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资本屋 2019-07-10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指数投资中,很多平台,如雪球和且慢等,都有给出各指数的估值系统,当下主流形式主要都是以绝对值和历史百分位给出PE,PB,ROE,股息率等指标,方便投资者参考。

以科学的估值模型,作为依据执行投资计划,可以令我们的投资相对有法可依,减少人性角度带来的执行偏差和风险。

不过假如模型出了问题,则更容易陷入未知风险,因此,建立一个容错率较高的估值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在投资领域,没有绝对完美的估值模型,参考PB,PE,ROE的估值系统是现有的主流方式,但我们需要明白,这个模型一样有可能出现失灵的时候。

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明白各估值指标的背后,反应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PE,PB和ROE的计算公式:

PB=总市值/权益净资产

PE=总市值/权益净利润

ROE=权益净利润/权益净资产

由上可得,PB=PE*ROE,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指标间计算用的数据来源也许是不统一的,如PB指的是根据最近一期权益净资产计算的PB,PE指的是TTM口径计算的PE。

这里为了保证公式的成立和匹配,假如我们用导出的PB/PE,则算出的ROE就代表以最近一期的的权益净资产和TTM的权益净利润计算出来的ROE,虽有可能产生一点误差,但先以此计算。

简而言之,由PB=PE*ROE从数学上是成立的,ROE是一个关键变量,把PE和PB连接起来了。

反应市场估值高低的PE和PB,很多时候通过ROE这个关键变量,进行传导的。

由此,我们需要去看公式包含的三个因子,净利润,净资产和总市值,总市值在股价上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公司的预期;

PE和PB都是通过市值与不同的计算参照物,去测算反应目前股价估值相对高低的指标。

但如果是“低PE、高PB”或者是“高PE、低PB”这两种情形,PE和PB掐起架来了,我们该怎么通过指标判断?

是什么导致了PE和PB的不和谐?关键原因就在于ROE这个变量。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股市中PE和PB,产生4种组合的情形原因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高PB+高PE组合。

以公司角度看,公司曾经持续一段时间内的ROE一直很高,反映了行业景气或者公司有竞争优势,市场对其成长的预期提高而带动市值升高,相应的PB就变得很高了。

不过,常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高ROE不可长期维持,此时存在泡沫风险,当ROE开始下滑时,如市场有一定滞后性,则会短期内产生更高的PE,有可能带来股价预期的剧烈下跌。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果是低PB+高PE组合,此时的ROE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类公司往往是周期股公司居多,往往是此类股票见底的征兆。

周期股在萧条的时期,代表市场预期的市值很低,由此PB很低,在此时期公司可能是亏损的或者是薄利阶段,显得ROE为负或者很低;因为PE=总市值/净利润,ROE很低代表分母很小,则显得PE相对很大。

对这类公司,则要深入思考,不能仅看高的PE,因为过低的ROE也同样不可能长期持续,对于有显著周期性的行业,更多的是需要判断ROE是否有回归的可能性。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果是高PB+低PE的组合,由PB=PE*ROE可知,公司的ROE必然很高,在市值已处于历史高位的高PB而言,这个ROE高并不能证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更不说明公司有什么竞争优势,因为利润是很容易操纵的。

从ROE=权益净利润/权益净资产来看,里面的分子和分母都有可能有突变的元素,此处的ROE完全可能是个突变的数据。

短期来看,可能是一个异常的利润数据造成了这种现象,这类公司在牛市末期更需要格外注意,因为PE看起来很小,似乎是在牛市中少有的被低估的公司,但这只是表象,奇高的ROE不可持续,得结合以前各期的ROE联系起来看才能说明问题。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果是低PB+低PE的组合,大多出出现在复苏阶段,此时市场情绪仍较低,市值低估,而ROE的回归升高,可能体现出PE相对更低的反馈。

如果是PE和PB双低的情形,则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很可能是绝佳的投资机会。

实际上,因为ROE这个变量,使得我们无法简单的通过PB和PE这两个指标得出明确的答案,PE和PB的高和低更多时候我们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的相对论。

但同样的,历史的指标中也包含了ROE的波动带来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数据失真了。

具体分析经济状态中,在高PE+低PB的组合下,可能是市场估值出现虚高,也可能是市场预先反映出盈利将要好转。

在高PB+低PE组合中,有可能是估值很低,也可能是市场预先反映出了经济要进入萧条。

对于个股而言,ROE的趋势回归是难以判断的,并且个股投资中存在众多黑天鹅事件,财务造假亦是相对容易,无法预估,因此,尽管很多投资者对于个股投资谨慎再三,很多时候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惨痛损失。

我们普通投资者,在没有那么多精力研究个股公司财报,公司运营层面分析的前提下,更适合通过指数投资,分散个股的无法预测的风险。

而通过指数投资,投资于规模指数,相当于配置一篮子股票,则可以避免个股的众多黑天鹅事件,大幅降低整体的投资风险。

实际上,PE,PB,ROE仍是目前最简单有效的估值系统,虽然应用在个股上很难起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但应用在规模指数上,则更能显著规避很多个股的差异偏差,可以说,这三个指标在衡量规模指数上更有效。

因为规模指数,减少了个股财务造假,负面舆论,经营风险等对整体的影响,规模指数的波动,更多反应的是整个市场风险,也就是经济周期的波动风险。

上面有讲到,估值中实际上对应的是市值,净资产,净利润三个因子,就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从数据的容错率来说,恐怕得多看看PB。

历史的净资产数据尽管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毕竟净资产更多的是一种“沉淀成本”,相对稳定。

也许能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的PE更关键,但要注意的是,公司一时的盈利数据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连续的、多期的盈利数据才能说明问题。

不必否认,我们A股众多公司并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或者说盈利能力的波动更大,如果光看PE,效果可能比看PB更糟糕,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惨烈的损失。

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数据的可参考性呢?

