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在中华教育智慧中的重要性 | 邵雅忠

 竞石频道 2020-09-24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

《礼在中华教育智慧中的重要性

 春耕园 | 邵雅忠老师

在我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素质教育践行中,我们一直强调礼的重要性。

(一)

礼是人性的根本。

人与兽的区别,最核心的就是礼。

动物的核心是本能,人的核心是礼。

人有礼,动物没有。

礼,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核心。

(二)

中国的儒家提出并倡导,人人都应做到“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最早,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备是儒家文化更是极其强调礼的重要性,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就是德政和礼治。

德政——为政以德

礼治——克己复礼

(三)

儒家除了强调“五常”,还提出了“五伦”。

五伦是指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谓之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并且用忠、孝、悌、忍、善这五种对应的礼作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这是中国儒家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四)

礼,本也。礼是安身立命之本。

礼,体也。得事体也。礼通于物之理,行有礼,则能知物之大体。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

文言文中的“禮”字,现在被简化为“礼”。

履者,可行、可作也。

礼由的祭祀神明,后逐步扩展到事天、事人、事政的方面。

到后面风俗的形成,是礼;法制的形成,核心也是礼。

(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道家讲的是阴阳平衡之道,概括的说,都是讲的都是人的思行应该顺应宇宙之道、天地之道,应该讲究平衡、合和、和谐之道,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而我们最终怎么才能达到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呢?

孔子认为的是,必须有礼。

有礼为人,人应有礼。

礼,我们可以理解为到达“和谐”状态的行为办法,让我们做到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达到和谐的行为办法。

(六)

礼,是大的次序。

礼,外在是纹,内在是质。

礼,核心在于养内在真诚之心。

礼的根本是内在,内心有敬意,自然能形成礼。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只有把“向外找”转变为“向内求”,加强内心的内在管理,才能发自内心的做到礼,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阴阳平衡合和之道的精神。

和谐的人生境界,不是空泛之谈,是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素质教育中实现的。

(七)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儒家认为,

有礼之人,逐步能够上升到仁、德,甚至体悟道;

无礼之人,会走向反面的麻木不仁,最终走向不人道,如果一味追求动物本能、一味的追求物欲,最后甚至可能会不如畜生。

孔子认为,教育就是要“有教无类”,把人人都培养成为“仁智勇”三全的君子。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仁,最简单,也最难做到。

仁,做到最高水平,就可以行帝王之道了。

关于仁,本篇就不展开过多的探讨了。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19.12.25)

链接:
礼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进程的一根主线
礼,繁体字为“禮”,从示,从豊。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中国古代,礼是国家体系和社会秩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和法结合,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制体系中。礼调节了人们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等级尊卑,可以说古代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它。
(一)
礼最早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原始人类祭祀鬼神祖宗为求得赐福而举行的仪式活动,并演化成礼仪来约束人心。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尧命舜摄政,“修五礼”;
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
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
《史记·乐记》记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这些就是早期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礼仪法度。
(二)
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中国礼乐文化。
夏朝开始进世袭制王朝,社会生活国家化,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全体成员,因此除了法典《禹刑》,夏礼就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准则。
周朝时,周公旦又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礼仪和夏礼、殷礼进行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都纳入“礼”的范畴,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这就是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义礼”系统,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意思是
仁以爱人最重要,义以尊贤最重要,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礼》就是《礼记》,也称为《礼经》,是专门讲礼节的经典。
秦火之后,《礼经》失传,后来经过西汉高堂生等人授《礼》,《礼经》得以传承,汉代立于学官的“五经”就有《礼》,唐代立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其中有“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经典理论,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四)
在中国古代,礼一直是读书人的必修课程。
通过礼,可以别异,区分不同角色、身份和地位,进而形成人伦秩序,同时,礼也是教化,能帮助人区别于禽兽,所以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个体人格的修养。
此外,礼还是敬让,是一种德性行为,能更好处理人际关系,最终达成和谐。
受中华文明影响,东亚各国也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礼仪,其中以韩国、日本和安南(越南)最为深远,直至今天,这些国家都可以看到中华礼仪的影子。
(五)
在中华文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过去几千年社会进程中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在早期,孔子提出的“礼”,是对所有人都有要求,不仅对老百姓有“礼”的具体要求,对于统治阶层的“礼”也有具体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层不断地指使犬儒对早期儒家的“礼”做出了很大的篡改,封建社会后期的“礼”变成了单向的只对老百姓约束,这样的“礼”就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思考:
虽然封建社会的末期,尤其是清末的礼成了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并主导了中华文明这一百年的变迁,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我们曾经不顾一切摈弃旧观念,但是现在否又形成了新的现代文明规范?
作为“礼”的发源地,作为自古以来著名的礼仪之邦的我们,我们中国人,今日是否还能像古人那么重视礼仪?
我们应该怎样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礼仪?
我们应该怎样重建我们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礼仪道德规范标准?

(黄竞石.2019.12.25)


※特别说明:
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 | 春耕园·邵雅忠老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三落笔于此,之四将随后奉上。

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邵雅忠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中国人应该有
足够的文化自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 英国汤恩比预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
进而他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