身体有力了。 注:胡右--胡氏女患者(右即女) 21.【急性胆囊炎案】 患者:邢某性别:女年龄:76岁初诊日期:2015年5月2日 腹痛,呕吐,腹泻,在当地医院以急性肠炎治疗效果欠佳,县医院B超确诊为急性胆囊 炎。 查:急性病面容,大便可,眠差,纳差。脉弦,舌质淡有瘀点,苔白腻。 辨:有少阳证系在太阴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方组:制附片15克 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黄芩25克 牡蛎15克 炙 甘草15克 剂量:七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二诊:所有症状全部消失,临床治愈,停药。 相关条文:《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 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安徽·苏昌富医生) 22.【腹胀案】 姓名:万某性别:女年龄:69岁初诊日期:2016年8月3号 病人于2012年7月因胆结石在石家庄某医院做胆囊切除术;2014年因右胁区胀疼在我院 查出肝内胆管结石,后返复住院多次。 病人主诉口苦,腹胀午后开始,夜晚加重,下半夜减轻,有轻度发热,食偏少,大便 日一次,不爽。 查:右寸关弦尺沉弱,左寸弱关滑尺弱,舌淡暗,苔白腻,舌下瘀络。 正好我刚从郑州学习回来两天,涂老师所讲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脑海立即出现。 方组:柴胡60克 炙甘草15克 牡蛎20克 干姜15克 黄芩25克 肉桂20克 天花粉30克 剂量:七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治疗效果:8月11日病人电话告知全好了,不胀不发热,口也不苦了,又胁也不难受了 ,非常感谢。我想真要好好感谢涂老师才对呀!(河北 ·刘洪志医生) 23.【慢性病案】 患者:张某(本人母亲)性别:女年龄:53岁初诊日期:2016年5月 有高血压病史五年,高压高的时候是160-170mmHg,低压高110-120mmHg。患类风湿, 症状加重三年,双手肿胀,难以屈伸,无名指最为严重。平时胃纳可,大便多年不成 形,质溏薄,小便晚上次数多,且痰涎多,醒后入睡困难。甲亢病史十余年,平时易 发脾气。最近两年在我们本地医院检查有颈骨动脉瘤,且面部有钱币大小老年斑,手 臂前部也有明显的老年斑。平时乏力,怕冷。舌淡,苔白厚,脉沉细弱,尤其是尺脉 非常弱。 诊断:病人体内淤积严重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制附片 仙灵脾各30g 方组:制附片30克 柴胡60克 党参20克 茯苓20克 龙骨20克 牡蛎20克 肉桂20克 磁石 20克 黄芩20克 制半夏60克 生大黄20克 仙灵脾30克 生姜20克(切片) 干枣6个(撕 开) 剂量:十四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再煮30分钟,去滓,分三次热服。 二诊:病人自我感觉疗效不明显,没有坚持意愿。考虑病人血压高,低压也高,给予 病人补肾合剂加淫羊藿30g调理。 方组:制附片15g 白芍45g 茯苓45g 白术30g 肉桂30g 菟丝子30g 生龙骨45g 生牡蛎45g 淫羊藿30g 生姜45g(切片) 剂量:十四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热服。 三诊:补肾合剂喝至第五剂的时候,病人感觉精神状态特别好,身上也有劲儿,但是 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后,又感觉身体不舒服。后又改用柴龙汤加制附片、淫羊藿,十几 剂后,效果仍然不特别明显。 四诊:7月12日,后来听涂老师讲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上热下寒中痞结、浑身症状比较 多、虚又比较乱的病症,而且适合医疗工作者用来保健,我自己服用的同时,就想给 母亲也用一下这个方子,让她保养一下。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方组:制附片150g(打碎) 柴胡125g 炙甘草60克 牡蛎60克 干姜60克 黄芩90克 桂枝90克 天花粉120克 煎服方法:大约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药滓,将剩余药液煎至600ml,分三次温 服。 开始给我母亲少喝一点,一剂中药,中午尝试喝了几口,晚上喝的稍微多一点。 次日早上起来以后,她三年多伸不直的手指竟然抻直了,脖子感觉也轻松,以前脖子 都是发紧发强,舌头比以前灵活,说话比以前自在,全身都感到轻松。一副中药只喝 了三分之二的量,还不到一剂(一般来说中药要喝七剂,七日来复),还没有喝到一 剂就有这么大的疗效,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三剂之后,在没有吃西药的情况下,去医院检查血压,意外的发现血压也有好 转,颈骨动脉瘤也好转很多。在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前,她还有全身怕冷的症状, 但现在无论是类风湿症状、脖子不舒、胸闷、下肢怕冷怕凉的感觉,都大大的改善, 病人自己感觉非常的明显。 喝了不到五剂药后,小便次数明显比以前减少,痰涎也很少了,睡眠跟着也改善 很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从头到脚,真的非常好。