从“PB=PE*ROE”来看,PB是结果,PE和ROE是变量。

有什么内在逻辑呢?关键就在ROE上,ROE本身是一个大变量。

在个股中,ROE并非必然存在线性回归的趋势,一些垃圾股和妖股都可能出现ROE由高到不断降低,最后卧倒不动的现象,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排除这样的垃圾公司。

但从规模指数上来看的话,则完全不同,规模指数在动态上是不断做排序和筛选替换的,以此确保指数整体的活力和质量,代表的是某一层面上的市场平均水平。

一个长周期的时间来看,规模指数与个股则完全不同,规模指数的ROE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过高的ROE和过低的ROE都是暂时的现象,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个股而言,ROE的回归趋势是一件无法确认的事情,我们不得不从更多的方面去考察。

但如果应用于规模指数,则ROE的趋势回归是大概率存在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的是一个整体经济周期的轮动,而不是某家企业。

以代表国内所有上市公司的中证全指来看,虽然历史数据仅有十多年,但ROE也呈现有明显围绕中位值波动和回归的趋势。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实际上,我们参考的PE,PB,ROE,就如同《三体》小说中的三体星系无法稳定一样,就算我们仅仅是参考这三个指标,仍然会出现很多难以统一的意见。

实际投资中,往往我们参考的因素越多,就越难得出可执行的依据,而我们参考更多的因素,本来就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意见去执行投资策略。

但参考的越多,影响我们判断的因子也就越多,变量越多,我们越难获得明确的方向,这里存在难以平衡的矛盾,更别提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对于投资规模指数而言,我们需要做的仅是在估值低的时候买入,在普遍高估的时候卖出,大部分时间是持有不动的。

我们投资规模指数获得的收益是市场平均收益,排除了择股的风险,剩下的需要我们把握的是择时的风险,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市场是低估的,便宜的。

既然对于规模指数而言,ROE的线性回归是一种明确的趋势,我们何不减少一个参考指标,就以ROE的中位数,去将PE和PB的波动固定下来呢?令数据更具有参考意义呢?

从传统观点上看,我们择股的时候,更偏向选择ROE长期保持较高的公司,这代表了公司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具备投资潜力。

但如果从规模指数存在显著ROE回归趋势的角度来看,则会得出一个相反的观点,既然ROE会回归,我们何不在ROE低的时候投资,在ROE较高的时候卖出呢?

从理论上ROE低的时候,更多是对着估值较低,经济萧条的时候,ROE高的时候,更多是对着估值较高,经济泡沫的时候。

不过,实际上,我们看上面的中证全指,对应ROE的走势而言,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两者有明显的关联,也就是说,在A股,这个指标对于市场并没有很好的可参考性,相反,甚至会误导我们对应PE反应市场热度的真实度判断。

因此,取历史ROE的中位数,代表ROE线性回归围绕的值去修正PE值,则可以得到一个更能反应市场估值的指标。

如中证500指数修正后的PE和原PE的对比: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上图可以看到,在2009年至2010年这一年期间,ROE是严重偏离了中位数水平的,由此导致这一年PE的数据异常的高,甚至高于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PE值,而实际上,当时的指数市值仅仅才刚刚脱离最低谷。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比原PE(上图灰色),经ROE中位数修正后的PE(上图橙色),更能反应指数的走势实际情况。

另外一点,修正后的PE更能反应出ROE和市场热度的关系: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上图中证全指2007年的修正PE值,高于正常PE值,原因在于当时的ROE以处于历史较高位水平,以ROE中位数修正后,能放大PE的值,更反应市场热度和ROE双高的现象。

从2007年后开始,实际上我们A股经历的是一段慢长的长熊,就算是2015年的牛市,ROE也仅处于中位数水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牛。

通过ROE中位数修正,假如未来再次出现市场热度与ROE双高的情况时,我们能更准确判断出指数所处的真实历史位置,执行对应的策略。

浅谈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规模指数中ROE线性回归的有效性,其本质上来看,是因为在经济生活中,竞争均衡理论是存在作用的,均值回归是常态,不仅某一个行业的各公司ROE会呈现相似的走势,而且各个行业ROE的绝对数值也会趋于平均,“社会平均利润率趋同”是竞争均衡的结果。

通过ROE修正后的PE,则和PB呈现100%的相关性,形成统一底层逻辑的估值系统。

当然,就算是代表整个市场的规模指数,也并不是说就一定会按照ROE线性回归的规则走的。

整个社会的盈利能力下降是有可能的,如日本;所有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全社会出现了低ROE水平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这种情况的确有,但长远来看,未来仍会围绕一个新的中位水平波动。

而像美国近十年的慢长牛,经济则一直是良性的经济,经济出问题的时间很短便得到市场的自行修正,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就以美国目前的ROE来看,却离散波动的范围更小。

金融投资市场由无数个代表不同观点的投资者组成,里面参杂着各式各样的欲望和恐惧,拥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是一门深奥的社会哲学。

我们不能用各种条件测算出来的数据去解释数据的合理性,实际上是历史的经济活动给与了我们数据去寻找规律,需要明白这点,否则容易陷入认知陷阱。

以目前的数据来看,ROE线性波动和回归是有数据可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基于历史数据,假设未来仍会出现同样的趋势,并以这点去构建新的估值模型。

对于目前主流平台给出的PE,PB历史百分位估值数据,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参考依据,但我觉得我们仍需带着辨证的思路去看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