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初学伤寒论的时候,把这条当成经典条文,可是学了几遍伤寒论再看这条,怎么说也是不严谨,简直没有操作性可言。 中医看病讲究首辨阴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本条就给了一个标准。 “发于阳也”、“发于阴也”,此处阴阳,有解释为太阳和少阴的,也有说是阳性证、阴性证。不管怎么说,也不能自圆其说。太阳病也不一定发热呀,伤寒论第三条就说了“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少阴病也不少发热的啊。 后面“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中医是朴素的医学,应该是简单实用,加入这些东西,就玄化了,莫测高深,那还怎么学,最实用的,一定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嘛,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从《康平本伤寒论》的排版可以看出本条也是王叔和的手笔,不是张仲景写的。 清代火神派名医郑钦安著有阴阳辨诀 阴证: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阳证: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口苦,一般都按心火论治,五味中苦味属心,亦为少阳病主症之一。多从少阳证用柴胡剂,或者清心泻心之剂。 曾辅民曾治吴某,女,63岁。口干多年,伴口苦。某医院诊为干燥综合征。夜间足外露则口干,无五心烦热,不怕冷,多饮,纳多,睡眠佳,易腹泻。脘腹触诊冰凉,舌淡略暗,白苔欠润,脉沉细。 处方: 红参20g,附子60g(先煎),干姜40g,炮姜20g,炙甘草30g。3剂。 药后,口和津多,诉从未有过如此爽口感,守方再进,诸症显减而愈。 肾阳虚弱,无力蒸腾津液而口干口苦,与阴虚燥热所致口干口苦截然不同,从舌脉等不难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