她自己都不能相信这个方子效果 会这么明显,直称赞这个方子的疗效太厉害。目前还在坚持用这个方子调理。 感悟:深深地感叹经方精妙不可思议!而且在治病思路上,我深刻领悟到治病不能固 定在病名上,比如说不能根据甲亢、高压高、慢性咽炎、肠炎、胃炎之类的诸多病名 去用方。中医经方用对症了,疗效真的是超出想象。(湖北· 卢静医生) 24.【二尖瓣关闭不全案】 患者:李某性别:女年龄:69岁初诊日期:2015年10月28日 心痛一个多月,在两家市级医院检查:二尖瓣关闭不全。两家医院都要求病人做手术 ,没有药物可治。10月28号来诊,诉稍动即胸口痛甚,有时不动也痛,头汗,齐颈而 还。双下肢水肿二十年,心悸,眠差,心烦,纳可,大便可。脉沉细。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黄芩25克 牡蛎15克 炙甘草15克 剂量:十四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二诊:上方服十四剂后来诊,诸症好转,但活动幅度大时胸口还稍疼,原方加栝蒌实 、薤白。 方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天花粉30克 黄芩25克 牡蛎15克 炙甘草15克 栝 蒌实30g 薤白30g 剂量:十七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治疗结果:11月29日来复诊,胸痛基本消失,共服三十一剂。感谢涂华新老师的指点 帮助! 相关条文:《伤寒论》第148条: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 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湖南·刘立平 医生) 25.【脑血栓案】 患者:某女年龄:60岁初诊日期:2016年1月25日 脑血栓。 自诉:住院约20余天,经别人介绍而出院,来我处治疗。胸闷、心悸、心慌、心烦, 夜间头甚热不能眠,需贴到窗户的玻璃上凉透才能睡,头晕胀痛,右拇指食指不能持 物,语言有时吐字不清,乏力甚!大便干,无汗。 脉诊:脉沉,弦紧,阳脉大于阴脉 舌诊:舌体大,尖红。 治疗:中药结合针灸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方组:制附片20g 柴胡60g 桂枝30g 干姜20g 黄芩30g 天花粉40g 牡蛎30g 炙甘草20g 大黄25g 剂量: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复诊:第二天来做针灸,自诉:晚上头热明显好转,基本不怎么热了;说话好了,且 用拇指食指捏我的白大衣,说:神了。 患语:“吃了多个中医大夫的药,都说中药慢慢调,真没想到吃了你的药这么快!该 我好病啊”。 四天后血压130/90,各方面症状大好,正在治疗中…. 按:“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 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吉林 陈亚平医生) 26.【口腔溃疡案】 患者:张某性别:女年龄:60岁初诊日期:2016年2月2日 主诉:口腔溃疡平均每个月一次,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临近春节,不能吃好的,痛 苦万分。 查:口干苦,大便溏,睡眠差。脉沉细,苔白厚。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组:柴胡125克 炙甘草30克 牡蛎30克 干姜30克 桂枝45克 黄芩45克 天花粉6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约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药滓,将剩余药液煎至600ml,分三次温 服。 二诊:口腔溃疡痊愈,为巩固治疗,原方再开五剂, 2016年3月9日病人来我处治疗肩周炎,告知口腔溃疡未再出现。 方歌: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相关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 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河南 焦继锋医生 ) 27.【阳痿汗多案】 患者:黄某性别:男年龄:38岁初诊日期:2016年1月2日 头身汗出,以子时后为甚一年余,汗出后怕冷,腰酸腿软,性生活欠佳,伴阳痿不举 ,纳食可,大便稀,日行2-3次,量适中,溲夜行2次,口干渴,喜温水,寐差,舌淡 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舌下络脉粗,左脉沉细,右脉沉弦略滑。 辨六经:厥阴病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制附片 方组:柴胡60克 桂枝25克 干姜15克 黄芩25克 天花粉30克 生牡蛎15克 炙甘草15克 制附片15克 剂量: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二诊:药服完后患者诉精神较前佳,汗出稍有改善,阳事不举无变化,知药已中病, 病重药轻。