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熱性病:發熱而不惡寒的症狀,中醫怎麼解釋

 Kimtsai 2019-07-12

但熱不寒

...

[概念]

但熱不寒是指熱性病過程中,出現但發熱而不惡寒的症狀。

發熱成因很多,一般分外感發熱、內傷發熱兩類。通常外感發熱起病急,熱勢高;內傷發熱起病緩,常見低熱。外感熱初起,發熱惡寒或惡風同時並見,當表邪入里化熱,多表現為但熱不寒。《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指出:'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後世皆宗其說,作為外感熱病辯證中病邪入里的標誌之一。

本篇主要討論外感熱病中的但熱不寒症狀,至於內傷發熱,及'溫瘧''癉瘧'所見的但熱不惡寒則分別在。五心煩熱'、'潮熱'、'寒熱往來'等有關條目中闡述。

[鑑別]

常見證候

邪熱蘊肺但熱不寒:發熱而不惡寒,咳嗽胸痛,喀痰厚稠、黃腥,鼻煽氣粗,口渴咽痛,舌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熱熾陽明但熱不寒:不惡寒,反惡熱,壯熱面赤,大汗出,大煩渴,小便黃少,舌質紅,苔黃,脈洪大。

熱結腸道但熱不寒:壯熱不惡寒,日哺為甚,腹滿硬痛,按之堅實,大便不通或熱結旁流,甚則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舌苔黃燥或焦黑,脈沉實有力。

濕熱鬱蒸但熱不寒:身熱起伏而不惡寒,午後轉盛,汗出不解,渴不引飲,胸悶脘痞,身重納呆,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暑熱傷氣但熱不寒:發熱不惡寒,頭痛,面赤氣粗,胸悶煩躁,口渴引飲,汗出過多,舌紅苔黃燥,脈洪數。

熱入營血但熱不寒:發熱入暮尤甚而不惡寒,煩躁不寐,口乾,甚則譫語發狂、神昏,斑疹透露,舌質紅絳,苔少或光剝,脈細數。

鑑別分析

邪熱蘊肺但熱不寒:多由風熱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熱,邪熱犯肺,肺熱灼津,煉津成痰,痰熱壅阻,肺失清肅所致。初起可見惡寒發熱,繼則但熱不寒,咳嗽胸痛,喀痰厚稠黃腥,鼻煽氣粗。其辯證要點為發熱不惡寒,咳嗽氣粗,痰黃稠為特點,治宜清肺泄熱,化痰止嗽。方選《千金》葦莖湯、合瀉白散、或麻杏石甘湯加減。

熱熾陽明但熱不寒與熱結腸道但熱不寒:兩證均屬邪熱入里的陽明病。不同的是一為陽明經證,一為陽明腑證。《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陽明熱病脈證》曰:'白虎煩渴熱陽明,汗出身熱脈長洪,不惡寒兮反惡熱'。故熱熾陽明的辨證要點是:大熱,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邪熾陽明,氣分大熱,故不惡寒反發熱;熱甚則腠理開泄,故大汗出;邪熱內擾,灼傷津液,則大煩渴而脈洪大。《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陽明府病脈證》曰:'胃實脈大府陽明,大便難兮脾約同,蒸蒸潮熱濈汗汗,滿痛始可議三承',故熱結腸道的辨證要點是:日哺潮熱,腹滿硬痛,大便不通,甚則神昏譫語,舌苔黃燥或焦黑,脈沉實有力。邪熱結於腸胃,則腑氣不通;傳導失司,則腹滿硬痛,大便燥熱,或熱結旁流;邪熱蒸迫,里熱內擾,神明逆亂,則神昏譫語,舌苔黃燥,焦黑。前者治宜清氣泄熱,方選白虎湯加減,若里熱灼傷氣津,治宜清熱泄火,益氣生津,方選白虎加人參湯。後者治宜泄熱迫腑,攻下燥結,根據熱結之輕重,選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

濕熱鬱蒸但熱不寒與暑熱傷氣但熱不寒:兩證常見於夏秋季節,病邪均在氣分。但病因不同,臨床表現亦各有特點。濕熱鬱蒸但熱不寒的發病多在夏秋之交及陰雨潮濕的季節,濕熱相兼為患,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挾熱熏蒸,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初期發熱伴有惡寒,繼則邪熱留戀氣分,但熱不寒。薛生白《溫熱病篇》:'濕熱症,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辨證要點是身熱不揚,朝衰哺盛,而見胸痞納呆,噁心口苦,渴不引飲等濕阻氣機的症狀。暑熱傷氣但熱不寒的發病多由夏月傷暑,或因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或因露宿貪涼,暑邪乘虛侵襲所致。辨證要點是壯熱面赤,煩渴引飲等暑傷氣分的症狀。前者治宜宣氣化濕清熱達邪。方選三仁湯,連朴飲等;後者治宜清暑泄熱,益氣生津,方選王氏清暑益氣湯,初期可配合白虎湯,後期可配合生脈散。

熱入營血但熱不寒:多由熱邪深入營血所致。熱邪爍營血,故熱勢鴟張,但熱不寒。葉香岩《外感溫熱篇》雲:'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營分證進一步發展即為血分證。兩者難以截然分開。其辨證要點:但熱不寒,熱勢晝輕夜重,煩躁不寐,神昏譫語,舌質紅絳,熱甚動血則見吐血、便血、溲血、發斑等症。治宜清營涼血泄熱解毒,方選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加減。

但熱不寒是病邪入里化熱的一種症狀,此際病邪亢盛,正氣御邪,邪正劇烈相爭,多屬實證,為熱病過程中決定疾病轉歸的關鍵時刻。臨床需詳察邪熱的在氣在營在血之變化,把握病機。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撤邪以泄熱。《景岳全書.難證謨》說:'治熱之法,凡微熱之氣,宜涼以和之,火熱之氣,宜寒以制之,鬱熱在經絡者,宜疏之發之,結熱在臟腑者,宜迫之利之,.....'可謂要言不煩對本症的辨證論治頗有啟發之意義。

[文獻別錄]

《景岳全書.雜證謨》:'凡熱病之作,亦自有內外之辨,如感風寒而傳化為熱,或因時氣而火盛為熟,此皆外來之熱,即傷寒瘟疫時毒痎瘧之屬也,至若內生之熱,則有因飲食而致者,有因勞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藥餌而致者,有因過暖而致者,有因陰虛而致者,有偶感而致者,有積累而致者,雖其所因不同而病候過表里,故在外者但當察經絡之深淺,在內者但當察臟腑之陰陽。'

《雜病廣要.內因類.惡寒發熱》:'發熱者,熱之發現於肌表者也。凡病多發熱,熱生於火,火本於氣。其理不外氣乖與氣鬱二端。氣乖有三:一曰陽亢發熱,一曰陰虛發熱,一曰陽虛發熱。氣鬱有七:一風寒鬱熱,一飲食鬱熱,一為痰飲鬱熱,一為瘀血鬱熱,一為水濕鬱熱,一為奸氣鬱熱,一為脾氣鬱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