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解读

 plyshcn 2019-07-06

 2017 版 ACR 甲状腺影像报告

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

TI-RADS 如何规范、高效地进行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涉及到多个环节,今天就如何 提高结节特征描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进行解读,明天主要探讨辅助评分的3个要点。

一、提高结节特征描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规范描述和精准区分不同超声征象分类,是正确应用 TI-RADS 标准的基本前提。ACR TI-RADS 委员会最初将 9 个超声特征范畴列入研究讨论,包括:结节成分、回声、囊实成分特征、形态、大小、边缘、晕环、强回声和血流。经过合并和筛选,最后纳入以下 5 个方面。


1 成分 

指结节的内部结构,即实性及囊性成分的组成比例。分为 4 类:

囊性或几乎完全囊性,0 分。

海绵状:由多发的微小囊性成分组成,占结节体积的 50% 以上,0 分。

囊实混合性:分为以实性为主和以囊性为主,1 分。

实性或几乎完全实性,2 分。


海绵状结节是指存在非常小的囊泡,类似于湿海绵中充满液体的空间,至于结节存在囊泡比例多少则尚无定论。根据 ACR 词典的定义,至少应有超过结节体积 50% 的微小囊性成分。此外,若存在钙化时也不应归类为海绵状,但还需注意微小囊泡后方的囊壁易被误诊为微小钙化灶。


实性结节、囊实混合性结节和囊性结节的区分具有连续性,因此在鉴别上有一定难度。当结节内有出血成分时可能影响囊性或实性的区分,可应用彩色多普勒进行鉴别。


对于实性结节,ACR TI-RADS 没有明确规定实性成分的比例,但「使用指南」中指出总体原则应掌握在囊性成分不超过结节体积的 5% 则可定义为实性结节。囊性结节同理。


对于囊实性混合结节,根据「使用指南」描述可以理解为囊性成分和实性成分均大于 5% 时即可视为囊实混合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估实性部分。实性成分的位置和形状虽然不影响评分,但仍是影响临床决策的参考因素。

位置是指实性部分在结节内部的相对位置及对称性,若实性部分呈偏心、贴壁、靠近液性部分,则恶性风险增加;反之,若实性部分的位置相对对称、均匀分布,则恶性风险降低。

形状是指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交界的边缘,若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恶性风险增加;反之,若边缘光滑,恶性风险降低。

还有学者指出当实性部分与囊壁之间呈锐角的话,恶性风险增加。

当存在以上这些可疑征象时,即使没有满足评分体系,仍可视情况行 FNA 评估。此外,实性部分存在强回声灶,恶性风险增加且可能影响评分,当由于钙化导致成分不能确定时,计 2 分。


2 回声 

指结节内实性部分(非钙化)的回声水平,参照物为相邻的甲状腺组织。分为 4 类:

高回声:回声水平高于甲状腺组织,1 分。

等回声:回声水平与甲状腺组织相近,1 分。

低回声:回声水平低于甲状腺组织,2 分。

极低回声:回声水平低于邻近颈前肌肉,3 分。

回声参照物为紧邻结节的周围腺体通常较为直观。但需注意,回声水平高低可能很大程度上受扫描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增益、频率、对数压缩、预处理和后处理的参数设置。当对成像效果存疑时,在多个切面扫描和实时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评估。

由于高回声和等回声在 ACR TI-RADS 中均为 1 分,所以二者的区分并不十分重要。最关键的在于低回声与极低回声的区别,因为二者间具有 1 分的差值。调整增益大小是辅助评估和鉴别的实用技巧,极低回声的结节在任一切面和参数条件下,回声水平均明显低于颈前肌肉。同时这种操作也有助于识别完全无回声的囊肿,若是实性结节可呈现出随增益改变而变化的回声水平。
如果存在致密钙化或其他因素致使回声不能确定时,可将回声评估为等回声或高回声,计 1 分。


3 形态 

指结节的纵横比,即横切面上的前后径与横径之比。分为 2 类:

纵横比大于 1,3 分。
纵横比小于 1,0 分。


研究表明横切面和纵切面测量的纵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了测量简便一致,ACR 委员会选择横切面上测量的纵横比大于 1 作为标准。
纵横比大于 1 说明结节由前向后的生长速度大于侧向生长速度,表示其生长易侵犯组织层面,因此是可疑恶性结节的最重要超声特征之一。
有部分结节在各个切面上均呈现正圆形,即纵横比等于 1 的情况,此时可将其描述为纵横比小于 1 或不大于 1。还有少部分的结节在矢状面上呈倾斜成像,它们更可能是圆形的,因此也建议按如上方式进行报告。


4 边缘 

指结节与甲状腺腺体组织或邻近腺体外结构的边界或界面。分为 4 类:

光滑:结节边缘呈完整、规则、均匀、逐渐弯曲的界面,0 分。

边界不清:结节边缘难以辨认,无边缘不规则或分叶,0 分。

分叶或不规则:结节边缘有毛刺、锯齿或成锐角,可有局限性圆形软组织突入邻近腺体组织则形成分叶,伴或不伴周围组织浸润,2 分。

腺外侵犯:结节边缘延伸突破甲状腺被膜,3 分。

评估结节边缘时,推荐以结节最前方的边界为准,因为这是与超声波长轴垂直正交的区域,有助于通过调整扫描深度显示最接近传感器的结节部分。


结节边缘光滑或不能确定均计 0 分,因此无需刻意区分。重点在于判断结节的实性成分是否存在分叶、成角或侵及周围腺体组织,任何不规则边缘均计 2 分。结节边缘突破甲状腺被膜被视为可疑恶性的另一重要超声特征,计 3 分,因此不应仅描述为结节「突出」腺体而造成误解。

多个切面的连续扫查可显示受侵的腺外软组织的形态变化,而有助于评估结节是否真的存在腺外侵犯。

5 强回声灶 

指相对于周围组织回声显著增加的局部病灶,大小、形态不一,单发或簇状分布,后可伴或不伴声影。分为 4 类:

无钙化或有大「彗星尾征」:彗星尾征是一种混响伪像,随深度增加回声衰减,宽度逐渐变窄,彗尾深度大于 1 mm 时称为大彗星尾征,0 分。

粗大钙化:后伴声影,可形态不规则,1 分。

周边(环状)钙化:钙化完全、部分环绕或占据结节的大部分边缘,常遮挡结节内部成分,2 分。

点状强回声:实性结节内部存在直径小于 1 mm 且不伴声影的强回声,包括实性成分内的小彗星尾征,3 分。


粗大钙化和周边钙化通常会伴有后方声影,因此判别并不困难。
微小钙化的辨识则相对复杂,因为点状强回声除了可能是乳头状癌的砂砾体之外,也可能是一些微小囊泡的后壁。此外,正常或非恶性的甲状腺组织中有时也可能存在小亮点,这种情况下应注意避免误判为微小钙化。唯一例外情况的是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但由于它具有显著的特征表现,应不易误诊。


此外,ACR TI-RADS 将彗星尾征分为大小两种,大彗星尾征的伪像深度大于 1 mm,呈「V」形,与胶质凝聚有关,在囊性或囊实性结节中常是一种良性征象,计 0 分。而实性成分中带有小彗星尾征的情况,则应被视为点状强回声,计 3 分。


需要指出的是,前 4 个征象均是取最高分为最终评分,但强回声灶的计分方式有所不同。当存在同一结节内有多种类型的强回声,应分别列举计分,并以所有类型钙化的分数总和表示最终得分。例如,同时包含粗大钙化(1 分)和周围钙化(2 分)的结节将记为 3 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