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制附片原量 方组:柴胡125克 桂枝45克 干姜30克 黄芩45克 天花粉60克 生牡蛎30克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30克 剂量: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约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药滓,将剩余药液煎至600ml,分三次温 服。 三诊:患者自诉汗出已止,大便能成形,日行一次,溲夜行一次,已出现晨勃,但房 事仍无变化,再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制附片原量十剂。 效果:药尽患者诉症状已除,房事已有明显改善,予补肾合剂15剂巩固,嘱其忌寒凉 食物,绿豆、啤酒等饮料,适房事。(江西 左文锋医生) 28.【急性多发性脑梗塞案】 患者:杨某性别:男年龄:58岁 患者一周前因家庭琐事操劳,于半夜突发右侧上肢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嗜睡,精 神差,继而发生双腿无力,头痛,视力模糊,精神恍惚,口干口苦,左侧嘴角向右侧 偏歪,说话不清晰,反应迟钝。曾在当地三甲医院以急性多发性脑梗塞收住院一周, 疗效不显,遂来我处求治。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恍惚,精神差,嗜睡貌,舌苔黄厚,脉实稍有力,口渴, 哈欠连天,晚上通宵失眠,整夜无法入眠。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 方组:制黑附片15g 麻黄15g 细辛15g 白芍45g 茯苓45g 白术30g 生姜45g(切) 剂量:四剂(每天一剂,少量多次,饭后服) 煎服方法:先煮黑附片40分钟后,再下其他的药物,水开再煮30分钟,熬药时不盖盖 子。 二诊:上述症状无好转,改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方组:柴胡根60g 炙甘草15g 牡蛎15g 干姜15g 生黄芩20g 桂枝20g 天花粉30g 郁金 20g 合欢皮20g 远志20g 剂量: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药注意: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甘草一定要用蜜炙的。 治疗效果:后又开七剂,共服药14剂,诸症全消,现病人行走自如。特感谢河南南阳 涂华新恩师的教诲。(湖北 宋奎医生) 29.【持续性低热案】 患者:刘某性别:女年龄:36岁初诊日期:2016年2月10日 自元月21日始低热20余天,经多家诊所治疗效果不佳,用药不详,经人介绍来我诊所 治疗。主诉,全身乏力,低热,下午发热,大小便可。脉沉迟,苔白厚。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原量 方组:柴胡125g 炙甘30g 牡蛎30g 干姜30g 生黄芩45g 肉桂45g 天花粉60g 剂量:7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去药渣再煮20分钟,分三次温服。忌绿豆类制 品。 治疗效果:药吃第三剂病去多半,嘱其继续服用。(河南 单团结医生 ) 30.【长期面部痤疮案】 患者:李某性别:女年龄:42岁初诊日期:2016年3月3日 主诉:面部长期粉刺痤疮,吃东西上火了长得就多,反复发作。平时吃中药会有所缓 解,停药一段时间就又反复发作,来诊时,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的症状,还伴有盆 腔炎,面部粉疮暗红点多,典型的上热下寒,吃热性食物容易上火,大便正常。舌质 淡红,苔黄。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方组:柴胡60g 炙甘草20g 牡蛎30g 干姜30g 黄芩45g 桂枝45g 天花粉60g 制附片15g (打碎) 剂量:七剂(一剂吃两天,每天三次,两天六次) 煎服方法:冷水泡半小时,煎煮45分钟,分三次温服,每次300ml。 二诊:2016年3月17日 面部痤疮淡了许多,自诉口不苦,胸部舒服了,头天吃了火锅也不上火了。 又带七剂巩固疗效,后电话随访说没有再长痤疮,各方面都好了许多,吃热性食物也 不上火、长痘痘了。(云南 金国阳医生) 31.【6年头汗出案】 患者:段某性别:男年龄:26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28日 头出汗6年余。2010年因参加学生会演讲时紧张,头出汗至今,他服用过桂枝汤类方无 数,均不见效。刻下:头出汗,情绪紧张时、劳力时、喝汤时加重,冬天也照样出汗 ,苦不堪言。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舌质淡红,舌边右侧有白涎,舌中竖裂纹,脉浮 弦滑,易生闷气。 辨证:气郁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组:柴胡125g 桂枝45g 干姜30g 黄芩45g 天花粉60g 生牡蛎30g 炙甘草30g 剂量:1剂 煎服方法:冷水泡10分钟,煮开再煮20分钟,去滓重煎。一日一剂,一天三次,喝半 纸杯。 忌:苦瓜,冰镇冷饮。 治疗效果:服一剂第二天汗止。 