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文学性文本答题技巧

 江山携手 2019-07-10

1.主要内容概括。

故事情节概括:若有示例,结构上尽可能与示例一致,主语也尽可能与示例一致。

公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必要时,要加上能体现人物性格或中心思想的关键细节)

2.说说题目的妙处(题目能不能改成其他)。

A.先说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如:对偶;顶针;比喻;引用;双关(表面意思是什么,这里暗指什么);拟人等;

B.形象地概说了漫画(或文章)内容;(若文章题目,可能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用)

C.揭示出什么寓意或讽刺了什么或作品流露出什么情感。(极具有讽刺意味。)

注:有的是漫画题目,有的是现代文题目,答题方法一样。

3.品味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议论性句子:

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什么对象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议论,回答为什么?(往往文章中有)再回答给我们什么启示?(往往是文章的主题)

描写性句子:

属于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或描写技巧(运用XX、XX等叠词;运用XX、XX等一些列动词;运用XX、XX等一系列形容词),从哪些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哪些方面(如:声?色?形?味?),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含蓄委婉?)地写出了什么对象什么特点,表达出作者(或XX)什么情感(喜爱?讽刺?赞美?愤怒?)或表现出作者(或XX)什么性格。与上文什么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什么内容埋下伏笔(为下文什么样的情节逆转埋下伏笔)?

注:有时有几种修辞手法,而所起到的作用效果不同,最好分开表达(例:考试说明P31.7(1)题)有时加点词语有几个,而所描述的对象不同,或所再现的特点不同,那么,也请最好分开表达(例:《滚铁环》阅读理解)

有时加点词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是因为词语形容的对象并不一样。(例:考试说明P31.7(2)题,从不闲着形容土地;难得清闲则形容人;只需点明,它形容的分别是什么对象什么特点。)

4.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寻找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发表观点)。

5.用现代汉语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先将每个文言字解释出来,再把解释连成一句话,若发现有省略的成分就加上,要发现句子不通,就考虑它是否是倒装句,若是,适当调整位置,使句子通顺。

注意:1.每个字词是否都有对应的翻译,特别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2.省略部分是否都补上;

      3.句子是否需要适当调整使之通顺;

      4.是否是互文(若是,则意思相互补充,翻译要将句子意思组合在一起)。

     5.人名,地名,官名等不用翻译。

6.评析文章人物形象

从文章哪里看出来,某某是一个怎样(性格、品德类的词语)的人。(尤其要看分值答题,有的不止一点,按照文章内容从头浏览到尾,以免漏点,不然再找反而不容易。)

有些借物喻人的文章中,对象形象有变型(如变型为树或虫),而题目也可能进行变型,如: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或我)为什么怀念一棵树?

再如: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或我)为什么拜访一只虫?

答题技巧:抓住对象——树:因为树或虫是怎样的(品德;性格);

                      作者(或我):表达了作者对树或虫什么情感?

7.有人认为第N段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套用不同段落的作用答题)

记叙文(段落作用归纳)

(1)就本段: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就全文: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对文章中心主题有什么作用?

就结构:中间段——是否有承上启下(若有,要写明“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开启了下文什么内容”)是否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更鲜明地写出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末尾段——首尾呼应?点题作用?卒章显志?结尾留有余味?将故事推向高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极具讽刺意味?

        开头段——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4)特殊情况:开头,中间,结尾等不同部分,看内容有什么共同点?若写情感则可能渲染出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因为什么原因有这样的情感?若情感有变化?则可能表现出作者(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是全文的情感线索,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段落作用归纳)

开头段:

(1)从贴近生活的事例入手或引用某某的名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引出中心论点:什么论点。

(3)举了什么例子或引用了什么名言,充当论据论证论点。

中间段:

(1)就本段:本段通过什么论证方法(如果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还要写出列举了什么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

(2)就全文:进一步论证了(全文观点)什么观点?

(3)就结构:是否属于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是否与上下文形成一正一反对比论证,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富有说服力。

 末尾段:

(1)总结全文;

(2)突出中心论点:什么论点;

(3)号召人们要怎么样?

8.文章主人公是谁?

(1)从情节设计上看,哪个是明线,哪个是暗线,哪个衬托哪个?

(2)从人物塑造上看,文章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写什么人什么事情,鲜明刻画哪个人物什么性格;而文中其他形象,主要起着反衬主人公的作用(或这一形象比其他形象更具有典型性)。

(3)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什么主题,文章末尾什么情节,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更表现出主人公怎样?(文章意在批判什么,而不是表现什么主题)

9.课外文言文

(1)先读后面的题目,尤其通过读最后一道题目,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再读原文,凭感觉进行理解。理解大致内容。

     翻译的诀窍:A.课内出现过的文言词,意思很可能与课内的一样;

      B.课内没有出现的一般都不难,组词是最实用的翻译方法。

      C.部分可根据在句子中的成分,猜测大致是动词还是名词,进而猜出其意思。

      D.部分可依据字形,通过拆字,进而猜出它的意思。

     E.有的可依据上下文情节,猜测文言字意思。

     F.有的课依据熟悉成语来,猜测文言字意思。

     G.有的文言文下方有注解,要特别注意,它将有助于你理解文言文。

   将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3)理解的基础上谨慎做题。

10.诗歌鉴赏题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
(5)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明丽、运用叠词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留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最章显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