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女郎 03-28 17:57 大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什么? 闹钟还是梦想? 叫醒长沙人的, 估计是一碗长沙米粉。 身为一个长沙妹子, 帮女郎也是离不开每天早上的一碗粉,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长沙早餐界的扛把子—— ![]() 长沙米粉的前世今生 在长沙人的早餐桌上, 米粉绝对是人气最高的选择。 这一碗热气腾腾, 柔韧洁白的米粉, 长沙人已经吃了一百多年。 ![]() 民国时期长沙的《大公报》上有记载, 清朝光绪年间, 长沙城里就出现了米粉摊贩。 ![]() 以前长沙人吃的都是担子米粉,首先它是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长沙是稻作文化,长沙米非常好,“长沙好米,奇香五里”。我们把它做成粉,就是米换一种吃法。长沙这个地方,非常的潮湿,夏天很闷热。这个胃就需要容易消化的,还有汤可以是酸辣汤,所以粉就刚好适合我们这个气候,比吃饭,更加容易一点。又来得方便,又来得快,吃下去很舒服。所以就把稻米换一种吃法,就做成粉皮。 长沙地方文化学者顾庆丰 ![]() 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 长沙城里吃粉的大多是普通百姓, 富贵人家则流行吃面。 ![]() 据统计,1938年, 长沙粉馆不分门面大小, 总共才110余家, 而面馆则有上千家之多。 到“文夕大火”之后, 风向陡变。 长沙最开始恢复,从焦土上重建我们的新长沙的时候,最开始也没饭吃,饭馆什么都没了,就是在废墟之间搭起棚子,开始下米粉。随着战争的爆发,北方的面粉运不进长沙,长沙的米粉就进入最高潮了。 美食专栏作家任大猛 ![]() 曾经的一句民谣, 甘长顺的面,黄春和的粉。 里头提到的黄春和的粉, 起先就是黄春和夫妻两 挑米粉担子在南门口贩卖, 深受市民喜爱, 后发展成门面经营。 ![]()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 米粉也开始不分阶层地走上长沙人的餐桌, 受到长沙人的喜爱。 ![]() 早起一碗粉,神仙站不稳。 猪骨汤打底,米粉煮得软和, 盖一勺煨出的肉丝、牛肉或酱汁肉码, 淋上酱色的肉汁原汤。 咸香、爽滑、回甘, 一碗米粉下肚, 从头到脚都滚烫起来。 ![]() 说起儿时的美味, 郭江现在还念念不忘。 我印象中大概是在1979年的时候,现在乐和城对面,就有人开了一家小小的粉店,但那个米粉店很讲究,汤很鲜,码子煨得很好,粉切得很细,上面飘着高级的干辣椒。从那个时候开始,1979年开始,这种味道很好的米粉就开始在老城里出现,79年以前,其实味道还比较寡淡。 《长沙米粉一百单八将排行榜》 作者 郭江 ![]() 八十年代初, 吹起改革开放的春风, 个体经济飞速发展, 长沙的米粉迎来了繁盛, 凡有街道必有粉店。 其中一些粉店, 因有所创新而崭露头角。 ![]() 美食专栏作家任大猛说, “一家粉店”的出现, 代表了长沙那时的美味: “一家粉店”的出现是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的高潮。就是从杨裕兴退休以后,组织了长沙一帮老倌子,就在东茅街这些地方,做“一家粉店”,他的炒码子,他的椒脆,在长沙很普通的榨菜的码子上,再把肉炒进去。美食传统就通过一碗米粉完全呈现出来了。 美食专栏作家任大猛 ![]() 尽管上世纪8、90年代的长沙人, 大多还是习惯于下楼吃碗粉, 对口味的认知, 大多还停留在“一烫抵三鲜”。 ![]() 但由“一家粉店”兴起的 猪肝、猪腰、猪肚等炒码, 已经悄然带起了长沙人 对米粉口味的追逐, 一个米粉的江湖,即将兴起。 ![]() 进入21世纪, 长沙城市开放的步伐加快, 大量的外地人涌入。 在这群以年轻人为主的新长沙人中, 他们对生活细节的追逐更加精细, 很快形成了寻找民间美味米粉店的热潮。 ![]() 许多开在老街巷子里、居民楼下 不为人知的粉店,一时名声大噪 公交新村米粉店就是其中之一。 粉店开在公交新村宿舍小区, 原本是没有名字的, 被大家传开以后, 老板周亮干脆就立了个 公交新村米粉店的招牌。 ![]() ![]() 2015年,长沙美食写手郭江, 在吃遍长沙几百家粉店后, 撰写的《长沙米粉一百单八将排行榜》 一时引爆话题,转发量超千万次。 ![]() 这股风潮, 不仅改变了周亮这些粉店老板的生活, 也改变了老长沙人吃粉的习惯, 从下楼吃粉, 到寻味这个城市每个喷香的角落。 今天的长沙城,每天天不亮, 就有50万斤粉皮从米粉厂整装, 源源不断开拔街市, 变成100万碗 煨码蒸码炒码干拌干炒的米粉, 熨帖着长沙人的嘴巴, 从牙牙学语,到白发婆娑。 ![]() 然而,业已是一个江湖的长沙米粉, 早已不是传统的样子, 新鲜势力不断闯入, 米粉江湖风起云涌。 明天,请继续收看“长沙米粉江湖(二)” ![]() 帮女郎提醒: 以下视频严禁饥饿时观看 否则后果自负! 文/帮女郎 毛雪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