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战国策》.《苏秦还乡》谈人生五味.千古人情的嘴脸

 心静是水的收藏 2019-07-10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在国际叱责风云的人物-------苏秦。他真是摆足了历史上的威风,挂六国相印。但他在年轻的时期,受尽折磨,然而他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足自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效法,惕励。

         苏秦生于和孟子同一时代的东周,他少年的时候和张仪,孙膑,庞涓几个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学成回家后,便想有所作为,于是变卖了家产,借钱置办衣物,去当时的秦国游说,见到了秦惠王,提出了他对统一天下大事的整套构想和计划。这种情形叫做游说,那时候一般的学者知识分子,就靠这一手而取得功名富贵。因为当时还没有考试取士的用人办法。

        他提出的办法很好,但被秦惠王拒绝了,他所带的钱财画了个净光,“一钱逼死英雄汉”所谓“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困一饭难。”背着书籍狼狈回家。

        《战国策》用三十六个字写了他这一段的经历;“赢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秦国混不下去,只好回家,人即失败,钱又花光,苏秦没有负气自杀,他只能忍辱,忍忍忍。

    “赢縢履蹻”赢是满,縢是那个时候人走远路的裹脚,等于后世的绑腿。蹻是草鞋。他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只好用裹脚把自己两个小腿裹起来,以免长途跋涉小腿血管充血而受伤,靴子破了没钱买新的,只好穿双草鞋。短短四字便写出了他的倒霉样子。

     回家以后,妻子正在织布,也不下来迎接,一副冷漠的态度;嫂嫂也不说给他做饭;父母亲也不问他一声,跟他打个招呼。他尴尬至极,怎们办呢?他没有埋怨任何人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是重重的叹了口气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他对于周围的情形,没有迁怒怨恨别人,而是反省自责,都是自己的无能,不是。

    其实,苏秦的遭遇,并不特别,古今中外的人情大体都是这样。历史上许多成功成名的人物,在他艰难曲折的阶段人际状况都是如此。唐代大诗人元稹有一首诗,透露出少年落魄时代的痛苦;“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是多少中外古今多少人的哀鸣。比如韩信在没得志之前,不但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想吃一口饱饭都不容易,没人理他,可怜他的遭遇,结果一个洗衣的老太太,把自己的饭包让他吃了一餐饱饭。后来当了三齐王,不但没报复那个让他钻裤裆的无赖少年,反而鼓励感谢他。同时寻找那个给他施舍饭包的洗衣妇女,无果,于是他只好把千两黄金投入河里。这就是”千金投河,感谢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因为韩信具有含垢忍辱,受恩必报,受辱不怨的气度,这是他一生成功的主要条件。

     苏秦回到家里,在那种重重打击的情况下,不怨天尤人,做过一番自我检讨后,找出了姜太公所写的《阴符经》和有关谋略之学,开始苦学,夜里想睡觉时,拿起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依次警觉自己。所谓“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便来自苏秦苦学的故事。大腿常常被刺得血流到脚上,他都默默忍受。

     原文是这样写的;“乃夜发书,陈箧数十,的太公音符之谋,伏而颂之,简练以为揣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留其足,曰;安有人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至尊者乎?暮年摩成,曰;此真可以当世之君也!”

2019.7.10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