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了冬至就数九,为什么过了夏至不数伏呢?

 拓荒牛550 2020-10-16

夏至已至,吃过了夏至那碗很有面子的面,有小伙伴就开始思考提问了。

冬至之后就开始数九,就开始玩儿九九消寒图了,为什么夏至之后不数伏呢?

还有,为什么冬至之后是数九,夏至之后是数伏,怎么不数九呢?

玩够了九九消寒图,有没有九九消夏图呢?

这几个问题,问得还是挺有技术含量的。要说清这些问题,先要从二十四节气开始说起。

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也就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气,一节一气,合称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就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说通俗点就是过去的老黄历上写的那一套。现在的挂历、台历包括手机上的日历,有的还保持着老黄历上的那一套,也叫农历,老辈儿人也管这个叫neng(能)历,也有的说叫阴历。

咦,怎么又出来个阴历,不是太阳历吗?

哦,还有一个叫公历,就是公元纪年历。

感觉越说越乱了。

其实呢,传统说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太阳历,也就是阳历。阴阳历合体后的神奇效果就是,每个月里基本上都对应两个节气。

每个年份对应一种神奇的动物,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应的动物,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一生下来就和那个动物一伙儿的。甚至还可能会有那动物的神奇习性附身于你,比如,数牛的,大多数都比较勤奋踏实。属牛的小伙伴们,你们都同意吧。其他属相各自也都有各自的优点,缺点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继续说现在常用的公历,其实是西历,公元纪年的历法,现在已经世界通行,所以成为公历。这种西方传过来的公历,也是以太阳为中心形成的一种历法,也是一种太阳历,简称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西方文明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这个阳历,不是洋历,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可以省省心了。

说到这里,似乎松了一口气,不过,我们还没说到正题。

还是回到我们的农历历法,先说说农历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相配,可以得到60个有顺序的组合,用以编排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重复使用。拿干支纪年来说,60个组合可以用60年不重样,之后就从头再来,所以人们常说60年一甲子,60年一轮回。

现代日历中很少标注“干支”历法,不过,这几年有点复古的那种大日历牌子,倒是标注挺齐全,就连哪天适合洗澡都给你标出来了。如果没有这些,可以上网查查黄历。黄历,过去是很神秘的,记得小时候村里没几个人会查,会查黄历的人都有一项神秘工作,给村里人的大事看日子,看日子是不白看的,总要给人家提两包点心两瓶酒的。现在有了网络版的电子黄历,那些神秘人应该差不多已经失业了吧。不过呢,好像有些更高级的所谓大师,还在行走于江湖,窥天机以掐算各种大事小情。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根据“干支纪日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起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并规定初伏和末伏各为10天。根据这个规则,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理由就是,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比如说,立秋那天恰好是庚日,就顺延从下一个“庚日”起末伏,而不是立秋当天起末伏。也就是老辈人常说的秋后还有一伏。哪一年伏长,哪一年伏短,不只是夏至说了算,后面的立秋说了也算。

2019年夏至是6月21日,农历五月十九日,用干支纪年表示就是己亥年也就是猪年,庚午月己丑日,其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2日庚寅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2日庚子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庚戌日,即为初伏的首日。也就是说从7月12日这天,正式进入伏天,开始数伏。7月12日到21日是初伏,7月22日到8月10日是中伏,8月11日到20日是末伏。

呀,今年的中伏居然真有20天!

数伏,也是有好多讲究的,这种讲究更多的体现在吃上,比如在华北地区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可能是在历史上的农耕时代,物质匮乏,缺少精米细面,伏期正值新麦收获不久,找个理由解解嘴馋。

说到这里算是说清楚了,冬至之后马上就数九,夏至之后总是隔上好些天才数伏。这也告诉我们,夏至,并不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只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如果说的诗意一点,夏至后,每一天的夜晚都会长一点,那些互相思念的人,每晚的相思,会一天比一天更多一点。

数伏的事情说完了,再说说夏至之后有没有数九。

冬至之后是数九寒天,如果夏至之后,那当然就是数九炎炎,但是,后面数伏才是真正的热天。那么,到底有没有夏至之后的夏数九呢?

还真有。

还是先从冬至数九说起。冬至在历法中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日子,一般是在12月22日或前后一日,古代的许多节日都是以与冬至相隔的日子来计算的。如“去冬至一百六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淮南子》;而腊日也曾被定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说文解字》。从这一天起进入真正的严寒时期,因此民间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语。

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也有说是其次日开始,连数九个九日,名为“连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时节已是惊蛰、春分之间,寒消暖至,冬尽春来,俗称“九九艳阳天”,因而数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这种方式来挨过冬季的漫长严寒。

夏至数九和冬至数九也差不多。很多地方民间流传着一首内容相似的夏日数九歌,把从夏至高温到逐渐变凉的过程用数九给予形象说明,从夏至这天起,每九天为一阶段,称一九,以此类推,数至第九个共九九八十一天。

宋代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中就载有《夏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摆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清代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谤》里也有首《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音ji,用炭末做的块状燃料)。”

上网搜索,竟然还有诸多版本。

比如:一九如九,扇子不离手;二九一十八,壁虱(臭虫)沿缝爬;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滴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啃秋把瓜哺;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树下听鸣蝉;八九七十二,夜眠盖夹被;九九八十一,桂花满市集。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大汗遍身流;五九四十五,头带草帽走;六九五十四,乘凉找荫地;七九六十三,睡觉盖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被;九九八十一,修炕莫迟疑。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还有一条信息,说在在湖北老河口市原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有一首用松墨草书的“夏至九九歌”,歌的内容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谁说夏至不数九,这些数夏版数九歌,比寒冬腊月的数九歌还要好玩儿。

冬至数九,越数越暖,越数越有希望。

夏至数九,越数越凉,越数越感觉浑身清爽。

说到最后,其实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说明白,就是那个九九消寒图,到底有没有对应的九九消夏图。

如果有,怎么个玩儿法?

如果没有,哪位大侠给设计一个,咱们一起玩儿。

就在发文之前,有网友回复,还真找到一幅九九消夏图,希望了解更多的朋友们留言讨论。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