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焰:Brugada综合征机制与基质消融

 漠水llo9ygesv9 2019-07-11

  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兄弟等首次报道了8位具有室颤(VF)史且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右侧胸前导联(V1-V3)ST段抬高的患者。1996年日本学者将其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其主要特征为心脏结构正常,右侧胸前导联(V1-V2)ST段抬高,伴或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室颤所致心源性猝死。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8-10倍。后续的研究揭示其为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检出率为30%左右。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SCN5A基因,迄今为之已经发现18个基因与其有相关性,这些基因主要编码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该病分布广泛,以东南亚为中心高发区,东至日本,西至地中海沿岸均可见,其中日本患病率为0.15-0.27%,菲律宾患病率为0.18%,欧洲低于0.017%,北美地区仅为0.005-0.1%。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主要见于江浙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考虑到种族渊源,我们怀疑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发病率可能被忽视。该病该病预后较差,心源性猝死平均发病年龄为41±15岁,比例约占总猝死人群的4%,心脏结构正常人群猝死的20%。

基质与机制

  RVOT区被公认为BrS的病灶,其证据包括:1.将右侧胸前导联上移至第二和第三肋间则Brugada心电图表现更明显,而此区域正好对应RVOT;2.Haïssaguerre等对BrS患者行心内膜标测发现诱发室颤(VF)的室早均起源于RVOT区;3.Morita等通过建立BrS动物模型证实心外膜RVOT区是主要病灶;4. 笔者对BrS患者行心内膜标测发现RVOT区为延迟除极区,且内膜侧消融后75%患者体表心电图正常化,VF明显减少;5. Nademanee等在BrS患者中行心内膜和心外膜标测发现心外膜RVOT区腔内心电图特征为QRS波低电压(<1mV)、增宽(>120ms)以及QRS波之前的碎裂延迟电位。在此区域消融后,大部分病人体表心电图正常化,VT/VF未被诱发且停药后无VT/ VF复发。

  病理学检查进一步印证了RVOT区存在超微结构改变。Coronel等在BrS患者移植心脏中发现RVOT区间质纤维化引起传导延迟。Nademanee等在有BrS家族史并发生不明原因猝死患者心脏中发现RVOT区心外膜纤维化和缝隙连接蛋白表达降低。心内膜活检发现心内膜RVOT区也存在超微结构改变。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细胞损伤和死亡包括心肌细胞胞浆变性、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等特殊变化,从外周区(0.5 mV-1.5 mV)逐渐向中心极低电压区(<0.5 mV)增加。综上所述,Brugada综合征患者RVOT和RV游离壁区存在超微结构改变,该位置与电生理标测中的低电压区、延迟和碎裂电位区具有相关性。

导管标测消融

BrS消融策略目前分以下3种:

1.消融触发VF的室早

  2003年,Haïssaguerre等在反复发作VF的BrS患者中寻找最早激动电位并消融,平均随访17个月,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目前已有5例个案报道应用此种消融策略。然而消融触发VF的室早只是消除了诱发因素,消融位点散在分布,包括RVOT、右室前壁和左室间隔部等,其BrS病变基质仍然存在。

2.心内膜基质改良

  2007年8月,笔者应邀到泰国对10例植入了ICD的BrS患者进行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其假设是如果证实RVOT存在延迟除极或早复极,则在该区域消融破坏心肌应可使BrS的特征性心电图恢复正常,从而避免室颤发作。我们发现提示BrS心电图J点之后60ms内的ST段抬高乃延迟的除极所致,在此区域行心内膜侧基质改良消融,证实了术前的假设。其结果在2010年会议报告,摘要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虽然作为世界首个探索而只能在内膜侧进行标测,但非接触式网篮电极的单极标测模式的高度敏感性仍然揭示了2 BrS病灶位于心外膜。

3.心外膜基质改良

  2011年,Nademanee等报告在在心外膜RVOT区标测到低电压和碎裂的晚电位,并尝试消融,效果良好。2017年,Pappone报道了最大规模的BrS消融队列(N=135), 中位随访10个月后无VT/ VF发生率为98.5%。心外膜电生理标测到BrS异常电位为心外膜基质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大样本心外膜消融为其提供了临床依据。消融后用阿义马林激发试验检测手术效果仍能看到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因此推测可能是BrS基质未被完全消除。目前有应用钠离子阻断剂和心外膜温水灌注两种方法来增大BrS基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在外膜行高强度片状消融消除延迟电位后,心电图异常依然存在,而此时内膜侧可见延迟电位,需内外膜均消融后方可致心电图恢复正常(见附图)。

  综上所述,Brugada综合征作为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导管消融进行基质去除,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多个研究证实BrS的心外膜消融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2017年AHA/ACC/HRS共同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中,射频消融术已经作为一类推荐用于拒绝或禁忌植入ICD以及ICD反复放电的患者。BrS心外膜消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BRAVE研究正在实施,将来有望进一步提高其证据级别,并代替ICD植入。 

附图 Brugada标测图 B:外膜片状高强度消融后,碎裂电位消失但体表心电图V2导联ST仍然抬高,在心内膜侧可见延迟的激动电位(图最下方白色的心内电图)

专家简介

  姚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协和创新团队及特聘教授。亚洲心律学会(AHRA)主席。

  长期专注于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机制和诊疗,在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猝死等领域有一系列国际创新性成果。目前牵头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