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全球购图书 2019-07-08

赵奶奶走时很安详,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走前2小时,老人一直撑着最后一口气,直到吴春远赶来后,才缓缓闭上眼。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在贵阳观山湖养老中心(瑞颐中医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度过的,吴春远曾像儿子般地陪伴过她。

从2017年至今,有30多个老人在中心临终关怀病房度过了他們生命的最后时光。该中心是我省首家家开设临终关怀病房的医养结合养老院。

这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站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杨蕃佳(右三)、吴春远(后)和何淑芬(右二)和中心其他关怀使者。

人固有一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善终,可对绝症患者却似乎是个奢望。中心养老院副院长杨蕃佳说:“如何让医疗措施无法挽救、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舒适离开,是我们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初心。”

赵奶奶被送到临终关怀病房时84岁,已是直肠癌晚期。

提起她,44岁的吴春远至今有些心酸,“ 老伴早走了,前几年儿子又突然去世。承受不了老年丧子之痛,儿子走后仅一年,老人开始拉血便,在省医被查出直肠癌。医生宣布治疗无效后,儿媳把她送到我们中心来。老人孙女在西安工作成家,儿媳过去帮带小孩,老人基本上由我们照料。”

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老人不单要受疼痛的折磨,天天会排血便,身上发臭,病房会发出很浓的臭味。身兼中心养老部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吴春远是退伍军人,主动挑起主要陪伴老人的重担,“我是党员,又是男生,更能照顾好老太太。”

照护人员每天会给老人病房消毒几次,尽量保持房间的清洁。刚开始,吴春远还常陪她到走廊走走。后来老人常常大小便失禁,身上臭味越来越大,要面子的她就不愿再离开病房。吴春远就安排最后一个查她房,好多陪陪她。

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吴春远基本上天天来看她,陪她唠嗑。老人渐渐把他当儿子般依赖,天天盼着见到他,喜欢和他聊天。老人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常对他说:“这儿就是我的家,是我最后一站了。”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吴春远和老人在跳舞

赵奶奶走那天,吴春远头天值晚班了白天不在在中心。接到电话赶来后,发现她已处于半昏迷状态。

吴春远拉着她的手说:“赵阿姨,我来了。你的媳妇孙女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你安心走吧!”老人已说不了话,但听出是他声音后很开心,眼角竟留出眼泪,面带微笑离去。

“老太太生前很节俭。整理她遗物时,发现她竟藏有几十块80年代的香皂和30多块崭新的毛巾。家属把它们捐给了医院。”吴春远说,和老太太相处1年,不知不觉滋生了母子情谊,她走后自己好久才缓过来。

温暖的最后半年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杨蕃佳、唐彬彬和中心的老人合影

75岁的谢爷爷生命的最后半年也是在中心临终关怀病房度过的,照护师长何淑芬负责照料他。

谢爷爷来中心之前,颅内出血多次开刀,医学院已下病危通知,基本上已是植物人。入住中心临终关怀病房1个月后,在何淑芬和同事悉心照料下,和他说话时,老人竟奇迹般地能睁开眼睛。

照料谢绍明很辛苦,除了每天擦洗,保持身体清洁,每天要喂8次鼻食。何淑芬还每天和他说话,他不能应答,却心里明白,时不时会睁睁眼。

何淑芬介绍,老人的一双儿女知道父亲已成植物人,却不愿拔管放弃,希望父亲的生命能延长一天是一天,“他们有时间就来陪父亲,和他说话。去年底有一天,我们发现老人的头往下搭,叫他也不再睁眼,觉得不对头,就立即电话通知他家属……儿女赶来后,老人安详地离去。”

老人的儿女很感谢何淑芬和同事:“谢谢你们,让我父亲最后的半年很温暖。”

你把我养大 我陪你到老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何淑芬(右)和裴智勇(左)在和宋奶奶说话

在临终关怀病房,很少有儿女能天天陪伴患者的,85岁的宋奶奶算是例外。7月4日,都市新闻记者在病房见到了宋奶奶和她62岁的儿子裴智勇。老太太说不了话,但神智清醒,脸色挺红润。

裴智勇称,宋奶奶几年前患脑瘤,在医院动手术后一直处于半身不遂,“我自己也是60多岁的人,一个人都抱不动她了,弟妹都还没退休,根本不可能在家照顾老人,只有选择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我妈在这住有一年多了,每天照护师会给她洗脸、擦身、换尿布和喂饭。饭菜也很和老人胃口,每天还发水果。说来也是个奇迹,医生当时讲老太太顶多只能挨个一两年,现在已是第三年了,且身体状况比以前好,能听懂话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老人住这后没再生过褥疮。”

裴智勇每周有5天在这陪伴母亲,周末回家换衣服,妹妹就过来轮换。老太太很依赖他,两天见不到大儿子,就回闹小孩脾气,他回来后,故意老半天不理他。

记者赞裴智勇好孝顺,他说:“应该的呀,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父亲走了10多年了,生前是军人,母亲从小拉扯大我们三兄妹吃了不少苦。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多陪陪她,让她每一天都开心。”

