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历史延伸”。 当我们了然与自身相关的历史时,大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就拿我们朝夕相处的故乡而言。当被外地人问起,你是哪里人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经过脑子地回答:福建人。但是福建人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把福建这块土地发展起来的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很久很久以前,30—40万年前,福建这地方就有人了,我们且洋气的称他们为福建先民。 整个旧石器时代,福建先民的行踪更多的是在沿海一带的低山丘陵,闽南,闽东都有;也有出现在闽中大谷地,永安、清流、武夷山、三明万寿岩等地。 新石器那会,他们活动范围更广了。先民们靠一双大脚,沿江河探险,一直走到福建的腹地,渐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考古家推测,在那个时候,福建人就已经与邻居广东北、江西南地区的人有了间歇性的相遇。 △咿呀的眉目传情,或是举起棒子就互殴 大概距今三千年前后,福建逐步形成了《周礼》中称作“七闽”的多部族群落。 战国中期,楚打败了越,来自浙江的越王勾践的后代就向南方逃跑,其中一支到了闽中,和当地的福建本地人在一起,发展成了闽越族。
秦一统中国后,在福建设了闽中郡,闽中郡当时的首领叫无诸。秦统一没多少年后就乱了,无诸带着福建子弟兵跟着刘邦打战。刘邦当了皇帝,无诸被封为闽越王,建立闽越国,建都福州。
汉末,福建被东吴占着。东吴天天要打仗,男人不够用,就常常在福建拉壮丁,这造成了福建人的不满,尤其山区的原住民好几次扯旗叛乱。为此,孙策、孙权兄弟都先后派过大军来福建征讨,并逐步加强了对福建的管理和开发。
总的来说,那时候的福建还是边穷地区。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先是皇后搞宫廷政变,然后司马家兄弟“八王之乱”,内战搞了16年。北边的匈奴一看,乘火打劫呗,于是西晋没了,命大跑出来的,到了南京成了“东晋”。
就这一次,中原一路跑到江南的人有不少。可是,江南也不是莺歌燕舞。东晋100多年,以及后面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王朝100多年,也都是血光之灾连绵不绝。很多从北边跑到江南的人,包括江南很多本地人,只好又跑呀跑,跑到了更偏僻,也相对安定点的福建。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那阵子,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而福建人的谱系,从此后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时间跑到了589年,隋朝军队灭了统治福建的陈朝,于是福建人在200多年后,再次在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中,与中原主流文化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从唐朝建立的618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福建人口达到一个高峰。开元年间,福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官方统计共有10万余户,比隋代增加了几倍。 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战乱纷飞,北方人又开始往福建跑。尤其唐末黄巢之乱后,一直到五代,各路军阀在中原大地杀的屁滚尿流,北方老小再次往南方一波波的搬家。
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就是光州刺史王绪带了自己的部队和光州、寿州两地百姓数万人来到福建。这是什么概念,这次移民人口大约占了福建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支部队在来福建的路上,发生过一次兵变,王审知几个兄弟在兵变后成了首领。后来是他们带着这几万人统一了福建。 王审知很聪明,深知人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热情洋溢地招徕外省人来福建定居。安民告示一出,移民来福建的人更加络绎不绝。
王审知死后,他儿子在926年建了闽国,945年就被南唐给灭了。吴越国也在这时候乘机来抢福建,占领了福州。加上割据泉州和漳州的福建本地土豪,福建被一分为三,一直到宋。 另外,从唐代开始,福建的福州、泉州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地。海外贸易,北至辽宁的渤海国、契丹国,南到广州、东南亚各国,水手、商人、女人注定的那些交集,不可避免也会有人口上的交流,在加上当时福建的佛教兴盛,也推动了与印度、朝鲜、日本的各方面来往。
