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米莉·狄金森:我捕捉不到的色调最美 | 王柏华释评

 子夏书坊 2019-07-12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生于美国新英格兰小镇艾默斯特,终身未婚,深居简出,默默创作了近两千首诗作,有些诗作经诗人抄写后缝制成册或保存在一处,有些通过书信寄送给亲友,有些只有草稿,写在各种零散的纸片上。狄金森生前发表的诗作目前所知不超过十首,如今,她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与惠特曼齐名。

F 696A 我捕捉不到的色调最美

我捕捉不到的色调 – 最美 –

那光彩何其渺远

就算我能在巴扎上展示 –

一个基尼只许看一眼 –②

那精美 – 不可触知的排列 –

招摇 – 在眼前

宛若克丽奥佩特拉的侍鴐 –③

于天空 – 重现④

那主宰的瞬间

临降于灵魂

留下一种怅惘

微妙 – 不可言喻 –

那风景 – 一副热切的神情

好像它们刚刚按住了

某个秘密 – 它突突前冲

如战车 – 在背心里

那夏日发出的恳求

那雪的另一场玩笑 –

以薄纱遮掩神秘

唯恐松鼠们 – 知晓

它们不可捉摸的姿态 –嘲弄我们 –

直到被蒙骗的双眼

傲慢地闭上 – 在墓穴 –

另一种方式 – 去看 –

16 战车–在背心里–]柱子–在胸膛里的– 

19 用薄纱遮掩神秘,]用雪肤遮盖神秘–

F696A The Tint I cannot take - is best 

The Tint I cannot take - is best - 

The Color too remote 

That I could show it in Bazaar - 

A Guinea at a sight -

The fine - impalpable Array - 

That swaggers on the eye 

Like Cleopatra's Company -

Repeated - in the sky -

The Moments of Dominion 

That happen on the Soul 

And leave it with a Discontent 

Too exquisite - to tell - 

The eager look - on Landscapes - 

As if they just repressed 

Some Secret - that was pushing 

Like Chariots - in the Vest - 

The Pleading of the Summer - 

That other Prank - of Snow - 

That Cushions Mystery with Tulle, 

For fear the Squirrels - know. 

Their Graspless manners - mock us - 

Until the Cheated Eye 

Shuts arrogantly - in the Grave - 

Another way - to see – 

16 Chariots - in the Vest -] Columns - in the Breast – 

19 Cushions Mystery with Tulle,] Covers Mystery with Blonde– ] 

狄金森手稿

【注释】

1. 狄金森诗歌皆无标题,一般采用编者提供的编号。按照之前通行的约翰逊(Thomas H. Johnson)版本,此诗编号为J627。这里采用富兰克林(R. W. Franklin)编辑整理的版本,编号为:F696A。此诗手稿(钢笔)收入诗人生前手工缝制的“诗笺”第32册(Fascicle 32)。根据富兰克林考证,此诗大约作于1863年。诗人在手稿中留下两处异文,分别见于第16行和第19行,一并附于结尾处。见Franklin. 1998.

2. 第三行:Bazaar(巴扎)一词源自中亚,指大集市,至今仍在新疆等地使用,这里取音译“巴扎”以保留其异国情调。第四行:Guinea(基尼)为1663年英国发行的一种金币,于19世纪初年已停止流通。诗人采用“基尼”,除了表示贵重以外,大概也是为了营造某种遥远的距离感。

3. 第七行:Cleopatra's Company(克丽奥佩特拉的侍驾)很可能典出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第二幕第二场:安东尼的部下爱诺巴勃斯(Enobarbus)追忆安东尼初见克丽奥佩特拉的情景:但见女王乘坐的画舫在昔得纳斯(Cydnus)河上俨然一尊燃烧的宝座,晃人眼目——镶金的舵楼,紫色的船帆,银色的船桨,金色锦缎的天帐,五彩的羽扇,样样极尽奇幻绚丽之能事,甚至波及流水和风儿。这一切都被岸边吹箫的安东尼远远望见,随后,女王上岸,安东尼应邀进宫赴宴,于是,二人坠入情网。

