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走省城 ▍广州闹市区这个体育场竟然是火药库爆炸“炸”出来的!!!

 哈哈狮的信箱 2019-07-07

编者按

圈内都知道有个“大咖”叫做林老师,有人也叫他林处。林老师不苟言笑,治学严谨,很多涉广州历史文化的书籍都留有他的痕迹。

最近,林老师也开始有大动作了,即他要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通俗地给我们讲广州的历史故事。

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沿着广州的老城的城墙遗址,开始穿越过去与现在。

于是,《广州旧闻》就跟着林老师的视线开始穿越历史…

1.这几年研究重点放在广州城旧地图上,在这个过程中对广州城墙产生浓厚兴趣,想之后写一部这方面的书,因此除了从文献和旧地图收集素材,也特别想安排专门时间沿旧城墙走走,了解些细节,也好找些写作灵感。不过好事多磨,更主要是自己的不勤奋,迟迟未有行动。正好这个星期天要送亲戚到机场,之后的剩余时间可以用来实现这想法。于是完成送机任务后,便从机场北坐地铁三号线转二号线,到越秀公园出站,先从越秀山的老城北城墙走起。

2.这张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宋三城合一后的广州城地图,当时北城墙只到了今市一大道、百灵路、越华路、豪贤路一线。南城墙则在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下图即为三城合一后的现在大致位置。

3.这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城后的广州城地图,这次扩建把北城墙修上了越秀山,城区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原来的“低隘”问题大大缓解了,也是这座后来因加建新城而被称之为“老城”的定型。

4.明代中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加建新城后的广州城,它是由老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以今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的老城南城墙及城濠玉带濠为分隔。又其中玉带濠原为老城的护城河(城濠),东起东面的护城河东濠涌,沿今越秀路、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城墙的南面流过后与当时的城西护城河西濠汇合,流入珠江。全长约超过2公里。它最早开凿于宋真宗景德年间,河面宽二十丈,深三丈。后明代加建新城,玉带濠被纳入新城,当时的富人豪绅纷纷争地,这使得其日益狭窄。清初时已仅可顺着潮水把舟开入。

5.民国时期成为一条臭水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治理玉带濠,但水质依然欠佳,加上城市发展的需要,玉带濠于1952年被改建成暗渠后而成为街巷,但名字保留下来。而现在作为街巷的玉带濠虽然仍是东起越秀南路、西至人民中路,但是中间已被分成多段,断断续续的,并不是一条连贯的街巷。图为1947年整治玉带濠涌方法。

6.出了越秀公园地铁站,沿解放北路南走,前面不远便是原老城大北门故址了。

7..昔日大北门是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汇处。盘福路就是昔日北城墙,这段北城墙是起于越秀山五层楼然后从山上下来,最后止于今人民北路接西城墙。

8.这是1910年的地图与当代地图上广州城门——大北门所在的位置图。大北门是明代合筑三城时,把象岗山凿开个缺口建成的,所以在所有城门中地势最高。

9.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的这个交角位置应该就是大北门瓮城遗址。记得以前是个小花园,路人可以进去休闲,但现在光亮工程使用,无法进入!

10.这是清代大北门的旧照片,是从城外向城内拍照的,所看到的主体建筑是城门的门楼,又叫“敌楼”、“谯楼”,是用来瞭望和传令指挥、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门楼前面有墙体围着是瓮城,它为了避免城门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而修筑的,以形成一区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作战时一旦敌人进入此处,守军可以四面围攻,成语叫“瓮中捉鳖”,也可以“关门打狗”。照片左上角建筑是城内越秀山上一处炮台,叫“粤秀西炮台”,后面会再提到。