我有点“二”,无所谓死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何淑芬(右)和郭奶奶

早年读唐伯虎的“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很佩服他能如此看淡生死。见到77岁的郭奶奶,发现这位乐观可爱的老太太竟有与唐诗人一样的情怀。

郭奶奶戴副眼镜,看上去文绉绉的,精神好也健谈,但脸色有些微微发黄。记者夸她头发黑密,她平静地说:“是假发,头发掉得差不多了,都白了。”

何淑芬介绍,郭奶奶5年前患上尿毒症,老伴走了十年,一双儿女都在国外,在临终关怀病房住了一年多,中心每周会派车送她去金阳医院做3次透析。

郭奶奶称自己有30多种病,“我得过脑梗,有糖尿病,肾割了一个,子宫也切了,还患有急性肠胃炎等等。但我无所谓死,我有点‘二’,傻乐观,中国老人的平均寿命据说是75岁,我已超过两岁了,还怕什么死。前一阵我人感觉很不好,全身没力气,以为自己要走了,女儿也从美国赶回来,结果又活过来了。呵呵。”

老太太爱好很广泛,喜欢上网、玩微信和收藏,还喜欢煲电视,“只要第二天不去透析,我就要在ipad上通宵看电视,我最喜欢看外国剧。这不,昨晚上看太久,今天眼睛有些不舒服。”

何淑芬一面批评她不该熬夜对身体不好,一面偷偷告诉记者:“哎,她是睡不着。因尿毒症导致身体虚,她经常失眠,吃安眠药也不太管用,看电视其实是一种排解。”

何淑芬讲老太太挺有福气的,有个孝顺的干儿子杨德军,在金阳开了家诊所,每天早上都会来看她,送好吃得来。如果老人在睡觉,他就放下吃的,悄悄离开。平时只要老太太说想吃什么,他要么立马买来,要么会开车带她出去吃。

“我干儿子生母去世得早,从小把我当母亲,我们一家人都跟他处得像亲人。相比我儿子,我更喜欢他,因为他从不和我顶嘴,尽说让我开心的话。”郭奶奶调侃说。

生命的最后 需要关怀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中心老人给杨蕃佳和唐彬彬送上祝福

可现实中如郭奶奶一样能豁达看待生死的人毕竟很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恐惧、无助、遗憾和不舍,害怕与亲人永别,面对病魔折磨的无奈,身体和心理上都需要温情的关怀。

89后美女杨蕃佳是中心临终关怀负责人。作为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硕士,又曾在“大阪的丘”养老机构担任长期义工,2017年1月她任中心副院长后,开始尝试在中心设立临终关怀病房。

杨蕃佳介绍,临终关怀不再以治疗为目的,“除了生活照料和医疗辅助,给予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尤其重要。首先,我们会详细了解老人经历、喜好、信仰,针对性拟定服务和沟通话题。比如郭奶奶喜欢收藏,照护师会收集报刊有关收藏的信息和她交流。其次,我们会总结并归纳有疼痛症状老人疼痛规律,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止痛药带来副作用。比如宋奶奶患脑瘤,头疼每天会发作一次,照护师会提醒家属发作时多和她聊天,并轻轻给老人按摩,缓解她的疼痛。另外亲情陪伴也很重要,我们会了解子女工作时间、作息规律,尽可能安排好子女陪伴老人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宋奶奶的儿女能陪她,我们就在她的病床旁安排个空床给家属休息。”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杨蕃佳和中心老人合影

中心目前有12位关怀使者。除了杨蕃佳、吴春远和何淑芬等5位行政人员,有7位专职临终关怀照护师。何淑芬说,记得第一位次照料的老人去世时,自己哭得稀里哗啦,难过好久。后来送走一个又一个老人,慢慢地学会释怀。中心老人也常常开导我们:“你们是在做好事,走了的老人会在天上保佑你们的。”

不断面对照料的老人离去,难免会觉得生命无常,中心会定期召开心理辅导课,让每个工作人员分享各自照料老人的体会,帮助大家排解压抑和无助情绪,更好地照护患者。

杨蕃佳最后告诉记者一个喜讯,她和中心养老院副院长唐彬彬是初中同学,她回国后,经唐的引荐来中心工作。缘于对养老事业的共同热爱,经过2年的相处到相恋,两位年轻人喜结连理。前几天,二人在养老院拍婚纱照,老人们纷纷抢着和他们合影,送上真诚的祝福。

“让患者安详地离去,是我们最欣慰和自豪的事。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和临终关怀的事业中来。”杨蕃佳说。

既然死亡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如学会接受。愿每个人都能温暖和尊严的离去!

贵阳首家临终关怀病房:生命的尽头,有温暖和尊严

都市新闻

记者 杨天雪 邱凌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