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尚书》的流传 《尚书纬》说:“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 依此说,孔子所编的《尚书》不是孔安国所说的一百篇,而是从三千二百四十篇中精选出来的一百二十篇。究竟是一百篇还是一百二十篇,现在搞不清楚了,也无所谓。因为秦始皇一篇都不想看,一把火全烧了。带头看这些书的人也被砍了脑袋。还想看的就先做选择题:是留书,还是留头? 有一个人胆子大一些,既想留头,也想留书。他就是秦末汉初时济南的一个名叫伏生的书生。秦统一天下后为了收拢人才为朝廷所用,曾将那些人尖子们集中到一起,成立了一个名叫“博士”的顾问机构,伏生就是其中的博士之一。能戴这顶帽子的只有七十个人,比现在的院士还稀罕呢。他戴这顶博士的帽子可不是滥竽充数哈,因为轮到他填那道选择题时,他没有按秦始皇的要求二选一,而是毫不迟疑地将别人求之不得的博士帽往墙上一挂,再把《尚书》这部要命的书往墙壁中一藏,溜之乎之,书与人谁也找不到了,结果是既保了书,又保了头。这就是所谓的明哲保身哦,要有几两才做得到的,否则骨头早打了鼓。 秦亡汉兴后,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解除了秦时发布、汉初沿用的民间不得藏书的“挟书令”,伏生这才把墙壁挖开。可惜水浸虫蛀后损坏了不少,只剩下二十九篇。他就用这二十九篇开了私学,收了不少弟子进行传授。 汉文帝时,刘恒想学《尚书》,结果朝廷内竟然没有人能教,只能求之于民间。当他知道还有伏生这么个奇人后,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只是伏生己年逾九十,去不成了,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他家中学习。这时的伏生因年迈而口齿不清,加之地方话的口音问题,晁错听不懂,就由伏生的女儿转述其解释,晁错再记录下来。这就是史学中被称为《今文尚书》的源起。 所谓“今文”,是以秦汉为界,汉人的提法。是指用汉代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此后,伏生的弟子又根据伏生对《尚书》的解释,编成了《尚书大传》。西汉学界,是今文经学的天下,在文、景、武、昭、宣诸帝统治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全是今文学派。其中因《尚书》讲得好而被立的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个博士,都是伏生的学生。 汉武帝末年,封于鲁地为王的景帝之子鲁共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强拆了部分孔子的故居。从这些拆迁房的壁缝中,又发现了一部用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古文大篆书写的《尚书》,后人称之为《古文尚书》。由于这部书是在孔子的故居中发现,属孔家的财产,所以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保存。 古文大篆己经很久不用,当时的人都不认识。好的是有伏生的今文《尚书》作对照,孔安国很快就将它们整理出来送给了官府,并奉诣为《尚书》作序。 据说:将今古文《尚书》进行比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是书名不同。古文书中称《虞夏商周书》,而不叫《尚书》,所以人们以为这才是《尚书》的本名,“尚”字是伏生所加。 其次是古文《尚书》有五十八篇,正好是伏生所传二十九篇的一倍。而且有六篇在伏生所传的《尚书》中是合二为一的。譬如《尧典》和《舜典》,在伏生的《尚书》中就是合二为一。 晋代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入都城洛阳,晋怀帝被抓去了。天下大乱,王室图书流失,今、古文《尚书》也因此再次全部失传。 好的是六年之后的东晋元帝时期(公元317—322年),豫章(江西)内史梅赜向元帝献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据他说这部书是魏末晋初的郑冲传下来的。由于得到朝廷的认可,并被编入《十三经注疏》,所以后来流传的正是这部书。 但到南宋初年时,大儒朱熹等人开始怀疑梅赜这部书的真实性。明清两代质疑声更甚。如明梅鸯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惠栋作《古文尚书考》等,都以为梅赜版有假。 现代的学界大多沿袭朱熹等人的观点,所以给梅赜版的《古文尚书》加了一个“伪”字,称其为《伪孔传古文尚书》。并得出结论说:这部书的《孔安国序》是伪造,《孔传》是伪造,《今文尚书》篇名中没有的二十五篇也是伪造。而《舜典》是从《尧典》中分出的,并伪造了其开头的一段二十八个字……反正是假得够呛。 现在问题来了:不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大家谁也没有见过,见到的只是被专家认定为《伪古文尚书》的梅赜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辨别真假,如何读《尚书》,如何读《尧典》、《舜典》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