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打仗,我们立即会浮现“用兵如神”“兵不厌诈”等词语。具体到个人,大多会联想到诸葛亮、曹阿瞒、周公瑾等斗智斗勇之事。 《孙子兵法》不也是讲计谋么?学了兵法,就是拿来耍诈的呀。 其实不然,所谓兵家事,就是奇谋巧计的事。这是外行人看热闹。 吃瓜群众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因为罗贯中在给大家讲故事。里头各种权谋、各种诡计,热闹非凡,看得人如痴如醉。但设若从此认为,兵家之事,就是耍诈,那当真是个误会。 带着这个误会,人们总认为些个厉害人物就是从《孙子兵法》之类的兵法书里学来的机变。殊不知,《孙子兵法》若会开口,定会要喊:我可没这么说过。 《华彬讲透孙子兵法》里说,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 这第一个字,就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 华彬认为。此“计”非彼“计”。《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 这种计算,是基本面,是拙不是巧。是计算实力对比。这种计算,相当于现代管理学所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为何要计算?是为了知胜。 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所以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所谓“善战者无智名”。 诸葛亮之计,不是计算,是计谋。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走的不是兵法之路,是梦想与情怀之路。他的身后有“多智近乎妖”的名声,这当然是群众的演义。但在我看来,孔明先生也不是不懂兵法,之所以反其道而行之,的确有报先主之知遇之恩,勉力完成其未竟事业的内在想法,也许,正是这一份忠烈,使得其在民间的形象深入人心吧。 再来说《孙子兵法》。华彬认为,孙子把对兵事的敬畏事提到了首要高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样深究起来,《孙子兵法》研究的是“不战之法”,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因而,遵照它的主旨去做,就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孙子兵法》的计算里,比较些什么呢?比较“道、天、地、将、法”。 道,就是看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不是明君。 这个道,是“令民与上同意也”,这个道,甚至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只在于看是否“上下同欲”。日军侵华期间,日本人狂热信奉军国主义,达到了上下一心,一时所向披靡。而反观我们国家,那时军阀割据,各自为政,老百姓也没有拧成一根绳,就谈不上“上下同欲”了。 天,是上顺天时。时机对,才可以干得成。 兵家之天,一是天下大势,二是所谓天相,三是寒暑四时。 这之中,第二层意思最耐人寻味,其实是个宣传,给别人听的看的。比如武王伐纣时,狂风暴雨大作,军旗军鼓也吹断吹毁了。兵士畏惧,周公也觉得不吉。但姜子牙执意进兵,说纣王无道,此时不伐,更待何时,又把算卦的签骂为枯草,把龟背骂朽骨,喝令烧之,率队出征,灭了纣。 地,是地利。 对地理详加了解,就知道该如何行军,是直走还是迂回,是用步兵还是骑兵。粟裕大将,就有两大行军武器:一是地图,二是行军。他能行军,就是他在地形上下的功夫比谁都深。打仗前战区的地图,几平都要被他嚼烂了。 将,是委任贤能。比较了政治、君主、天时、地利,再比较双方的军队统帅,看谁的将领厉害。所以战争中,常常会使用离间之计,换掉对方的强将。比如赵括那个事。 法,是军法。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人事制度、物资管理、财务制度,都要靠“法”来调度管理。一般人都将“法”理解为军法严明,这有点过于简单了。实际上,为将者倒有大部分精力在这些管理上,然后才有交战的那一下子。 仔细去读《孙子兵法》,其实是枯燥的,没有什么趣味的。华彬也说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兵之门道,就是那些不怎么惊艳的功夫组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