理论依据:《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 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辨证分析:患者为本所外治员工(陈老师诊所员工分内治、外治),他为了治头出汗 到新华书店翻阅了各种医书,吃过玉屏风散、牡蛎散、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 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均无效。 8月份从河南学习仲景经方回来后,我也给他用过柴胡剂,无效。之前也给他用过柴胡 桂枝干姜汤,当时按1两=3g的小剂量来治疗,无效。 8月27日晚一直想此事,涂老师的话语在耳边回响“疑难病 找仲景”,对《伤寒论》 要慢阅读,重新打开《伤寒论》原文一条条悦读,被第147条吸引住了。“但头汗出, 心烦者,”病人从小父母离异,性格内向,长期气郁,能不烦吗?但此方用过啊?这 次就按原剂量1两=15g来用,一剂下去,果然立止。 医者按:涂老师说中医不是慢郎中,是因为剂量不够才慢,按仲景先师原剂量,才能 一剂知,甚至是一剂已。(云南 陈庆兵医生) 32.【严重失眠案】 患者:吴某性别:女年龄:43岁初诊日期:2016年4月17日 主诉:严重失眠,胃口不好,口苦咽干,无力,子宫切除,肾切除,平日靠安眠药方 可入睡2到4个小时,心烦。脉沉细,舌红苔白。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组:柴胡125g 桂枝45g 炙甘草30g 干姜30g牡蛎30g 生黄芩45g 天花粉60g 剂量: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剂药加水2400ml,泡30分钟,水开后煮至1200ml,去滓,再煎至600ml, 分三次温服。忌绿豆制品。 治疗效果:药吃完5剂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可达6小时,效果明显继续服用,原方5剂加 以巩固。(黑龙江 赵鹏医生) 33【三叉神经痛案】 患者:某男 年龄:68岁 初诊日期:2016年10月27日 左半侧额头至上唇阵发刀割样疼痛,额头迎香穴,太阳穴周围疼甚,一年余。经市中 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治疗年余无效,经人介绍来我处求治。 主诉:发作时疼痛难忍、心烦小便次多夜甚,大便可,吃饭、说话受阻。 刻诊:该患精神不振,双手抱头,少气懒言。左脉浮微弦,右脉沉弦,舌红苔黄腻, 中裂纹,舌下静脉瘀滞。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原量,针刀松解 方组:柴胡125克 肉桂45克 生黄芩45克 天花粉60克 炙甘草30克 牡蛎30克 干姜30克 剂量: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以2400ml水泡药10分钟煎煮,水开后煎煮30分钟,去滓再煮至600ml,分三 次一日热服。 二诊日期:2016年11月4日 诸症悉减,唯小便次多不见好转,效不更方,嘱其再服10 剂。 11月9日电话随访,效果满意。10剂服完后,还是小便不利,夜甚多,考虑患者 肾虚,前列腺肥大,予补肾合剂7剂,服完后尿多缓解,附桂地黄丸善后,11月28日随 访,病告痊愈。 相关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 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体会:患者三叉神经痛一年余,经中医西医治疗无效,反复针灸、输液。中药治疗多 次,无比心烦。10月26日从长沙学习仲圣经方回来后遇上第一位患者,涂老师在课堂 上讲到:“疑难病,找仲圣”,患者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看作 但头而疼,时发时止,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临床应用其效如神,感谢仲圣 平台王亮老师的指导和涂老师的教诲。(湖北 米其国医生) 34.【持续性发热案】 患者:毛某 唐河县人性别:男年龄:61岁初诊日期:2015年5月13日 主要症状发热两月余,消瘦,身困乏力,在外院检查怀疑肺结核,汗出多,上半身易 汗,眠纳二便可。舌淡红,苔滑腻,脉滑数。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制附片 方组:制附片15克 柴胡125克 炙甘草30克 牡蛎30克 干姜30克 黄芩45克 桂枝45克 天花粉60克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 水煎服) 煎服方法:大约加2500ml水,煎至1200ml,去药滓,将剩余药液煎至600ml,分三次温 服。 二诊:5月18日,体温正常,患者自述服药过程中,每日发热体温渐减,五剂药服完后 体温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 原方五剂,巩固疗效。 该患者至今未再发热。(涂华新先生医案) 35. 小柴胡汤治疗夜半咳嗽 马某,男,18岁。1999-11-27就诊。淋雨伤寒后咳嗽2个月,近10余日夜半时许必 剧烈咳嗽,伴咳吐白色多量涎痰,痰出后方舒,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厚,脉弦细。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6×109/L,中性 粒细胞0.50,淋巴细胞0.43,嗜酸性粒细胞0.05,单核细胞0.02。