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事,《史记》似乎说得很委婉

 卡图洛夫斯基 2019-07-08

很久没读《史记》了,今天再说说韩信吧。

韩信混过楚军那边,但是不得意。

用他自己的话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不高不低,干着浑身别扭。

有人就要批他,说刚起步,你还要怎样?

意思是,这个位子,也算老大身边、“项办”直属,可以了,够了,慢慢来,着什么急呢?这不正革命吗?机会多的是。

但韩信显然不是这么看问题的。

他着急。

他连用了两个“不过”,语气幽幽。

仿佛革命不等人,自己都已经主动了,还主动了好几回,而项羽却一直犯傻。

所谓“数以策干项羽”,结果,“言不听,画不用”。

也许还被骂过“滚滚滚”,或者,是一句漫不经心的“知道了”。

从后来韩信对项羽的性格分析来看,“知道了”的可能性更大。

对韩信来说,这种笑呵呵的“知道了”更伤人。

于是韩信说,算了,革命不允许我慢悠悠的从个“郎中”熬上去,换他家吧。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说这话时,他已在刘邦那边独当一面,在东线把项羽打疼了,项羽没办法,派说客武涉去统战他。

这立刻给了韩信回忆往事的心情。

呵呵,“不过”,“不过”。

韩信倒也没得意忘形。

他只是就事论事一般,和项羽的说客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韩信说,麻烦你回去告诉项王,不用学人玩“打进去、拉出来”这套,他学不像,硬学就不好看了,这一手,汉王行,还是继续派兵和我打,先打到无兵可派、无将可遣再说,到时候,再请项王自己来。

韩信不是沛县那帮老粗,话说绝了,礼数没丢:

“幸为信谢项王。”

咱们私事公办,公事私办,不用分太清,看这场革命的历史选择吧。

那一刻,不知道项羽后悔没。

但有意思的是,韩信当初投过来时,其实也还那样,也是“未得知名”。

先做了“连敖”,手下没几条人枪,后来经刘邦的老哥们夏侯婴推荐,也才做了个“治粟都尉”而已。

一样的“官不过某某,位不过某某”,队伍里一抓一大把。

甚至还不如在楚军那边时。

在这边,他连“沛公办”都没进,都没机会直接“以策干”刘邦,还要拜托萧何等人替他说话。

但韩信竟似突然耐心多了,不着急了。

一直等了很久才跑,而且,萧何一追就又回。

何也?

也许真是历史善谑,没的选了,也就踏实了,都一样货,那就这样吧,再加点运气,事情也就容易成了。

刘邦不愧是“沛公殆天授”,他死马当作活马医,有的没的试一试,竟赢了。

“运气”真好。

不妨想象下他同萧何的那场对话吧,《史记》说得太委婉。

萧何匆匆过来,说陛下,都说了好几回了,你就用下韩信吧!

刘邦说,操,老子用了啊,不从连敖提到治粟都尉了吗?

萧何说,那就再提提,使劲往上提。

刘邦说,滚,他妈谁使劲往上提提我啊,老子先进的咸阳,王之了吗?王了几天?王到这垃圾堆里了。

萧何说,陛下别急,会出去的。

刘邦说,操,还“别急”?老子都五十多了,项羽那混蛋倒等得起。

萧何:那就用韩信。

刘邦:@##%……¥*&%&%&

萧何一叹,陛下,我殆天授的陛下,看看吧,就咱从沛县出来的这几个,你想用谁做大将吧......

刘邦也叹,说老萧,和你我是不装的,你倒来气我?他妈能用我不早用了.......

萧何就说,那就试试韩信吧,我摸过他了。

刘邦:那就试试?

萧何又一叹,试试。

刘邦就懂了。

革到如今,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二人计议已定,刘邦就要喝点再睡。

萧何告退前,则又特意提醒了一句,说那我这边下去就做准备了,拜大将这事,还是要正规些,“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你的讲话稿,我会给你写好,明天送过来,到时候得背熟。

刘邦:操,知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