宋代,全世界经济文化最厉害的就是中国。而福建,又是宋朝,尤其是南宋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世界看中国,中国看福建,福建风光,一时无两。 这光荣背后最重要的推动因素还是人,按照现代的说法,叫人口红利。
隋代福建仅有12400多户,平均算下来,当时福建每10平方公里一户人家,这哪里谈得上什么经济发展。唐五代北方移民大量进入福建,到宋统一中国的时候,福建已经有了46万多户人家。到北宋末年,已经有了100多万户。 南北宋之际,金兵南下,中原再次陷入战乱,中原士子举族南迁,又是一波移民浪潮,南宋初年,福建人口又比北宋多了30多万户。
一直到南宋中期,外地移民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入福建,福建人口达到了历史最高点——300多万人,福建成了当时国内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好景不长,蒙古人来了。南宋被元军追着边打边跑,一群大臣护着赵家两个宗王陆续进入福建,其中益王还在福州即了帝位,迎来了第一个流亡皇帝。
在攻入福建的元军中,蒙古人并不多,汉人部队还是数量最多的头牌,其次是色目人组成的合必军。 合必军这支部队在1282年被驻扎在了泉州,留在了福建,这使得泉州的波斯人大增,成为一脉。元末战乱,福建境内军阀林立,就是这些波斯人,也扯旗自己搞了武装队伍——亦思巴奚,控制了泉州十几年。
宋元之际,一个叫阿拉伯人的蒲寿庚甚至当了“安抚沿海都制置使”,一手把持福建海外贸易,番人更盛,在泉州反客为主了好几十年。到今天,可查证的,福建泉州就散居着五万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除了泉州,福州也有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后裔。 从宋元开始,福建就逐渐成为人口过剩区域,向外流动大于输入,这一点到了明代更为突出。
明朝初年的时候,福建人口有384万,而当时全国人口不过4900万左右,差不多占到了十三分之一。2000年的人口统计,福建人口3100万,约占全国13亿人口的四十二分之一。可见,明朝那时候,福建是全国的人口大省,福建山多地少,人口只好向外迁移。 宋元之后直至今日,人口的交流演变从来没有停止。 △宋元之后,人口的交流演变变得频繁。 战争、叛乱、匪患、宦仕、部队驻防、流民、贸易、宗教……继续不断改变着某个地方人的构成。 福建人在明以后的基因组成变化,还有些值得单独提提的,比如清八旗军进驻福建,留下满族后裔;太平天国部队四次进入福建;清末五口通商;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 △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进福州城 解放战争时期,进入福建的解放军三野十兵团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分是山东人。以及1948年,不同批次随军接管福建政权的南下干部,他们主要来自老解放区的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还有一批也是随军来福建的知识青年为主的南下服务团,他们主要来自上海。 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市动员大批职工支援福建建设,涉及搪瓷、保温瓶、皮革、日用五金、木材、食品、造纸7个行业,总人数达700多人,此后很多人便在福州定居下来,在把马路建起小区“上海新村”,也是福州第一个新村。 解放后,1958年,福建山东两省达成协议,由山东动员壮汉到福建当伐木工,一下动员有2万多人,后来为了稳定军心,干脆把他们的家属也动员来了,有4万多人,他们来了后,主要分配到了南平,三明,龙岩三地,南平最多。除了山东,动员来福建当伐木工人的,还有上海、广东、安徽、江苏等地,也都各有数千人不等。 △1958年三钢建设工地 1964年,福建“小三线”建设,又给上面递了报告,希望上海再支援点工厂来福建,这次又搬来了11个工厂,又从上海搬来了四千多人。 △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最近的,就是接收“三峡移民”,2000—2002年,实际搬来福建的有五六千人。 △福建人民热烈欢迎三峡移民 当今世界,人口流动之频繁,数量之庞大,以从所未有的速度重组着每块土地上的人群构成基因。随你风从哪里来,在福建,我们就都是胡建人。 ![]() ![]() 闽都文化研究会 www.mdwhyjh.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