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隔姜灸治疗哮喘218例疗效观察 作者 / 魏兴学 刘之青 泗阳康达医院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此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而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中医里有“外病内治”的概念,而隔姜灸正是一种结合敷灸方法与运气学说的诊治方法,于三伏天治疗哮喘能够减轻冬季哮喘症状,有效防治。笔者所在医院于2007-2014年,应用隔姜灸在炎热三伏天治疗哮喘患者900余人次,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后随访3年保存完整资料者21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218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且处于哮喘缓解期。患者诊断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其中男89例,女129例,年龄7~82岁,平均37岁,病程2~45年。症型:寒喘型162例,虚喘型31例,热喘型25例。 1.2治疗方法 1.2.1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3~4 mm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于热力的传导;上置适量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患者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如初灸1、2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这种灼痛不是真热,而是姜性刺激所致,所以仍须以小艾炷灸之;如果疼痛难忍,可移动姜片,常灸3~5壮,每壮灸至结束或患者不能耐受为度。至局部皮肤潮红中间发白为止,如次日患者局部皮肤未发泡即再施灸一次直至发泡。 1.2.2 施灸选穴:以大椎、风门、肺腧、膏肓为主穴,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者可加脾腧;动则喘甚,腰酸腿软者可加灸肾腧;心慌气短者可取心腧。 1.2.3 注意事项:发泡后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嘱患者注意局部皮肤清洁,避免受凉,戒烟戒酒。每年施灸一次,3年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年后统计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频繁发作,一疗程后,未再发或仅有轻微发作,但不影响劳动与生活;显效:一疗程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有效:一疗程后,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2结果全部218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130例,有效35例,无效32例。总有效186例,总有效率为85.3%。 2.1患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患者年龄与疗效关系密切,7~29岁年龄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91.9%),详见表1。 表1 患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2.2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证型对疗效有很大影响,虚喘、寒喘型总有效率较高,分别为87.1%、88.3%,详见表2。 表2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2.3发病季节与疗效关系 发病季节与疗效之间差异比较大,在夏季发病的治疗总有效率最低(64.9%),详见表3。 表3发病季节与疗效的关系 3讨论哮喘,中医认为其发作主要内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此为哮喘之夙根。三伏灸属我国传统疗法“冬病夏治”范畴。《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由于三伏天,是一年中阳光最旺盛的时候,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腠理开泄,而三伏天施灸就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以扶正固本,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及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三伏天进行隔姜灸治疗,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温热效果,经过经络穴位,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整,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更能达到防治“冬病”的目的。哮喘反复发作是由于患者机体正气不足,免疫力下降,形成易感体质,而不能耐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发病。本研究结果表明,疗效与患者年龄、证型、发病季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青少年组,虚喘型,冬春季的治疗效果较好。 施灸时选穴多为督脉以及膀胱经背腧穴,功效强且便于施灸。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肺俞为背俞穴,能宣肺平喘、理气化痰。膏肓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且灸后局部皮肤形成瘢痕,能持续不断地刺激腧穴,以调节脏腑气血,增强体内免疫功能,达到抗过敏,治疗哮喘的目的。 在唐国珍的研究中,对采用三伏炙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半年后痊愈30例、显效5例、无效5例,而在就诊后整个冬季哮喘发作一次1例。而在王延玲的研究中,观察在哮喘缓解期用隔姜灸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临床观察病例49例,其中显效率40.81%,有效率51.02%,总有效率91.83%。以上研究均表明运用隔姜灸治疗哮喘患者不仅能使患者恢复时间短,而且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效果优于传统的针灸治疗。 综上所述,三伏天进行隔姜灸治疗,可以有效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驱散内伏之寒邪,从而达到防治哮喘的作用。 |
|
来自: 安歌_ > 《咳喘感冒呼吸(中医)》