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金良
郭金良创作(局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每当看到别人写的一手好字,而自己的字软塌塌,歪歪斜斜,便由衷地羡慕别人,心里想:什么时候我的字也能写得那么好,该有多好!奈何自己尽管很刻苦努力,但在自学的道路上走过很多弯路,最终收效甚微。 机遇终于来临,2017年春,我在网上看到吴江书画院开设成人书法工作室,当时我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有了学习书法的专业老师,忧的是我是否能够进去学习?经朋友介绍,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吴江书画院。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就被老师认真的教授、系统的分析、科学的引导及学长们的热情所感动。 老师教我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入手,之后又学习了《雁塔圣教序》,系统地学习了基本笔法“5+2”。对于《阴符经》这本帖,我起初并不怎么热心,也没觉得有什么好看之处。由于我之前学的是柳体,比较规整,棱角分明,笔画的修饰性极强,使我长期停留在柳体的影子中而不能自拔。 两年多的学习中,我对这两帖有了基本的认识,让我对该帖越看越活,对禇体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两帖尽管出自于一人之手,但很多地方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了S型的笔势及调锋手法,如若不认真观察就很难区分开来。《阴符经》是墨迹,他的牵丝连带非常明显,特别体现了书法中的“精气神”。而《雁塔圣教序》则是碑刻,表面纤瘦,实则劲秀饱满,在起笔上采用了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切,竖画横切,首尾之间的顿挫提按使转都有非常成熟的技法。 一次课堂上,老师看过我写的字以后,耐心地给我进行纠正,他从执笔、行笔、收笔等方面进行细节示范。老师的每一次示范,都使我惊叹万分。他的入木三分,如刻如铸,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 我认为,要想好好学两帖,基本笔法是关键。 基本笔法,是通过无数次的读帖和科学的书写来完成的。比如说:在《雁塔圣教序》中,它的单字粗细变化不是很明显。横划起笔,大部分是方笔,以“三”字为例,第一、二笔,俯,仰,第三笔横就像长长扁担支撑起整个字的重量,显得特别潇洒大方,外形比较宽扁,大致呈梯形。而《阴符经》中的“三”字则近方形的梯形。前两横形状基本没什么变化,末尾横,也像弯曲的扁担,起笔圆转逆锋,行笔稍快,缓慢收笔。撇, 在两帖中发力点都在开始,行笔果断,到了尾部有了区别,《大字阴符经》慢慢加力,一送到底,然后再逐渐撇出,而《雁塔圣教序》收尾之处逐渐变细,沉着地甩笔出锋,好似飞鸟入林。捺,平捺起笔呈“S”形,《大字阴符经》中的捺,厚重圆润含蓄,帖意十分浓厚,而《雁塔圣教序》雄强,厚重多碑意。 学习书法一定要多看,读帖能加深对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理解,使每个字成竹在胸,书写时跃然纸上,而不至于中途断气。我有个不好的习惯,拿起笔就想写,只保量,却没保质。结果写出的字气韵不畅,一节一节的,好似驾驶员开车不太熟悉车的性能,油门刹车离合配合不好,使车显得摇晃不定,所以写字也同理。 另外,要多读书,读书法理论的书,读书法以外的书,如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等来提高学养。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学习始终贯穿着进步——停步——进步,也会产生很多苦闷与彷徨。我很感谢我们这个温暖的学习团队,这些作家、诗人、艺术家、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们,都给予我一直以来不敢懈怠不断奋进的动力。 我喜欢用古人的话来勉励自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法学习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2019-07-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