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杜甫的“茅屋”情怀,原来老先生的愿望那么可怜

 写乎 2020-09-14

作者必看:

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西城尾生

(仇池山)

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当时属“名门之后”,早年家境宽裕,未尝与柴米油盐打过交道,过着悠哉悠哉的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诗,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曾年少轻狂“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也曾狂放不羁地写下豪气干云的《饮中八仙歌》;先后游历过吴越和齐赵之地,很是过了段“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登泰山而《望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流露出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天宝盛世”的没落,诗人杜甫的家境亦一落千丈。

四十四岁壮盛之年,甚至亲眼目睹小儿子饿死,嗣后亲历战乱等系列遭遇,又因对污浊的时政心灰意冷,遂弃职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开始了他的“流亡之旅”。

(杜甫)

(一)“安史之乱”后的杜甫在“流亡”期间,曾逗留陇南仇池一带

仇池山在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境的大桥镇,地理位置在东经105°20'与北纬33°45'之间,海拔1791米,自然高度793米,四周红岩石壁、险要无比,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

仇池山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山神殿里有伏羲塑像。

学者研究认为,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纪(今甘肃天水范围)。传说刑天和轩辕黄帝曾在常羊山(即仇池山)决战,轩辕帝斩断了刑天的首级,刑天立而不倒,挥舞干戚(就是盾牌和长戈)。

历史上,仇池山及周边数百里曾建立过长达333年之久的仇池国氐族杨氏政权。氐、羌、藏各民族曾于此繁衍生息,南北朝时期逐步向陕南和四川北部等地迁移。所以,仇池山也是氐羌人的“祖山”。

(仇池山)

话说大唐玄宗天宝末年陡然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得这个帝国元气大伤,战火波及之处,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直至唐肃宗乾元二年,战乱依旧未能平息,而中原和关中的百姓们困苦益甚。

国势如此,大诗人杜甫也不能幸免,其家境早已穷困不堪,在遭贬弃官情况下,由关中到陇右、由秦州而成州,沿着仇池(现今陇南西和县及成县一带)周边走了一遭(这段路程在《秦州杂诗》中有诸多描述),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南行入蜀。

逗留仇池期间,杜甫感慨系之,反复吟诵,留下八首脍炙人口之作,至今在仇池周边广为流传。这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仇池之行。

(成都杜甫草堂)

(二)“诗圣”的茅屋情怀

嗣后,杜甫入蜀在成都居留期间,筑茅而居,适逢秋季下雨之前一阵大风,掀去屋顶茅草,而附近顽皮的孩童们竟然抢了茅草跑进远处的竹林,身疲形消的杜老夫子只能眼睁睁地倚杖叹息,致使屋漏床湿。

诗人随后写下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叹,将诗人推己及人,胸襟博大,忧国忧民的情怀淋漓尽致地抒发而出,读来感同身受,直抵人心,因而传诵至今。

但是,关于杜甫“茅屋”之感叹,并非独此一篇,在入蜀之前,曾经在陇南仇池山下,流连辗转、几度徘徊、难舍难分,最终吟唱出“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诗篇(《秦州杂诗》之十四)。

当是时也,杜甫视仇池为福地,其山周围万山环抱,山上良田百顷,洞天石扉中溪流潺潺神鱼(一种半透明的鱼,据说食之长寿)漫游,真一个现实版“桃花源”也。

(仇池山)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杜老夫子想着在山上筑茅而居,与白云为伴,与林泉比邻,神仙般地过完余生。

在此之前,仇池其实早已在夫子心里魂牵梦绕,通过各种渠道对仇池山的神奇地貌、伏羲女娲的美好传说、深厚文化及氐族政权传奇历史与英雄故事熟记于胸,心向往之。曾在《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判官》中说:“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在秦州寓居期间有云:“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虽未与仇池见面,却已“神交”绵绵,加之在秦州缺少亲友,生活拮据,家境困苦,难以支撑。于是南下而来,开始了其一生与仇池的唯一的“亲密接触”。

进入仇池地界(今陇南西和境内)后,诗人途经盐井(今礼县盐官),进入寒峡(今西和长道大湾峡),沿漾水而上,游览了法镜寺(在今西和石堡乡),到达成州治地上禄县城(今陇南西和县城),后又翻越横岭山,经青羊峡,到龙门镇(今西和石峡镇),有《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等诗篇为证。

(成都杜甫草堂)

