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指出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最高的境界,因为“思虑通审,志气和平。”即性情上不急不躁,平静恬淡。 王羲之《秋月帖》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这样的人生境界如同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不脱离规矩而又能合乎自然。 《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即人能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按照王弼的说法就是“圣人有情而无累”,圣人具备通常人的情性,但是他却能把这种通常人的情感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不会过分,不失去自己本色,最终却又自然而然,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奉橘帖》 由此,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晚年达到的境地,是因“动静合宜”“不激不历”的冲和境界,故而成为书圣。 书法的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统一的。 人生的境界有这样的追求,书法艺术境界也自然有这样的要求,所谓“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不过分夸张,却又充满着无处不在的变化,有时让人感觉没什么神奇,可是又乐于接受,在平常之中显示不平凡。 《中秋帖》王献之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更是心灵的情感艺术。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书者以自己的作品来反映自然与社会,使书法艺术美与天地大川、人物衣冠的社会美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线条。 对书法各种要素运用适度,融会贯通,所谓“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育必中理矣”,看似经过精心策划,却又显得举重若轻、自然而然。 这便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气象,更是一种高的境界。 《伯远帖》王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