11.大北门是1923年8月才开拆,在诸城门中算晚。按照当时文中的表述,当时广州市是要保留这座城门的,可惜由于时运不济,无力保留,只好一拆了之。

12.而“大北”地名侧一直用到现在,中国建造的第一座立交桥叫做大北立交桥,就是现在的环市路与解放北路交界处的这个立交。建于1964年。

13.这张大北门照片应该是是从山上粤秀西炮台望下拍照的,左南(城内)右北(城外)。

14.这从城内向城外方向拍摄大北门照片。所见到城台内侧紧贴城楼左右对称的漫坡道叫马道,是骑马上城的通道,主要用于运兵、粮草和武器。又有所谓的“台阶”。“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照片左边是城外的象岗山,今南越王墓博物馆所在处,当时上面建有两个炮台,拱极炮台和保极炮台。

15.越秀公园西门,从这里进去,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广州旧城墙就在附近。能够保存就因为是在越秀公园内,而其它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拆去成为了马路。越秀山为南粤名山,最早称“王山”,是因赵佗传说葬于此而名。后讹传为“玉山”。又因赵佗曾在此修筑越王台,故又名“越台山”。宋时名“北山”,又有叫“越井岗”。明代起因山顶修建有观音阁又叫“观音山”。历史上越秀山很早成为旅游胜地,也曾多次被官府和权势者占用为禁地。1928年最早建成公园。

16.西门不远处有楼梯的一个进口,便是城墙游览区的入口处。

17.入囗处的城墙下,放着几块石碑。这段广州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城墙,均被市、省、国家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可见其份量。

18.从城下往城墙上看,很给人岁月沧桑的感觉!我们今天就是要寻找这种感觉!这突出的部位叫马面,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因外观狭长如马面,故名。建筑目的为了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有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来袭敌人。

19.这是城墙西入囗,最近的这次修缮时新建了扶手和梯级,方便游人安全登上城墙。这里也是保存下来城墙的西起点,整条城墙长约1200米.。

20.沿城墙往东北走,沿山势而上。我选择走城墙的内侧,虽然眼所看到是今天的娱乐升平景象,但心里所想更多是昨天,特别想象当时兵慌马乱狼烟四起和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景象。

21.城墙上这些孔主要是用于守城人向外瞭望观察,在观察时更好保护自己。

22.城墙顶外侧是迎敌方向,这种呈凹凸形状的叫垛囗,是供战斗人员瞭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有垛囗的那边城墙又因此称垛墙,以区别另一边宇墙,而垛墙和宇墙又都叫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的统称。

23.这边小山坡上的水塔于1931年建成,叫越秀山水塔,又叫观音山水塔(越秀山以前又叫观音山,因山顶上原有观音庙),是历史上广州建造最大的一个水塔。一度享有很大名气,列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而它的所在处之前曾是个炮台,叫粤秀西炮台。

24.也有资枓称它象岗山炮台,据说那山岗原是象岗山一部分,与今象岗山(今南越王墓所在处)是相连着的,但明初扩城开建大北门时拆断了。又据记载那里曾经有大钟,用于正午十二点报时放午炮。不过今天用象岗山炮台称呼就很容易搞晕人,因为今象岗山上旧时也建有两座炮台:拱极炮台和保极炮台,所以一提象岗山炮台很容易以为是指这两座。图为1884年《广东省城海防图》上的大北门和粤秀西炮台。

25.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水塔照片。广州自来水清末创办,到民国才有较大发展,但使用仍未能普及,仍是令人瞩目的新事物。过上当时周围没有高大建筑,水塔屹立,雄伟壮观。而水塔所屹立处当时是高处,又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现在不一样了,掩没在一片平凡中。

26.今天和平年代,城墙原本最主要的防御保卫城市功能已完全失去,而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和旅游景观,有了这些古旧的城墙,更显时代沧桑与现代美感。

27.每天无数游客为此“竞折腰”。

28.昔日起防御作用的城墙。照片为越秀山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墙。

29.往前走来到五层楼,这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城楼。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和城墙北扩时一起修建的。

