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脐旁悸动”条文举例 一、《伤寒论》“脐旁悸动”条文举例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二、《金匮要略》“脐旁悸动”条文举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水在肾,心下悸。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卒千金作诸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2 关于“脐旁悸动”的诸家体会性描述 脐旁悸动,被认为是一种与气逆兼水滞病态密切相关的症候。 ——寺泽捷年 心脏的悸动为心悸,所谓心下悸、脐下悸、水分悸动、肾间悸动者,指腹部大动脉的搏动明显,可以视见,或者他觉很容易触及的悸动。 ——大塚敬节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应用指征为,脐周部位出现明显悸动,感觉自觉有物向胸部突起而上冲。经常应用于歇斯底里、小儿自体中毒症、神经症等疾病。有时脐部悸动向上突起上冲至心下部,引发一时的失神状态,或者引起痉挛,导致人事不省的出现。有时悸动伴有腹痛,剧烈时整个腹部均有悸动、脐下胀满、上冲至心下部,伴随头痛、眩晕等症状。或者出现气郁状态,主诉肩背拘强,腰痛。这些均为苓桂甘枣汤的应用指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一名巴塞多病(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灸法治疗结束时,出现严重悸动,并导致失眠,给予该方顿服,获得了显着效果。 我曾将该方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治疗神经性心悸亢进症。 ——大塚敬节 3、医案:诉腹部悸动、倦怠感、失眠神经官能症患者 患者为三十一岁妇人。三年前被诊断为胃炎、胃弛缓症、神经衰弱等疾病。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未见好转,不知如何是好,遂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经邻居推荐,以汉方治疗作为最后手段而来诊。 患者身体削瘦,面色苍白,表情阴郁。由陪伴来的妇人搀着走进诊室。但是当诉说病情时,话却滔滔不绝。主诉有严重倦怠感,食欲不振,吞酸噪杂。最担心的是腹部悸动,感觉在脐左侧发生形状如棒状的悸动,并有上迫心胸之势。因此,心情烦乱不安,平静不下来。有便秘倾向,月经规律,按期而至。脉浮小而弱,舌无变化。胸部听诊和叩诊,左侧有胸膜炎体征。 询问患者得知,三个月前曾患胸膜炎。腹诊,于右季肋下可触及肝脏下缘,从脐左侧至心窝部可触及黄瓜形状的悸动,全腹部呈软而凹陷的状态。此为典型的抑肝散加半夏陈皮之腹证。 ——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