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唱发声“共鸣三要素”的正确关系

 wujingsha 2019-07-08

戳蓝色字“声乐公开”关注我们哟!

歌唱发声“共鸣三要素”的正确关系

沈湘歌唱学体系表明,没有“一腔二气三声音”的歌唱发声的条件和程序,没有“声门适度”的感觉,就不可能在标准的基音音高里出现相应的泛音共鸣音色。基音和泛音在振动中同时产生的振动频率混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既有旋律音高又有共鸣泛音音色的歌唱艺术魅力。

在歌唱发声的程序上必须按“一腔二气三声音”来进行。在演唱之前的一刹那,是先想着声音呢?还是先想着发声的共鸣腔体呢?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凡是起音发声之前先想唱成什么效果、什么声音的学生,唱出来的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歌唱的音质差。他们都因为把歌唱发声的心理程序搞搞颠倒了,因而犯了“用声音唱声音”的通病。

沈湘教授的声乐教学法非常明确地向我们指出:“在歌唱发声之前的一刹那,用用“吸着唱”或“惊讶”的感觉将全身的腔体打开等着声音的到来,然后在气息流动的前提下“往下叹',好听的声音就会自然地产生出来了。”从这里我们看出,沈湘歌唱法“一腔二气三声音”的心理程序对歌唱形成优美音质具有怎样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个心理发声程序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用声音唱声音”往往找的是劲儿,歌唱发声嗓子周围总也摆脱不了“劲儿”的干扰;“用腔里的气儿唱”就不同了,嗓子周周围没有任何感觉,优美的音质是意识作用在肌体张力的协调关系产生出来的。所以,歌唱者要深刻理解沈湘歌唱学体系的主被动论,进一步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一腔二气三声音”歌唱发声的科学程序。

我在演唱《多么冰冷的小手》这首男高音咏叹调时,令我记忆犹新的唱法就是:在头腔的中间(是空的感觉)仿佛“看”到一个“问号”似的小弯,“拢”住了一个“小共鸣点”(黄豆大小)。在演唱中,头腔的空间与后背上下的空间是“虚张”的“气行于背”“吹瓶口”的感觉,将气在意识上源源不断地送向共鸣点。这种高位置产生的共鸣音色,始终是在深呼吸稳定的支持状态中,在头腔里不断地发出集中明亮的共鸣音色。我自己听着声音并不大,但录出来的音量却很大。我的注意完全放在了后半身,让后半身那种像上下抻皮筋似的极轻巧的力量,用“一腔二气三声音”的程序自如地毫不吃力地尽情演唱着。音越高下叹上吹的气越大,共鸣点越小越集中。啊!这是最令我兴奋不已、淋漓酣畅地陶醉在沈湘歌唱法美妙的体验!

在研究中我发现:共鸣乐音和优美音质的产生,是在“一腔二气三声音”这三位一体的统中形成。它们的运动,是在“打开”和“集中”并列的反向意识关系中建立的。只有“打开”的意识没有“集中”的意识声音是空的暗的;只有“集中”没有“打开”的意识,音色是尖的,声音不圆润。只有同时找到“腔体打开音色集中”的感觉,就能灵活地操作自己的声音,让共鸣音色把歌声美化到辉煌灿烂,优美动听的境地。

腔儿和共鸣点用什么方法形成?最简单地方法就是“心理成相术”。演唱时,在注意腔体共鸣的同时,只要将注意集中在那个声音膨胀的“心儿”,用“内视觉”“看”和“想”着一个“闪闪发光”的小共鸣点,音色就集中了。共鸣点的形成用的是意识,而不是收缩的力量,这一点非常重要。向小共鸣点送气,也是从以哼带气的意识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说:音越高,以哼带气“吹瓶口”的意识越强。男声高音“关闭”的真、假混声就是在这样巧妙的意识中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