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生治病不能急

 华华YHBH0207 2019-07-07

师说:年轻医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见到一个病,容易掉入已经形成的固化思维。

比如说,一个人水肿,固化的思维就是利水消肿,处方就开五苓散、真武汤;配穴就选阴陵泉配丰隆。可是,中医真的是这样看病的吗?不是的。

老师讲中医治病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

病因,由于今天对辩证论治的极力推崇,会有忽视病因的情况。比如感冒,一个人不穿衣服淋着大雨,导致了感冒。感冒的病因是淋雨,判断病机是风寒犯表,立法,辛温解表,把病机解决,还要叮嘱他避免淋雨、受寒受风,才有可能避免再次感冒。

病位,病位的把握,要求医生临床时,病人告诉你一个症状,你要能定位他发病的部位。一个患者来,浑身上下都不舒服,你要能判断他问题出在那里。

病性,判断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也就是用八纲辩证,判断他属于属于哪一纲。老师说,医生不难于用药而难于选方,不难于选方而难于立法,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明理,不难于明理而难于别阴阳;

病机,根据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相关的症状,断定他的病机,只有病机辩证准确了,立法处方才能有效。一个人来看病,病机永远只有一个,这一个病机要能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解释病人身上出现的所有症状,但要注意的是,病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阶段性,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病势,对这个病的预后的预判,内伤病、慢性病一定要重视病势。病人吃了你的药,这次来复诊是向愈,向好发展,还是越治越坏了。吃了你的药,哪些症状缓解了,可以观察病情、询问病人、结合脉诊,进行预判。判断自己能不能治这个病,如果不能治就不要耽误病情,以免贻误病情。这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中医遇到一个病,不能先入为主、用固定的思维来指导用药。中医治病要知病位、明病因、定病性、辩病机、判病势。

比如,一个人鼻塞头痛,你经过问诊发病的起因,得知淋雨后发病,风寒袭表,因为肺主皮毛,从肺论治,立法解表散寒,先治愈感冒,头痛鼻塞自然缓解。

明病因,淋雨后发病,病因是寒邪;

知病位,病位在表、在肺。这样你就不会头痛治头,开川芎藁本,鼻塞治鼻,开辛夷、苍耳子;

定病性,确定这是一个外邪袭表,表证;

辩病机,寒邪袭表、寒邪束肺;

辩证准确,处方用药,麻黄桂枝,信手拈来。当然,你还要嘱咐病人,勤闭风雨。

简而言之,中医治病,要在病因、病位、病机把握精当的条件下,直达病位,解其病机,截断病因。

当然,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感冒过的人都能看懂。当然,现在治感冒也远没有这么麻烦。

但是,仅仅知道这个道理,临床时践行不到,也等于不知道。要能举一反三,如果换成内伤病,就很容易忽视。比如遇见胃痛,问诊不够仔细,就凭经验,开了四君子、平胃散、承气汤,这样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因为有可能,你再追问,他可能是一感冒就胃痛,这种情况外邪才是其根本病因,此时治胃痛,托邪外出,才是关键。

以上是治病的思路,我们用按老师的医案,分析他在实际临床中的思路。

某患者,乳房结节,伴有腹痛。

我们根据老师的处方,按图索骥,思考老师的思路。

明病因:肿块起因于郁滞、瘀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瘀,可知病人气机郁滞,而郁滞又起因于气虚,如夏夜无风,则天气郁闷;腹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知此不单有瘀,还应有虚。

知病位:肝主疏泄,肝藏血,脾统血,故知病在肝脾。

定病性:里证、虚证

辩病机:气虚血瘀

由此立法,调肝养血,利湿健脾。处方当归芍药散;另外病人情绪抑郁,加柴胡枳壳,即四逆散,加穿破石、橘核橘叶,为老师治疗乳房结节常用药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节的形成亦非一日之功,久病入络,因此加僵蚕以通络。

再看,老师虽然辩证为气虚血瘀,但处方并未加参、芪等品,仅一味白术。在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喜燥而恶湿,用白术健脾,茯苓泽泻利水,以恢复气血生化,调肝以调畅气机,气虚问题自然缓解。

当然,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定然不会这么一步一步来,一望病情,便心中有数,寥寥数语,就可以处方用药。但初学者强行东施效颦,如果不一步一步来,很容易思路不清,陷入见症治症的陷阱里。

后记: 本文基于老师临床带教时的口述,整理时稍有润色。尤晖

三皮按: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在这个“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的年代,最是容易出现“谈起病来头头是道,治起病来方方不行”的现象,或“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在初接触临床时,最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想把病人所有的病症都解除,处方用药杂而乱,到最后哪个也没治好,因为没有重点,处方用药没有直中病机。所以,有时候退比进更难,为医者,需懂得以退为进,面对临床复杂的疾病时,一定要灵活运用诸如六经、八纲、三焦、卫气营血、经络等辨证方法,甚至回到最初的阴阳辨证,但凡诊病,先别阴阳,大方向搞准确了后,许多疑难问题可以得到迎刃而解,但这是需要功夫的,需要为医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方能如此。总之,对于医者来说,脉诊上处方上,指下手下均为生命,每天多学一点、多思一点、多悟一点,便是对生命多一点敬畏,便是对患者多一点负责,更是为自己多积一点德!三皮与诸位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