30.五层楼地处城墙最高处,羊城景色可以尽收底,因此它的正面是选择面向城内,有回廊和护栏。

31.而它的侧面和背面就不一样了,几乎全密封的墙体,门洞或窗孔很小,数量也少,这样有利于防御。

32.五层楼背面。

33.清代五层楼旧照。

34.清末广州城照片,当时就是在五层楼顶层拍摄的。五层楼是全城至高点,可以一览全城。

35.清代曾在五层楼顶楼设文武庙,祀文昌帝君和关武帝。

36.当年洋人游览五层楼的照片。

37.1928年,改为广州市立博物院。以后便一直做博物馆了。

38.民国发行纸币上的五层楼。五层楼建成以后一直是广州城的主要城标。.

39.看到这图片,一般人都知道这是广州富力足球队,是在越秀山体育场的比赛。而很少人知道,这个越秀山体育场的前身是一个真正的火药库。不信你继续往下看……

40.这是1900年《广东省城图》上火药局。就在五层路下面。火药局,也就是清军的弹药库。

41.这个清军弹药库,1907年发生一场大爆炸,留下了大坑,民国时人们就在此处修成体育场。这是当年爆炸后一片废墟的情景。.

42.这是当年爆炸后一片废墟的另外一个图片。

43.1929年《广州市全图》上的越秀山公园和运动场。

44.日占时期,一个日军随军记者写了一个小册子,记录下当时的广州见闻,其中记录了五层路下的运动场,成为战壕,他在文中是这样写的“与其说是山不如称为丘的小山连续着,此山祀观音,又有一名称为观音山,是广州市的名胜。亚热带树繁茂,山在整年中为绿色包围着,成为驾汽车兜风或散步等的市民行乐之地。山腹上无数防空壕,黑黑地张开口正在讲述空袭的恐怖。”图为这个日本人画的示意图。

40.离开五层楼,可以选择东南方向沿城墙顺山势下山,那边便是越秀山公园东门,出东门便是小北,那边有老城小北门。但由于走的有点累,于是结束了今天的游走。

41.说回星期日当天的行程。离开五层楼我选择了沿西南方向往大北门处回走,不过与来时上山不一样,下山是沿城墙外走。从城墙外往城墙看,感觉很不一样,城墙显得高大坚固和险要。

42.城墙的墙体上青红两色分界明显,红色在下,是用特别厚大青色在上,表明城墙是在红砂岩的城基上,用特别厚大的青灰色城墙砖与朱砂砌砖而成。与越秀山上这个明代古城墙和五层楼均被列入广州三大明初地面古迹,另外一个是惠福路的五仙观。

43.出了越秀公园西门走盘福路。很多人可能很奇怪,为啥会有一条路斜着连接解放路和东风路(如上图),其实这一段原来是一段城墙。为明初广州城北扩时修筑。民国后拆城墙建成马路。

48.昔日盘福路一带城墙的旧照片,是从城外向城墙拍摄。其中西濠涌明晰可见。

49.这张是城内拍摄的,城墙在远方,有不少中间菜田和鱼塘。各位可以想想,盘福路城墙内的这一片农田与鱼塘是现在的哪里?

50.这是1912年地图上的大北门和今盘福路上城墙及附近。这样可以看的比较明晰。

51.这就是当年城墙拆出来的盘福路。远处建筑物是什么呢?

52.现在长不到800米的盘福路,饮食业兴旺,是广州著名食街。

60.今盘福路东侧仍有一条东西向叫“添濠北街”的巷子,应该是与宋代西城城濠有一定的关系。从旧地图可以看出。原本的添濠北街是南北走向,它的南端是接东西走向的添濠街,该街位置是在现在的东风路,可能就是之前的城濠,城濠消失后变成巷子,后又扩建为德宣西路,今为东风西路一段。又添濠北街南面曾有一条叫“北城根横”的小巷,应该是和扩建后的明城墙有关系,因为它是东西走向直通到北城墙的脚下。而之前它的西面靠城墙是有条叫“北城根”的南北走向巷子。