在此稍事休息几日,又经由高河口乘车而上至元坝,经官坝至喜集,一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杜甫《秦州杂诗之石龛》),从“飞龙峡”到寺儿沟口,这一带恰是沿仇池山东垄南下而行,沿途峡谷蜿蜒,峰峦险峻,石壁耸立,水波滔滔,最终才“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在寺儿湾下仰望着八峰石窟,脚下曾经是故仇池国的皇家寺院已成了废墟,据说石窟是洪水淹没山下的寺院后很神奇的从石壁上突然出现的,其实应该是当时为了避免寺院再度被淹才在头顶石壁上凿岩造像,成为石窟,估计当时有栈道由下而上。

不知诗人面对脚下废墟做何感想,只见旁边的坡地是成片竹林,伐竹者悠扬而带点悲怆调子的山歌仿佛从云端而来,与伐竹者的对话了解到是为了官家伐竹造箭,已达五年,怕只怕竹子伐完无法再给官家造箭了,哀婉之情溢于言表。

(仇池山)

接下来,诗人在“仇池”心脏“骆谷城”将息下来,这座仇池古国曾经的“国都”,占据蜀陇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一般情况下,仇池政要及贵族皆居于此,逢战事吃紧时,才拔腿上山避祸。站在骆谷城头,可将仇池山之“雄峻之状,覆壶之形,嵯峨之高,绝壁之险,以及城郭楼橹自然天成之态”看的清楚明白,奇幻之境使得诗人激情难耐,夫子在心里应该大喊;“仇池啊仇池,我来了!……”

于是,上山,勘察伏羲生处,寻访仇池遗址,听山民说那过去的事情,于洞天石扉之中参悟大道,在仇池之巅俯视桃源胜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唏嘘之余,诗人杜老夫子发出了“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概叹与热望。

茅屋,这个古往今来的文人贤士们精神寄托的实物载体,不知道倾注了他们多少情感,藉此获得心灵的慰藉,是他们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

(成都杜甫草堂)

(三)诗人的茅屋在成都最终建成

遗憾的是,杜甫在仇池虽流连赞叹不已,却没有在此颐养天年,最终却徘徊而去,入蜀去也。是什么原因是诗人惆怅地与仇池告别,他心中的茅屋最终在成都浣花溪旁草草而就,又被秋风所破,愁苦不堪?

原因无他,就是生计问题,杜甫一行,拖家带口,在当时山河破碎,战火纷飞,重徭苛稅,生灵涂炭的年月,户户贫困,家家难挨。仇池一带当地人,或以砍伐林木烧炭为业,或以狩猎为业,或以耕种为业,杜甫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遭贬去职,无以为业,且体弱乏力,又无亲友相靠,在此生存实属不易。加之此处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世几近隔绝。

仇池虽美奈何太过寂寞冷清,“梁檐虽好实非久留之地”,无奈之下,只好一步三回头,奔着成都找朋友去了!

这是杜甫的遗憾,也是仇池山、仇池人的憾事。

但是仇池后人依然固执的认为,杜甫在仇池是居留过的,甚至盖过茅屋,名曰“白云草堂”,以证其在这一方净土要养老归终的事实。然数千年烽火硝烟,“草堂”已渺无踪迹,无可寻觅。尽管如此,我们这方水土之人,依然要感谢这位“诗圣”,留下来这些动人的诗篇,在一千年多年之前为仇池做了“活广告”,使其声名远播,传至四方。

后来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对仇池的无限向往(同样有诗为证,在此不详举),又何尝不是杜老夫子的功劳呢?

(成都杜甫草堂)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意境“更上层楼”

诗人在仇池发出的“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感叹,是对自身遭际的感怀、对和平生活和田园生活的向往,是自古以来的士大夫们“隐士”情结的体现。然夫子的士大夫潜意识中的“家国情怀”促使他虽在逃亡之途,却心系家国天下,无时无刻无不记挂着中原战事、天下苍生、朝廷安危。

个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寄托在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前微不足道。于是,在成都浣花溪旁,在瑟瑟秋风里,在漏雨的茅屋下夫子拄拐而立,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忧国忧民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声,其视野更宽、胸怀更广、境界更高、比之前者“更上层楼”。

“安史之乱”平息后,诗人急于返回故里,于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恨不得一日即回故土。

遗憾的是,杜甫最终未能回到家乡,大历五年(770年)冬,一代诗圣杜老夫子凄凉地去世在回家的路上,一条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船,见证了诗人最后的时光。

想想当时的情景竟让人唏嘘不已,斯人已去,其情可哀,其景悲凉。我们只能感谢,感谢历史的余晖陪伴了“诗圣”最后的时光,曾映照过夫子的那具经历家国离乱的身躯,抚摸了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庞,抚慰了那颗有志难伸犹自不甘的心灵。

向伟大的先贤杜甫先生致敬!

(仇池山)

【作者简介】西城尾生,本名方添木,甘肃陇南市西和县人。地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情感、散文、杂谈类自媒体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