4. 前两个诗节所描绘的天上色彩很可能指北极光,诗人在另一诗作(F319 Of Bronze and Blaze)以“青铜”和“烈焰”描绘北极光的神秘和壮丽,可与此诗相互参照。根据诗人1851年10月1号写给哥哥奥斯丁的书信(L53),一天,父亲突然敲响了小镇的大钟,人们以为发生了火灾,纷纷从屋里跑出来,原来他看到了北极光!(Johnson.1958.139)

狄金森九岁时的画像

【解读】

此诗着眼于感官经验中的视觉——看,终结于墓穴——另一种方式的看,从可望而不可及的北极光写起,突然转向“克丽奥佩特拉的侍驾/于天空重现”,看起来相当突兀。如果此语确实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那么,这突兀的对接很可能一方面关乎女王乘坐的画舫那瑰丽炫目的色彩,另一方面则关乎距离、诱惑与激情(见注释4)。从第七行“克丽奥佩特拉的侍驾”开始,好像一个按钮被悄悄触动,风景逐一被拟人化,上演着一幕幕情感戏:刚刚还陶醉于主宰的喜悦,一忽儿又怅然若失,刚刚还遏制不住热切的心跳和恳求,一忽儿又躲躲闪闪,玩弄神秘和蒙骗的花样。这一切让读者未免怀疑,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的情感波折及其悲壮结局为此诗奠定了某种基调。

狄金森年轻时就接触过莎士比亚,1858年曾听过女演员范妮·肯布尔(Fanny Kemble)朗诵莎士比亚戏剧,1964-1865年期间,诗人两次去波士顿治疗眼疾,与两个表妹同住一处,很可能听过她们朗诵的莎士比亚。1864年秋诗人从波士顿回到阿默斯特,给朋友写信描述过自己对莎士比亚的热情。《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一剧在她的诗歌和书信里被引用次数最多,在给嫂子苏珊·狄金森的书信里,她多次扮演被芳心俘获的罗马人(王柏华. 2013. 435)。从以下摘自诗人书信的两个段落(L854)来看,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均与诱惑与激情相关:

爱诺巴勃斯痛惜他的主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这一句最精彩——“他的大将的雄心曾经在激烈的鏖战里涨断了胸前的扣带”……

苏珊的召唤就像安东尼的晚餐——“为了他眼睛所享受的盛餐,他付出了一颗心。”

这个罗马人与埃及人的古老故事是否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契机,以思考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永恒冲突——为了“眼睛所享受的盛餐”,我们是否像安东尼一样“付出了一颗心”? 

文德勒提醒我们注意此诗的另一个灵感源头:“每一种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爱默生《自然》(1836)宇宙自然的种种风景似乎都包藏着一触即发的秘密和象征,逗引诗人观看、猜想、言说。诗人起初欢欣陶醉于天上妙不可言的光彩,跃跃欲试于揭开自然的奥秘,甚至体验到某种神遇的瞬间,惜乎可遇不可求。自然似乎喜欢调情,挑逗我们跟它亲近(夏日渴望被解读,冬日等待揭去雪的面纱),但最终却嘲弄人类的贫弱无能以及可笑的傲慢和无望的希望。(Vendler. 2010. 289-92)

诗人使用若干表达不可索解,无法言说的词语,如“捕捉不到”、“不可触知” 、“不可言说”、“不可捉摸”,似乎在传达一种古老的不可知的论调。布鲁姆认为,狄金森此诗知晓(knows)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总是局囿于视点(perspectives)”从总体上看,狄金森的诗歌艺术就是要“思索并书写她摆脱此种局囿的途径”。

布鲁姆提出,狄金森此诗是美国诗歌和地道的美国式崇高的顶点,只有惠特曼“紫丁香”诗可比肩而立。她的独创性,甚至连她最强大的三位诗人后裔Wallace Stevens, Hart Crane, Elizabeth Bishop,也难以望其项背。他甚至断言,“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所表现出的认知的原创性超过了自但丁以来的所有西方诗人。”(Bloom. 1994. 291-309)