61.1912年《广州市图》上的添濠北街、天濠街。

62.1982年《广州市街道详图》上的添濠北街和北城根横,后者今也巳消失,所在位置现已经为高楼大厦了。

63.过东风路天桥,来到百灵路。原宋三城中的西城北城墙在这里,但这段城墙应该是明初北扩时就拆掉了,原本和它连接的今市一大道那段则扩建为明北城墙。也就是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的“市一大道”就是盘福路原来盘福路的一部分,也就是原来城墙的一部分。

64.1899年夏,广州瘟疫流行,死者无数。由于每天晚上广州城西门关闭,晚上死在街头的人无法及时送入城内的收敛机构。当时在广州有着较高声望的绅商陈惠普、陈香邻、陈卿云等人自发募捐,购买城西门外金子湾地段,开办城西方便所,专门收治在疫病流行中病倒街头的穷人和收殓倒毙街头的无主尸体。1901年,城西方便所与位于广州城北的城北方便所合并,更名为城西方便医院。

65.抗战胜利后,方便医院曾举办过一次最大规模的募捐活动,筹得善款80万港元。在广州解放前夕,时任广州市市长欧阳驹及其亲信将方便医院的现金、存款全部卷走,致使全体医护人员及病人的伙食都成了问题,最后还是在人民政府朱光副市长的批示下才解了燃眉之急。

66.走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市一大道。这里是原明城墙所在处,而明北城墙这一段又是在原宋西城北城墙西段基础上扩建的。原宋城墙在今百灵路和市一大道。2014年,这里发现了宋明城墙遗迹,被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1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列入全国38项重要专古发现之一。其中所发现的宋代城墙为西城北城墙。

67.还发现了明代城墙在宋代城墙基础上略向北拓,是将宋代城墙上部推倒,留下城墙下部,并且将域内侧地面頃高至保留的宋代城墙顶面,将宋代城墙外壁包边砖墙大部分拆除,再将城墙略向北扩,修筑广州城墙西北段。

68.如果你去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你会发现,现挨着市一大道北边突然下沉需要很多台阶相连接,然后就是一片低洼地,缘故就是于市一大道原来是城墙及城墙外(北边)是西濠的缘故。

69.市一医院西门,位于今人民北路,昔日城墙从这里穿出来转入今人民北路,变成南北走向的广州城西城墙。这里城墙坚固,且为西濠护着,易守难攻。但昔日清兵第二次攻打广州城,先是主攻放在小北城墙,久攻不下,后改这里为主攻点,在西山架炮轰塌城墙,强渡西濠,结果得手。

70.市一医院西门出来后转入人民北路,这里是原广州城的西城墙。

71.今挨着人民北路西边,同样是低洼地,也是和西濠有关。这段拆城墙开出的马路,最初起名长庚路,因原沿城墙西面是长庚首约、中约和三约。长庚是天上西方星宿的名字,东启明西长庚,中国最传统的按方位起名习惯。

72.明清两代,在明清两代期间,该路南段(即市一人民医院南大门口以南)是广州城西城墙。民国23年,兴建马路,拆建改名为长庚路,这条长庚路从兴工至完时间共十年。1953年,长庚路北段至虎山(今火车站)名为虎长路。偶有挑担货郎叫卖,有茶档摆卖。由于有方便医院(即市一医院)建在该路段的高岗旁,所以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这里开设了很多棺材店及私人收殓组。1958年,长庚路北段(近现在东风路口的路段),建成湖边新村、工人新村。1960年,把虎山路和长庚路合称为人民北路,长2223米,宽27米,混凝土路面,是广州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之一。1985年,1985年左右由人民北路起点建高架路至六二三路。