经中西药治疗无效 。辨证属邪客少阳,痰湿壅滞。治宜清泄少阳,祛痰化湿。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半夏、黄芩各12 g,党参10 g,桔梗6 g,苍术15 g,茯苓10 g,杏仁10 g,枇杷叶 12 g,甘草6 g,大枣5枚,生姜3片。4剂。水煎服,日1剂。服完上药后,咳嗽缓解, 涎痰减少,舌苔变薄。前方再进5剂,诸症除而愈。 按:患者因外邪入侵,客聚少阳,夜半时分为少阳经之感时,则咳嗽痰涎亦盛。 故用小柴胡汤清泄少阳,达邪外出;桔梗、苍术、杏仁、枇杷叶、茯苓祛痰化湿。药 证相合,病除而愈。 36. 桂枝汤治疗长期低热 文某,女,32岁。2005-10-24初诊。低热不退3个月,体温37.5℃左右,多方治疗 无明显疗效。刻诊:眩晕,气短懒言,自汗出,少寐多梦,畏风怕冷,面色无华,心 悸,舌淡少苔,脉弦细。白细胞计数6.9×109/L ,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8。 肝功能正常,胸透及各种检查亦未见异常。辨证属阳虚不能外达,郁于肌肤。治宜温 阳益气,调和腠理。方用桂枝汤加减:桂枝12 g,白芍药12 g,大枣5枚,生姜3片, 甘草8 g,党参12 g,五味子10 g,人参(另煎兑服)8 g。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 体温37℃左右,头晕、心悸好转。再服15日,体温正常而痊愈。 按: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能外达而郁于肌肤,故低热而不能消退,用桂枝汤以 温阳达肌肤,党参、五味子、人参、甘草益气通达百骸。法药对症,药专力强,故而 收效。 37. 附子泻心汤治寒热错杂胃痛 陈某,男,57岁。2003-04-21初诊。胃脘痞满胀痛,畏寒喜暖,时发时止数年, 今因饮酒诱发。胃脘胀痛痞满,欲吐,纳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结,遇凉(寒)痛甚 ,胃镜检查提示“慢性充血性伴糜烂性胃窦炎”,予以中西药治疗无效,延余视诊。 刻诊: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沉。辨证属阳虚热痞, 寒热互结。治宜温阳散寒,清热消痞,健脾和胃。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减:熟附子5 g, 黄芩12 g,黄连4 g,大黄6 g,枳壳12 g,半夏10 g,焦三仙各10 g,白术12 g。水 煎服,日1剂。药用12剂病愈。嘱忌食生冷和辛辣之品,随访1年余未作。 按:患者证属阳虚热痞,寒热湿互结于心下,阻滞气机而见心下痞满不通,故用 附子泻心汤以散寒、化热、除湿,配以半夏、枳壳理气燥湿、除满,白术、焦三仙健 脾益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其效,病除症愈。 38. 半夏泻心汤治疗欠伸频作 代某,女,42岁。2003-03-06初诊。欠伸频频月余,疲惫乏力,发作时涕泪交流 ,面部肌肉酸痛,痛苦异常,胸中烦闷,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腹胀便溏,口干不欲 饮,苔薄黄腻,脉滑沉,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前来求治。辨证属肝气郁结,痰热互 结,扰其心神。治宜疏肝解郁,除湿化痰,平养心神。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2 g ,黄芩10 g,干姜6 g,黄连3 g,党参15 g,白芍药10 g,竹茹12 g,枳壳10 g,柴 胡6 g,远志10 g,石菖蒲12 g,甘草6 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患者 欠伸明显减轻,腹胀缓解,舌苔转薄黄,再予以前方再服,前后15剂症除。为防其复 发,嘱用逍遥丸以善其后。 按:患者因肝木气滞,脾土不运,湿邪中阻,气机不利,阳气不升,浊扰心神, 故用半夏泻心汤以开结散浊、交通气机,复加柴胡、枳壳、白芍药调理肝木,配以竹 茹、远志、石菖蒲涤痰安神,使之病除。 39.五苓散治疗产后尿潴留 周某,女,23岁。2005-04-08初诊。产后小便不通4日。在某医院足月分娩,因胎 儿较大,行侧切手术,出血甚多,欲解小便时,却点滴不出,少腹胀痛。曾用导尿、 针灸、热敷、利尿中西药均未收效。刻诊: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腰酸,心悸,恶露 量多,时有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属产后肾气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 无权。治宜益气升阳,化气行水。予五苓散加减:猪苓10 g,泽泻12 g,白术12 g, 茯苓12 g,桂枝10 g,红参(煎水兑服)8 g,甘草10 g。水煎服,日1剂。服药2剂, 小便通畅,后用红参汤频服,以补气血固其本。 按:因产后肾气虚弱,不能温煦膀胱,气化无权,用五苓散温阳化气,通利小便 ,又因产后气血亏虚,加红参、甘草益气养血。诸药合用,阳气复,小便通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2.我喜欢的中医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