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04 文:Dana来源:Dana说(ID:Dana_insights)写这一篇的契机,来自于玛丽莲博士关于“恐惧”的微课。 提到恐惧,你会想起什么? 最初接触到这个话题,是在两年前上过的一次康妮老师讲授的网课上。当时我正在参与一个叫从“知道到做到”的小组,其中一次讨论的话题,就是“你有什么恐惧”。
之所以会参与这个小组,是源于一直以来的职业困惑。 想了很多,可总是寸步难行,这个方向前途太不明朗,那个方向好像不是太喜欢,这个事情好像不适合我,那个好像又能力不足,无论想起什么,我总立刻能想出一堆风险和负面因素,瞬间熄灭我的火花,那种感觉太糟糕了。 所以在课上,当老师让我分享自己的恐惧的时候,我说“我没有什么恐惧,可是我有困难”,然后我把自己的各种困扰纠结又说了一遍。老师问我,“纠结了这么多,就是没有行动,你知道自己究竟在怕什么吗?” 我整个人都懵了。 后来,我听到其他小伙伴的回答,“害怕跟别人起冲突”,“害怕跟特别强势的人打交道”,“怕自己做的不够好”,等等等等,我忽然发现,其实这些恐惧我也有啊,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些就是恐惧。 01人生来就有恐惧,有一些恐惧,是看得见的,比如怕黑,怕鬼,考试,公众演说。 但还有一些恐惧,是那些我们已经习惯了,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每当遇到挑战,就会跳出来阻碍我们的念头,他们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权威,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比如,当你想去尝试一件事情,可是又很犹豫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的声音在说话:
然后你开始想,“算了,这件事情好像我也没那么喜欢”,“这事情好像对我也没太大用处”,“这事情既耗时又费力,我还是省省做别的吧”,你甚至分不清,哪些念头是真实的自己,哪些念头是因为恐惧给自己找的借口,兴趣,能量,就这样被淹没在恐惧里。 问题是,谁说一定要做到最好呢?失败了又怎样呢?没面子又能怎样呢? 02
这些反应的背后,是根植于我内心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不是很熟悉?似乎从小围绕在我们耳边的就是这些声音,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怕失败,怕出错,怕别人笑话,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然后我们再不知不觉的把这些恐惧传给我们的孩子。 还可能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我记得以前跟老外开会,一个特别深的感触是,老外在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想好了才说,说出来的也未必是多么有价值的点,有时候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哪里有困惑会主动发问,更多的是一种讨论的心态。 而大多数中国人,则仿佛一开口就要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起码要深思熟虑过认为自己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才说,好像万一提了一个stupid question就丢了中国人的脸一样。 而实际上,即便问了stupid question,也会有人耐心作答,而且往往一个看似stupid的question,可能隐藏着非常有价值的、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线索,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可是,中国的团队在跨国会议上,经常默不出声,以致于老板要不断提醒员工,开会要有参与感,要有参与感!
并不完全是,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作怪!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杰出中国的员工,操着听起来奇怪的英语口音,语法错误没法计算,但丝毫不妨碍他们的表达,老外更愿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他们的发展在企业中也如鱼得水。 03我接触过一些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好奇”。
恐惧,就像无形的铁链,拴住了人的手脚,让人动弹不得,压抑着你的好奇,禁锢着你的渴望,一点一点的吞噬着你的生命力。当你心中充满恐惧,你就失去了勇气,你把自己藏在一个看似安全,实则被恐惧包围的盒子里,慢慢的你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其实有强大的生命力存在。 恐惧,看不清他们,你还以为是洪水猛兽,一旦看清了,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整天给你制造恐慌的一群小妖怪,其实掀不起什么大浪。这些需要我们去觉察,我们要分清哪些是这群小妖怪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真实的心声。 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之旅,当妖怪被你降伏,被你打倒,你就会看到那个被你藏在盒子里面的,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自己。 —The End— 作者简介:韩丹,Dana,9岁男孩的妈妈,世界500强外企10余年工作经历。虽是理工女出身,却有一颗艺术心,喜欢深度思考,乐于通过演讲和写作表达自我,在演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Toastmaster国际演讲会7年会员,现任小区总监。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Dana说(ID:Dana_insights)。责任编辑:Spencer,鲸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