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简介(一)

 代彬中医养生 2019-07-08

“温经泻血刺灸法”治疗面瘫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噼”范畴,耿连岐主任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本病属“风、寒、热、毒”之邪客于面部,最终导致经络受损,气血瘀阻,而且多由感寒而发,无论何种类型均夹杂寒邪为患,尤其是经络瘀阻之时,阳气不达,患部失于温煦,可生内寒。故认为在患侧局部总以“寒瘀互结”构成基本病理基础。

温经泻血刺灸法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重视灸法和刺络放血疗法的应用。因“寒性收引”,患者可觉面部拘紧,又“血得热而行”,而且灸法同时有温阳化瘀的作用。刺络放血更是直接泻血逐瘀,有活血、祛风、排毒之效。因发病各期邪正交争态势不同,故采用不同治法,尤其在针刺浅深、施灸、泻血多少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本方案综合应用了毫针、艾灸、刺络等方法,起到温经活血祛风的作用,故名之为温经泻血刺灸法。

“通腑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便秘

中风后便秘是指患者在中风后出现的排便困难或排便障碍,此种便秘可以是新发的,或是在发病前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加重,是临床常见的中风并发症。中风后便秘既是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病程中,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中风病发病,内风旋动,邪盛正虚,虚实夹杂,痰浊阻于中焦,郁而化热,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邪不降,形成痰热腑实证。痰热不去,传化失常,胃气不降,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脉、脑络而神机失用,病人出现言语蹇涩、半身不遂、烦躁甚至神志昏蒙等症状。卒中早期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为多见,但病机转化迅速,邪实易充斥三焦阻滞中腑,往往使腑气不通,瘀积化毒,上蒙清窍,宜以通腑泻下法通腑泄浊,使上壅之痰随气而化,随火而降,病势自然缓解。基于对以上病机的认识,耿连岐主任提出通腑调神针法,具有通腑调神、理气降逆、消食化滞之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