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gada 综合征(BrS)是一种与健康成年人心源性猝死相关的遗传性致心律失常疾病,心电图表现为右胸导联V1—V3导联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同时伴有室颤(VF)高风险。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治疗,可有效预防BrS患者室颤死亡。然而,ICD 并不能预防 BrS 患者的 VF 复发。 因此,许多研究者就BrS 患者的射频消融方式进行探索。近期一篇发表在《Heart Rhythm》的述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011年Nademance通过对9名BrS患者进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心外膜消融,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使BrS ECG表型正常化。然而,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大约 35% 的 BrS 患者在右心室体部和下部有记录到异常的低幅电位(图1)。 图1:CARTO-Merge 图显示了心脏CT 的左前斜视图。箭头显示从右心室流出道上该部位记录的异常长程低压电位。Abl-d=双极消融远端;Abl-p=双极消融近端;Abl-d-Uni=单极消融远端。 Elijah R. Behr 教授和Arthur Wilde 教授对相关患者的尸检研究表明,具有 BrS家族史的猝死者与对照组相比,RVOT 和右心室中的胶原含量更高,连接蛋白43表达更低(图2)。 图2:呈现连接蛋白43表达的右心室流出道组织学切片染色的胶原蛋白和免疫共聚焦图像。分别为来自(A)验尸对照,(B)尸检BrS病例和(C)活体BrS患者的切片。 此后世界各地的几个中心证实了,消融 RVOT/右心室心外膜基质可有效预防 VF 复发,并且越来越多地用于有症状的BrS 患者。BrS 心外膜基质消融已成为治疗有症状的BrS患者的重要方式。最近,几位患者已经因多年没有室颤而不再需要ICD。 总 结 ICD目前仍然是有症状的 BrS 患者的 I 类适应证。但是,如果在钠通道阻滞剂使用后,在更高肋间隙的右胸导联心电图可出现正常化,那么不合并早复极综合征的症状性BrS患者有望在不使用ICD的情况下进行射频消融及后续治疗。。 文献来源 PMID:34600611 责编 | 审校:杜先锋 编译:徐 怡 编辑:方任远 |
|
来自: 昵称69125444 > 《心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