73.向南行至中山六路七路与人民路交汇处,这里叫西门口,是昔日正西冂所在处,故名,现有瓮城遗址。

74.清代西门照片,应该是在城内拍摄,照片上城楼左边是城内建筑。。

75.洋人画的西门。画的是城外。

76.正西门瓮城遗址。199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了明代西城门瓮城遗址。瓮城遗址为拱卫城门,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这个瓮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城门囗城楼基址。2010年迎亚运建成绿化广场。但可惜现在被围了起来并上了铁锁。

77.正西门瓮城遗址。199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了明代西城门瓮城遗址。瓮城遗址为拱卫城门,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这个瓮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城门囗城楼基址。2010年迎亚运建成绿化广场。

78.这是1999年挖掘现场。

79.这是1918年拆西门的报道。

80.昔日拆西城门情景。西门是当时最为繁忙的城门之一,它门外一条大路直通增埗、西村、沣塘等地。1920年广州市市政公所拆除西门。

81.离开西门口南行,继续探寻广州城墙。

82.这是当年拆西城墙后马路在建的情景。西城墙是广州城墙中最早拆掉的。马路建成后起名丰宁路。1966年改名人民中路。

83.今天的人民北路。该道路建成后一直是商业旺地,曾经是广州最繁华热闹地段之一。

84,.由于南北向的道路很少,所以即使在车辆不多的80年代初期,人民路的交通堵塞成为广州市的一块心病。1985年广州有这么一组数据,广州市区机动车辆平均时速在1965年是二十公里,到1985年的时速是十二公里。1985年广州市区每人平均道路面积只有一点三五平方米,仅为十大城市人平道路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广州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全国最低,车辆密度全国最高。尤其是随着穗、深、珠高速公路的建成,进入市区的机动车辆预计每天将增加三至五万辆。于是在繁华的人民路上修建了一座高架,叫做人民高架。有观点说,由于人民高架的修建,人民的繁华地位逐渐被取代。上图为当年关于人民路拥堵的报道。

85.前面转入大德路,那便是老城城墙拐角。原本向南走的城墙在此拐弯后变向东走,这一线的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便是老城的南城墙。在宋代时,这里的南边就是海了。而这拐角处据说原有角楼,叫西南角楼,它和东南角楼是现知广州城城墙仅有两座角楼。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设施,起瞭望和防御作用。但这座西南角楼早巳不存,且未有确切的图象记录,包括地图,只有明初一张疑似有,甚至连文字记录也很少。

86.明初《广州府南海县之图》上疑似西南角楼。

87.明初《广州府南海县之图》上疑似西南角楼。

88.旧地图对这个角位很多都是这样标,历史上曾为清军的操场(箭道),故现有“操场前”地名,另有铁局,为清军制造军械的地方,故留下“铁炉巷”。

89.今操场前,一条南北向街道,南起大德路,北至同乐路。

90.1982年《广州市街道详图》上的“拐脚楼”巷,在诗书路囗西面。1987年《广州市地名志》记该街位于拐角楼(即一一东南角楼,笔者注)之东侧,故名。但它说角与脚同音是站不住脚的,粤语里两者是不同音的。又和地图上已经不一样了,今天的拐脚楼巷是“倔头巷”(粤语,断头路、死巷的意思)。

91.今铁炉巷,东西向的巷子,东起诗书路,西到操场前。有资料显示,当年炮轰瘦狗岭的大炮就是铁炉巷这里生产出来的。

92.拐脚楼巷现在是从这个设有铁门,标着“大德路21号”的“巷囗”进去。

93.“拐角楼”在大德路和人民路交界处的一个小内巷子,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广州南城墙和西城墙的拐角处,而“更楼底”在海珠区漱珠涌(暗渠)东侧巷内,是因为清代这里有一座打更楼,即报时、报警的高楼在附近而得名。

94.走进去发现里面其实巳经是完全封闭,与别处不相通,因此似个大院,不象是一条巷子了。

这次游走就暂到此为止。

95.这次游走的路线就是图中红色标注部分,即从五层楼沿着越秀公园、盘福路、市一大道、人民北、人民中,到大德路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