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国重器,海内三宝

 芝润斋 2019-07-04

西周时期是中国较早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出现的青铜器大部分为鼎。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器型雄浑厚重,铭文字数众多,堪称青铜器中的重器。因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时期,故并称晚清“海内三宝”,闻名于世。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

毛公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上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大克鼎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一位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该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西周大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铭文中的年号,对于历史学家准确界定西周时期的历史年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

大盂[yú]鼎,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西周最大的青铜器,大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腹深49里面,重153.5千克。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大鼎铸有一对立耳,其腹部深而鼓起,腹上有曲折角兽面纹,略成蹄装的三足上还有外卷角兽面纹饰。

大鼎内壁铸有19行共291字的铭文,全文笔触圆润浑厚,内含筋骨,布局整齐,风格雄健庄重,记载了西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井赏赐盂鬯[chàng]、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不(通“丕”pī)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此三尊青铜重器,不仅其器具本身极为珍贵罕见,更因其内铸刻的钟鼎文(金文)受到后世金石收藏界和书法界乃至历史学人的追捧和推崇。

历史上的今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