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礼乐文化重归现代生活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06

  张文静摄

  本报记者 张文静

  《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直以来,中国都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传统。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却面临着传统礼乐文化的没落与缺失。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了礼学中心,希望以“弘扬礼乐传统,复我礼仪之邦”为宗旨,为现代礼乐生活方式的重建贡献力量。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自信的表现

  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哲学院教授张立文看来,在当今时代,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同样非常重要。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文化核心、首要的价值,也是实现道德、培养人格、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张立文介绍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是作为制度来规定的。在“二十四史”中,《史记》中有《礼书》《乐书》,《汉书》中有《礼乐志》。'志'记载了国家的大礼、天地万物的位序、社会礼仪、伦理道德等。礼乐作为国家制度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然而,近代以来,在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之后,礼乐文化却严重缺失了。”

  “儒家讲道德、伦理,最后都要落实到礼仪行为上,礼是用来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建适应我们需要的、完整的礼仪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钱逊说道。

  张立文也认为,在现代生活中,礼乐文化依然具有经国序民、教化正俗、培养人格、礼乐善心的功能,对改善心灵、求得平衡、提升道德、健全人格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礼乐文明应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中国古人八岁上小学,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洒扫应对之道,包括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张立文说道,“礼就是讲文明。《周易》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早把人文与文明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文精神,人们的素质不高,就没有礼貌,没有文明的行为。其实,文明就是教化,礼乐也是教化,我们要大力发扬礼乐文化,这是中华文明自信的表现。”

  重建礼乐生活不是为了复古

  如今,在学者之间讨论得很热的一个问题就是“国人贵族精神的消失”。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哲学院教授彭永捷看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礼之不存”。“礼仪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没有礼仪,哪来贵族精神呢?”彭永捷反问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重新制礼作乐,重建礼乐文明,礼仪是一个重要维度。”

  与古礼研究相比,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更侧重如何将传统的礼仪、礼义和礼学的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建当代的礼仪和礼乐生活方式。

  “在经过学者们的充分讨论以后,我们也准备推出一个比较适合现代的,同时保留传统色彩、有传统礼仪精神、现代人可以使用的礼仪手册。比如,我们应当如何贺岁、如何拜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洒扫应对等。”彭永捷说。

  新成立的礼学中心还会在传统服饰方面作出尝试。几年前,张立文、彭永捷等人去日本参加一个孔子学院的开幕式,那时候他们了解到,世界各国都有基于国家传统文化的外交官服饰,唯独中国没有,这让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遗憾。“所以,我们会与汉服协会等组织进行合作,探讨如何将汉服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不做固守传统的服饰,不做那种宽袍大袖、会影响日常生活的衣服,而是创造出更多新的款式,也可能会向人们推荐一个适合的汉服样式。”彭永捷介绍说。

  “我们提倡汉服,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以之作为一种重建现代礼乐生活方式的因子。”彭永捷强调说,“传统服饰非常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传统的服饰是如此,传统的礼仪也是如此。重建礼乐生活,重现礼仪之邦,我们任重而道远。”

  《中国科学报》 (2015-04-10 第9版 文化)

(责任编辑: 和讯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