认知的深度和曲折使狄金森的诗风总体上瘦硬冷峻、甚至偏离语法规范,显得笨拙而别扭。这使她与同时代的广大读者失之交臂。事实上,她的相当一部分诗歌或许根本不是为任何读者而写的,或者说,“我们对狄金森的阅读是一种闯入”。(王柏华.2013.14)她为自己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命名、重新定义一切。她写起诗来就好像在她之前没人写过诗,带着一种兴奋和敬畏,她进入和操用语言的方式就好像她是一片新大陆的发现者和第一个探险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和组合出新的词语,“让句法崩塌,让节奏爆裂,让韵脚倾斜”。(Anderson.1960. 3)这种大胆实验我行我素的写法也使她的诗作瘦而不枯,硬而不僵,充盈着一股机智俏皮的活力,例如她常以新英格兰鲜活有力的口语词入诗。比如第四节中“背心里的战车”意象奇特突兀,很可能暗示突突的心跳。诗人在手稿中提供的另一个替换词语“柱子–在胸膛里”,也同样奇特突兀,两种意象皆用以形容风景的表情——按捺不住内心的秘密和激情。中文采用俗语“背心”对译,以保留其硬朗鲜活的力量。

从诗体韵律语法表达方面,此诗在狄金森诗作中不属于最晦涩最别扭之列,但独特的狄金森体仍历历在目,例如个性化的标点符号(严格地说,不是破折号而是小短线),频繁使用首字母大写,句法上的省略和凝缩,多采用不完全韵或斜韵。中译尽可能保留以上诗体特征,但无法再现那些首字母大写的词语,而且,中文缺乏辅音韵,未能复制不完全韵的声音效果,如第三节的Soul和tell和第四节的repressed和vest。 布鲁姆和文德勒两人都指出,第十行没有使用happen to the soul或happen in the soul,而只是happen on the soul,暗示一种偶然的降临或经过,与幻而不实的感官经验和有限视角相互照应。前面五个诗节使用了一连串定冠词“the”(中文以“那”对译),一连串的欣喜或试探,直到最后一节,语词切换为“它们”(自然)和“我们”(人类)的对立,以冷峻的调子收场。这一类细微曲折之处,只能期待读者通过对照原文加以体会。

正是在这一类诗作中,狄金森认知的原创性体现得最为明显,可惜此诗直到2014年之后才有可读的中译本问世。之前只有一个中译本,但错误较多(木宇.1996)我的译文参考了蒲隆(2014)和康燕彬(2014)的译本,同时受惠于与董伯韬博士的细致交流并吸纳了复旦大学“望道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之“奇境译坊”部分同学的讨论意见。一并致谢。

【引用文献】

· Anderson, Charles.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Stairway of Surpris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 Bloom, Harold.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New York, San Diego, Lond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94. 

· Franklin, R. W. Ed.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3 vol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Johnson, Thomas H., ed.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3 vols.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P, 1955.

· Johnson, Thomas H. and Ward, Theodora, ed. 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 3 vols.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58. Citation by letter number.

· Vendler, Helen. 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 Bost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康燕彬, 译.《不是玫瑰,如花盛开》. 漓江出版社. 2014

· 木宇, 译.《最后的收获:埃米莉·迪金森诗选》.花城出版社出版.1996

· 蒲隆,译《狄金森全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王柏华, 等译. 哈贝格(Alfred Habegger)《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王柏华,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副教授,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翻译工作坊“奇境译坊”负责人,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世界文学、翻译研究、中美文学关系,近年来主攻美国女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及其翻译和跨文化阐释,2014年与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Martha Nell Smith和Cristanne Miller合作发起和主持“狄金森国际合作翻译项目”(即出)。发表译著多部:Thomas Hardy长篇小说《心爱的》、Stephen Owen《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狄金森传》、《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重复》等。目前主编“世界儿童诗歌金库”、“世界诗歌批评读本”丛书。

或许你还想看:

噢,佛罗里达,春情泛滥的土地 | 华莱士·史蒂文斯

塔拉波萨的群星 | 华莱士·史蒂文斯

小人儿和美丽的星星 | 华莱士·史蒂文斯

绝对不是找个裸模这么简单 | kiva 的影像诗

一个蔬菜的问题:臧棣与菠菜 | 顾爱玲


—  “ 地球是透明的 ” 介 绍  —

“地球是透明的”是AoAcademy连体公号,致力于发展公共教育,生成新的思维领域。地球从来都不是平的,而且现在比过去所有时代更崎岖,落差更大。在我们设想的未来世界里,流动中的智力资源不断透明化,最终造成一个透明的星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